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楠 孫琳琳 辛明月
摘 要 本文立足自媒體大環境,結合氣象服務自身特點,對未來氣象服務的發展模式展開研究,提出需要縱深開拓豐富產品服務,突破單一化氣象服務產品信息局限,創造多樣化的氣象服務產品,為公眾提供全方位的服務。
關鍵詞 自媒體環境 氣象服務 發展
近年來,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大眾對氣象信息服務的需求越來越個性化、多元化、精細化。數字網絡通信技術的發展為用戶及時、廣泛、方便地獲得氣象信息服務創造了有利條件,促進了供應商的多元化發展。在多媒體融合的時代,傳統媒體和新媒體充分發揮各自的優勢,媒體制作和發布的氣象預報信息具有不同的特點,受眾群體和傳播效果有一定的差異,共同推動了氣象預報信息傳播的創新發展。
一、自媒體環境下氣象服務的特點
自媒體相較以往的廣播、報刊、電視媒體等手段,運用了網絡技術、數字技術、無線通信、衛星頻道等技術手段,并基于數字電視、手機、電腦等移動終端,為社會大眾提供娛樂服務及需求信息。[1]目前天氣預報的目的是為社會公眾群體提供服務,氣象服務至今也已經經歷了1個世紀的發展。在近百年里,氣象服務模式變化多樣,在移動互聯網時代背景下,手機及4G網的飛速發展,為氣象服務的發展提供了便利。互聯網時代背景下,信息傳播方式不斷轉變,新媒體促使人們改變以往的消費模式,氣象部門也要不斷適應變化,更新服務理念,運用新媒體平臺,為社會大眾提供更優質多樣的氣象服務。
二、氣象服務發展現狀
(一)氣象應用市場逐漸穩定
目前移動終端有效利用了自媒體傳輸技術,包括平板電腦、智能手機以及智能手表等,技術發展相對比較成熟。隨著智能手機APP市場的逐漸興起,氣象產品的類別也更加豐富且各具特色。比如“天氣通”“墨跡天氣”等APP,均能夠對天氣達到半月預測,[2]遠超傳統傳媒氣象報道的時間,還能夠提供降雨、雷電等信息。目前多數的氣象APP,基于藝術界面視角來看,通常情況下其設計都十分合理,方便操作。比如“墨跡天氣”能夠滿足使用群體對界面風格的自主定制,也可以充分滿足用戶的特殊需求。新媒體的氣象服務使氣象內容更加豐富,形式更加新穎,方便客戶群體通過手機及時掌握氣象信息,最大限度地覆蓋各年齡層次的受眾群體,提高氣象影視節目的品牌價值。
(二)自媒體氣象服務實際運用
自媒體環境下,多數氣象局都開通了微博、微信公眾號,整體來看,多數氣象微博擁有一定數量的粉絲,但與粉絲之間的互動及關注頻率較低,說明氣象微博缺乏與用戶之間的黏結性,而這一點在自媒體時代背景下是比較致命的。在自媒體環境下,氣象服務的實際應用效果比較顯著。由于人員、技術和資金匱乏等原因,氣象部門在防災減災過程中解決“最后一公里”問題時,實現氣象預警及預測方面,通常無法達到預期成效。要想有效解決這一問題,有建議可以建設鄉鎮氣象信息服務站點,或安裝預警喇叭及大屏幕,但是由于社會經濟發展及公眾需求的不斷轉變,傳統的發布媒體預警信息的方式已經無法滿足社會所需,而自媒體能夠運用有效預警信息,解決“最后一公里問題”。自媒體環境下,傳播者可以為社會公眾提供氣象服務,允許用戶積極上傳有關圖片,展現災害信息。氣象服務經過新媒體傳播,可以充分滿足大眾需求,每一個用戶都能運用網站積極了解某地區遭受的災害問題,用戶可以查找有關信息圖片,并且氣象部門也可以第一時間更新,更好地幫助企業提高氣象服務質量。[3]
(三)未來氣象服務模式思考
自媒體飛速發展背景下,氣象服務需要有更長遠的眼光。未來氣象服務發展的模式,已經不僅僅局限于單純的信息發布,也并非始終被動等待用戶獲取,而是創新出更加多樣的氣象服務,避免信息單一化,開發更專業的網站及產品。
三、結語
目前網絡發展迅速,新媒體的發展已經勢不可擋,氣象服務部門要想在新媒體環境下更好地立足和發展,最佳的途徑是將傳統氣象節目與新媒體有機結合,逐步實現電視與網絡、手機等媒體終端同步播放。總而言之,自媒體時代背景下,我們可以作為信息的傳播者,也可以作為信息的制造者,借助信息平臺自主傳播氣象信息,實現氣象信息服務的多樣化,也能夠幫助氣象部門更好地滿足社會需求。[4]
(作者單位為盤錦市氣象局)
參考文獻
[1] 余文靜,謝嘯天,吳健君.自媒體環境中氣象視頻類節目的方向初探[J].信息記錄材料,2017(1).
[2] 何孟潔,王亞偉.自媒體環境下社會氣象信息傳播方式探究——以“中國氣象愛好者”發布臺風“泰利”信息為例[J].科技傳播,2017(21):186-188.
[3] 新媒體時代基于微博的臺風氣象服務[C].創新驅動發展提高氣象災害防御能力——s3氣象服務發展論壇,2013.
[4] 彭瑩輝,劉立成,葉夢姝,等.氣象信息傳播參與社會管理的路徑分析[J].閱江學刊,2014(6):28-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