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冬燕
摘 要 部門預算管理是財政管理的關鍵環節,項目支出管理更是整個部門預算管理的重點和難點。當前部門預算管理工作日趨規范,結構不斷優化,績效逐年提高,但與法律法規新政策新要求、改革發展新形勢相比,還存在一些需要優化完善的地方。本文結合我市財政管理實際,就優化完善縣級部門預算項目支出管理提出相應改進意見。
關鍵詞 部門預算項目支出管理 優化改進意見
一、縣級部門預算項目支出管理存在的問題
(一)預算管理制度不夠合理
1.上級轉移支付制度待完善。一是雖然上級開始實行轉移支付告知制度,但從實際情況看,提前下達的額度相對于整個轉移支付額度仍然偏小。地方縣市財政在編制年度預算時只能將常規性和已告知的轉移支付補助納入預算進行編制,地方預算編制的轉移支付資金預算還不完整。二是雖然一般轉移支付的比例逐年在提高,但很多一般轉移支付資金仍是明確專項用途的。地方仍是按照專項轉移支付資金規定進行分配的,地方政府實際可以統籌安排的一般轉移支付資金量很少,弱化了一般轉移支付資金的功能。
2.項目管理制度不健全。一是項目編制缺乏支出標準和細化的審核依據。部分項目申報信息不完整,支出邊界不夠清晰,存在部分基本支出和項目支出相互調劑使用的現象。項目支出標準體系建設難度大,預算編制、測算和預算安排缺乏標準可依。二是管理信息分散,年度間可比性差。現有預算項目編制和管理都相對缺乏穩定性、連續性,項目的主管實施單位、名稱、內容等變換較隨意,項目庫“一年一庫”,年度之間可比性差,管理難度大。各部門項目庫與財政部門預算項目庫缺乏緊密銜接,項目的預算、指標、執行、結轉結余等信息管理相對分散,信息難以順暢反饋和跟蹤評定。
(二)項目預算編制不夠科學
1.預算編制不夠細化。一是我市現有部門預算編制大多采取預算控制數的辦法。這種方法雖然較好地發揮了總量控制的優勢,但在實際操作中為滿足“財政控制數”和部門爭取資金的要求,一些部門拿資金找項目,寬打窄用的現象比較普遍,造成財政資金的浪費。二是仍有部分資金“打包切塊”,切塊資金預算編制較粗放,項目具體使用單位以及所需資金未能在編制中詳盡體現。需要在年度預算執行中通過“二次分配”的方式落實到具體的項目,同時給有資金分配權的部門留有調劑資金的空間,形成資金在部門滯留的問題。三是部分項目立項審核程序不夠健全,缺乏具體制度規范,項目立項不充分,審核把關不嚴格,虛報多報支出的情況仍然存在。有的部門項目實施后續審核工作與預算編制時間不銜接,審核不及時,沒有充分發揮項目庫的過濾作用;有的未經嚴格審核就編入預算,質量難以保證。
2.監督機制不夠完善。一是人大的財政監督職能沒有發揮作用。我市人大采取一攬子表決、整體審議通過預算草案的方式,沒有單項表決。這種監督方式單一,可能導致部分可有可無的項目“搭便車”。審議時間過短,預算草案一般只在人代會開會期間審議,審議時間明顯不足,加上很多人大代表缺乏專業知識,審議監督效果不大。二是項目支出績效導向管理機制不完善。預算編制和執行的主體責任未真正落實到預算部門和單位,多數部門績效評價實施往往是填填表格,應付了事;對績效評價指標也只是從上級往下級層層照搬,缺乏適合我市實際發展的客觀性評價。評價結果更多的是作為有關部門項目建設檔案保存,或作為新上項目管理的借鑒和參考,對于預算編制的影響微乎其微。其“糾錯”功能沒有得到切實的應用,導致部門“爭預算爭資金的時候有聲,管資金提效益的時候缺位”。
(三)項目支出預算執行過程和后期管理不完善
1.項目支出的預算剛性不強。一是現有預算執行過程調整較多,二是項目支出明細調整較多,三是預算執行整體進度偏慢。
2.項目完工后管理不到位,效益發揮不佳。一是項目竣工后驗收把關不嚴,二是項目投入使用后管理部門缺位,三是后期維護管理費用不足。
二、部門預算項目支出管理優化建議
(一)深化財稅體制改革,增強市財政財力安排自主權
1.加大一般轉移支付力度。中央、省市應著實提高一般轉移支付力度,對地方專項安排只管到類,不具體到項目,地方在安排項目時實行向中央、省市報告備案制度。
