摘 要 2018年,市場中隨處可以聽到“周期是否見底?什么時候見底?”的追問。經濟危機的寒氣,可能會凍僵很多曾經激情四射的中國民營企業管理者,也可能會使不少企業冬眠倒閉。中國民營企業要在經濟危機的寒冬里安全生存下來,積蓄力量在未來突破困境,要以什么樣的心態和思路走下去呢?
一、冬天來了嗎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8年全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速創2003年來新低。2019年3月,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對外經濟研究部部長、研究員也表示,中國對外經貿在出口方面可能會面臨較大的下行壓力。
但是實際上,中國的潛力還遠遠沒有用盡,現在國家出臺的政策都是以促穩為目的。李克強在2019年3月15日答記者問時表示,“中國能實現6.6%的增速、總量達到90萬億,成績來之不易。不管發生什么樣的新情況,我們都會立足當前、兼顧長遠,保持中國經濟穩定,保持中國經濟長期向好趨勢不變?!笨梢钥闯?,政府將繼續實施各項措施,激發企業活力與創造力,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支持實體經濟。
中國經濟運行不會滑出合理的區間,企業家更應該考慮怎樣提升自身、怎樣通過差異化的發展策略,為社會、企業、員工創造價值。
二、冬天對企業來說意味著什么
雖然中國整體經濟比較穩定,但很多民營企業已經切身地體會到了經營的困難,2019年3月30日,36氪總編輯李洋在公開場合表示“這兩年新經濟的快速發展極大激發了創業創投市場的活力,但是創業的黃金時代也正在經歷周期性的資本寒冬”。
實際上,從很多案例可以看出,這樣的“寒冬”對企業也有好處,嚴酷的環境更有利于企業審視自身、尋求突破。這里有三個例子:
三星蛻變: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波及韓國,三星也面臨生死時刻,艱難度日,長期負債且最糟糕時達到180億美元。面對危機,三星制定了經營體制革新方案,核心內容是精簡30%的機構,并在接下來的兩年內重新調整產業中心,縮減了30多個產業,涉及了140多種產品。產業的聚焦使這家在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中負債高達180億美元、幾近破產的韓國企業,在短短十余年間破繭成蝶,一躍成為“國際巨星”。
諾基亞的崛起:諾基亞是從1992年開始轉型做手機。此前,諾基亞有350多種產品線,曾經依賴的最大的客戶是蘇聯和東歐,蘇聯解體后諾基亞面臨巨大的困難。1991年蘇聯、東歐出現政治變化,諾基亞預測1991年1、2月份東歐銷售額為2300萬歐元(以歐元折算),實際上交易額只有38萬歐元,到3、4月份時,諾基亞的管理層表示我們對未來的交易額不做任何預測,企業已經到了破產、崩潰的邊緣。這時候諾基亞確定了一個戰略,決定把所有資源集中起來,把350多種產品變成1個產品,然后專心做了6年。就這樣,諾基亞從一個北歐小國芬蘭的一家不知名的公司,變成了全球移動通信終端產品的最大的提供商,把摩托羅拉從第一的位置上擠了下來。
擴張的京瓷:稻盛和夫在《把蕭條看作再發展的飛躍臺》的演講中表示,他創辦的京瓷公司已經經歷了半個多世紀的洗禮,從20世紀70年代到現在幾乎每十年就會經歷一次經濟蕭條,但神奇的是,京瓷公司每經歷一次蕭條,公司規模都會擴大一兩倍。稻盛和夫用了一個非常精彩的比喻,說企業就像竹子,克服蕭條就好比長了一個竹節,這個“節”能使企業變得更強壯。如果企業不經歷蕭條,只一味成長,沒有“節”,就會脆弱而沒有韌性。
從這三個例子可以看出,市場的寒冷可以激發企業的某種創造力,或者改變企業在順境中自由散漫的心態,改變其行為方式。
三、企業如何過冬
能在危機中突破并綻放異彩的企業畢竟是少數,那么大量的中國民營企業應該如何在寒冬中儲存能量生存下來呢?
首先,要有危機意識,在冬天來臨時有充足的準備。好的企業,在春天、夏天都要保持警惕,保持一種危機意識,這樣在冬天來臨的時候就可以有比較好的狀態。巴菲特曾經說過“別人恐懼我貪婪,別人貪婪我恐懼”,這是一種反周期投資的理念,企業在經營上也要有這種心態。
任正非的名篇《華為的冬天》,即使在18年后看來,也仍然具有極強的現實意義。在文章中,任正非沒有提到任何華為的成就,反而追問華為該如何“過冬”。正是任正非的危機意識,才能成就今天的華為。
其次,要有現金流,經濟下行的時候才不會饑寒交迫。在經濟下行與危機時期,企業要熬過寒冬,爭取活下來,一定是“現金為王”。所謂現金為王是指現金流為王,經營性現金流為王,而不是現金本身。有的專家認為,在經濟下行時期,現金流比利潤重要10倍,比收入重要20倍,因為所有熬不過去的企業都是死在現金流短缺上。一個企業只要現金流不斷,哪怕是暫時虧損也死不了。尤其是在經濟下行期,有充足的、可支配的經營性現金流的企業,永遠是危機期的最大贏家。
最后,企業要修煉內功、收斂業務。企業在冬天最有可能發現一種突破自我、發展自我的機會,這個機會在平時可能不會被注意到,只有在資源減少、機會減少的時候,逼迫企業把目光聚焦,才能發現機會。
蕭啟宏在講到“修”字的時候,說“修”字中間一豎表示守一,人要把能量聚焦到一個點上,就像“聚精會神”這個詞,只有先聚精,才能會神。把有限的能量聚到一個點上,就能發揮無限力量。
臺灣的“經營之神”王永慶曾經說:“賣冰淇淋必須從冬天開始,因為冬天顧客少,會逼迫你降低成本,改善服務。如果能在‘冬天的逆境中生存,就再也不會害怕‘夏天的競爭?!边@就是有名的冰淇淋哲學。
商業環境處于不斷變化和改革中,經濟環境有繁榮也有蕭條,企業對這些自然規律既無法改變也無法預知,但是,機會是可以把握的。中國民營企業在經濟蕭條時要有“危機意識、現金為王、修煉內功”的理念,保持探索、創新的精神,并為經濟復蘇時的發展奠定基礎。
(作者單位為中國人民大學新聞系)
[作者簡介:公金慧(1986—),女,山東臨沂人,本科,研究方向:新聞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