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本刊記者 宋誼青

沉浸近3年熊市的A股,好不容易等來一波指數反彈,在眾多企業股價連續大漲還沒緩口氣之時,卻是迎來上市公司股東一波又一波的減持公告,開啟勝利大逃亡。
Wind數據顯示,以公告發布日期計,今年以來二級市場發生5508起高管減持行為,涉及942家上市公司,合計減持股份達41.37億股,變動部分參考市值為425.96億元。粗略計算,交易日高管日均減持次數超過32次。
據了解,不少上市公司股東甚至發布了“清倉式”減持計劃,持續大額、高密度減持頻現。其中,409家公司被大手筆減持,高管減持額均在千萬元以上;105家公司被減持規模過億元。為避免對二級市場沖擊過大,協議轉讓、大宗交易乃至換購ETF等方式紛紛上陣。
在6月份公告的清倉減持計劃的企業除了中信證券4.27億股,占總股本5.58%之外,還有天和防務、光威復材、博騰股份、華自科技、東晶電子等等20多家上市企業,其中,這里面有一些是今年以來某些時間段的漲上天的妖股、例如中信建投、東晶電子等等。
東北證券研究總監付立春表示,一般來說,高管減持盡管股份數量可能不多,但由于上市公司高管熟悉公司經營情況,因此其減持動作可能向市場傳遞對公司未來前景以及目前估值不樂觀的情況,整體影響偏負面。
中泰證券則指出,“2019年A股減持力度空前”。與歷史上其他年份比較,2019年上半年公告減持力度已經接近2018年全年,是2017年的3倍左右。截至2019年7月23日,報告減持市值超過3000億,與2018年全年幾乎持平,已經完成的減持規模是310億左右,未完成的還有2400多億。從各個行業的角度看,截至2019年7月23日公告中,計算機、基礎化工、非銀金融、電力設備、銀行、國防軍工、農林牧漁這幾個行業的減持規模較2018年全年還要大。
據券商人士估算,今年下半年產業資本減持仍然不容小覷。參考2017年、2018年減持計劃的完成情況,實際減持規模約占預案上限的55%,以此為基準,則市場后續仍將面對1300多億元規模以上的減持。
資本市場的操作,有減持套現便有回購,在2019年瘋狂減持之下,另一邊也是出現回購潮。
Wind資訊統計顯示,截至8月2日,今年以來采用定向回購、集合競價交易、要約回購等方式回購股票的上市公司數量合計達1562家,已披露股票回購金額公司數量1099家,回購金額合計達982.94億元,僅7月份回購額就高達356.47億元,單月和年內回購額同創歷史新高。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8月1日收盤,年內回購實施金額超過1億元的公司有230家,這其中,超過10億元的公司有11家。按公告日計,美的集團年內回購實施金額最高,達72.5億元。就此,新時代證券最新出爐的研報也驚呼,“A股迎歷史最大回購潮,年內回購實施超900億”。
近日,“北上資金”一直在買買買,已連續多日維持凈流入態勢。6月以來,已累計凈流入257.36億元。此前,“北上資金”持續流出被認為是4月以來大盤走弱的重要推動因素。市場人士認為,當前“北上資金”連續多日大幅凈流入,或預示行情拐點即將到來。

“雖然指數跌到了2800點左右,但不少股票股價卻創出歷史新高。”新時代證券研究所所長孫金鉅認為,“回購和減持一進一退,是助推本輪大藍籌行情的重要因素之一。”當前A股格局下,優質白馬藍籌公司受市場影響較小,有能力在股價低估時通過回購公司股份提升股價。產業資本減持,則多是中小上市公司股東為了解決當前存在的資金流動性問題。
當然,從中長期來看,一系列深化改革開放和提振實體經濟的政策舉措正逐步落地,加上相對低位的市場估值提升了A股的吸引力。以藍籌公司為主力的A股回購驟然增多,除了通常意義上理解的反映了上市公司對于當前估值的認可,且認為公司股權被低估,政策推動也功不可沒。2018年10月證監會、財政部、國資委、人行、銀保監會等多部門對《公司法》進行了修訂,2018年11月證監會、財政部、國資委聯合發布了《關于支持上市公司回購股份的意見》,從股份回購資金來源、股份回購公司限制、股份回購實施程序等多方面對股份回購做了松綁。回購資金來源方面繼續支持通過優先股、債權為回購籌集資金,支持實施股份回購的公司以簡單快捷的方式進行再融資,實施股份回購的視同現金分紅。2019年1月交易所配套出臺了《上市公司回購股份實施細則》,對股份回購做了進一步的松綁和規范。
對此,前海開源基金首席經濟學家楊德龍指出,價值投資在A股市場已經生根發芽,代表價值投資的行業龍頭股地位可謂是非常牢固,其他的競爭者很難和行業寡頭進行競爭,行業寡頭的股權價值也逐步得到了資金的認可。未來,堅定地長期擁有代表價值投資的“白龍馬”股、市場的“核心資產”,分享它的成長才是最好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