2.認真貫徹實施新《預算法》,切實增強預算單位的主體責任意識,加強市財政對預算單位預算執行的監督。財政審核預算的重點應由平衡向績效目標轉變,更多關注預算能否達到預計績效目標。只要項目支出能夠體現和符合當前政策規定和未來政策發展要求,且財力許可,財政就應當給予一定的保障。
3.推進財政資金統籌使用。打破專項資金基數,對已到期、任務已完成或失去政策依據的專項資金,適時清理并予以取消,對繼續保留和新設立的專項資金,嚴格核定支出范圍和標準,合理確定預算支出。對符合政策目標,使用方向相近或歸同一部門管理的專項資金,予以歸并。對支持方向相同或相近,但歸不同的部門管理的專項資金,建立聯席會議制度,打破部門界限,予以整合,統籌使用。
(二)科學編制項目支出預算,提高預算到位率
1.建立動態管理項目庫。研究開發項目信息管理系統,完善單位項目庫和財政項目庫。各項目主管單位根據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和行業發展規劃,同發改委等部門發布項目申報指南,做好項目的征集、篩選、排序、匯總,建立本級部門“項目庫”。
2.精細編制項目支出預算。一是推進項目支出預算編制定額標準體系建設,二是早編細編項目預算明細,三是確保項目支出預算編制時間。
3.實行中期財政規劃管理。一是財政部門要按照《預算法》和《國務院關于實行中期規劃財政管理的意見》等要求,對未來3年重大財政收支情況進行分析預測;同相關部門研究編制三年滾動財政規劃,對規劃期內一些重大改革、重要政策和重大項目,研究制定政策目標、運行機制和評價辦法。二是要切實推動各部門開展3年滾動規劃試點,重點在水利投資運營、義務教育、衛生、社保就業、環保等重點領域優先開展試點;對列入3年滾動規劃的項目要做好項目可行性研究、投資評審、招投標、政府采購等前期準備工作,確保資金下達后就能立即使用,提高資金使用效率。
(三)加快預算執行進度并強化項目后期管理
1.嚴格項目支出預算執行管理。一是及時批復下達預算;二是在確保資金安全的前提下,要優化資金審核撥付流程,加快資金審核,下達用款額度并辦理資金支付;三是嚴格控制預算追加額度及次數。
2.建立項目后期聯合監管機制。一是強化國有資產管理機構的職能,統籌管理國有資產,加強對國有資產具體管理機構的各預算部門的培訓。二是建立人大、財政部門、審計部門對項目建設后期的定期聯合督查機制。三是建立財政部門對項目后期運行的經費保障機制。
(四)強化項目支出績效評價和監督管理
1.真正落實項目支出績效評價。從項目申報開始填制項目績效目標,依據績效目標進行項目評審論證,通過績效管理審核核減不合理項目支出。在執行中按績效目標控制項目執行進度,加大監督管控力度。項目完成后及時驗收,并出具績效評估報告,績效評估結果計入項目單位的績效庫和信用庫。對項目執行情況較好、資金使用效益較高的項目,在以后年度安排資金時可以考慮加大資金扶持力度;對執行結果較差的項目壓縮項目額度,對項目執行中出現嚴重問題的,三年內不再安排同類項目預算。
2.真正加大項目支出監督力度。一是要強化預算法的法律執行監督。除法定行使對本級財政預算編制、執行及調整外,可以探索對一些重要項目預算進行單項表決,對項目支出中發現的問題開展詢審,對重大項目執行進度及相關問題進行適時的審查調整。二是要強化財政執行監督和審計監督。財政部門應當積極對預算單位進行定期會審,掌握預算單位的預算資源,準確把握部門項目支出的真實需求。對預算單位項目支出的實際情況進行專項審核或滾動審核,及時把握項目支出執行中的問題,并督促相關部門限期整改到位,對整改情況也要進行跟蹤審核。三是要強化社會公眾監督。對諸如公共安全、民生建設類重點支出項目,從項目立項、預算編制、預算執行及績效評價都要定期進行全面公開,并按照《預算法》要求實行按功能類、經濟類縱橫公開到支出明細末級,接受社會各界監督。
(作者單位為江蘇省海門市財政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