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本刊記者 宋誼青

這個夏天,全球市場風波不斷,中美貿易戰升級的同時,美國東部時間7月31日,美聯儲宣布降低聯邦基金利率25BP至2.0%-2.25%,為2008年以來的首次降息。
降息,已經不是一個新鮮事。年初至今,從印度到新西蘭,從澳大利亞到波蘭,都在降息。本輪降息潮的大背景是全球經濟增速放緩以及貿易摩擦升級導致的悲觀預期。部分國家出口下滑、通脹低迷、國內外投資疲軟等也是引發降息的主要原因。
從2019年初開始,全球央行不斷開啟降息模式,先后有28個國家或地區選擇了不同程度的降息,其中印度已連續四次降息,而美聯儲在7月議息會議后宣布降息25個基點,引發市場最廣泛關注。
美聯儲降息后,國內也出現了降息的呼聲,并一度引發了央行的辟謠。
值得關注的是,8月17日上午,中國央行終于放出大招——為深化利率市場化改革,提高利率傳導效率,推動降低實體經濟融資成本,中國人民銀行決定改革完善貸款市場報價利率(LPR)形成機制。此次改革的幾大要點包括:報價頻率、報價方式、期限品種、報價行數量、新LPR在貸款定價中的應用,以及新LPR應用情況納入宏觀審慎評估(MPA)。
新的LPR報價方式已于8月20日起正式施行,20日起各銀行在新發放的貸款中主要參考LPR定價,并在浮動利率貸款合同中采用LPR作為定價基準。這對新發放的貸款來說,無疑將會利于貸款實際利率的降低,達到“降息”的效果。
恒大研究院任澤平表示:央行推出的LPR形成機制改革,實為“市場化、改革式降息”措施,通過調控公開市場政策利率引導降低銀行貸款利率、債券利率和企業實際利率水平。
事實上,中國的貨幣政策始終保持穩健。此前,中國人民銀行貨幣政策司司長孫國峰在回答中國是否會隨著全球其他經濟體進入降息周期時表示,觀察中國的利率水平要看整體的市場利率和貸款利率,兩者從去年開始一直在降低。下階段,人民銀行還將繼續穩健的貨幣政策,密切監測國內經濟金融形勢的變化,在統籌平衡好內外均衡的前提下,堅持“以我為主”的原則,根據中國的經濟增長和價格形勢變化及時進行微調,綜合利用多種政策工具,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市場利率合理穩定,同時推動深化利率市場化改革,疏通貨幣政策向貸款利率傳導,最終降低企業融資實際利率。
對此,民生銀行首席研究員溫彬對《中國品牌》記者強調,中國央行應繼續保持貨幣政策獨立性,結合中國經濟運行、通脹水平、就業狀況、國際收支等綜合考量貨幣政策方向。當前,在保持貨幣政策穩健前提下,需要進一步提高貨幣政策的前瞻性和靈活性。
眾所周知,利率市場化改革是金融領域最核心的改革之一,牽涉的市場主體多,影響面廣,可謂牽一發而動全身。處于其中的金融機構尤其是商業銀行,能否盡快夯實自身資產負債管理能力,提高市場化定價能力,在利率市場化改革的浪潮中乘風破浪,而不被歷史的洪流淹沒,這也是下一步行業發展尤須重視的問題。
業內認為,本次新的LPR報價方式對于降低社會整體的實際融資成本仍將起到一定作用。除了“降成本”政策意圖的進一步強化之外,還有助于打破此前存在的隱性貸款利率下限,這對于風險相對較小、議價能力較強的大企業而言更為有利。
那么,LPR改革后,中國是否降準、降息?房貸利率會有所下降嗎?對匯率有無影響?對銀行來說是利好嗎?針對上述問題,業內人士的觀點是:2019年央行依然有降準的可能,貨幣政策會以中性偏松為主,且至少不會加息。
人民銀行副行長劉國強表示,這次改革并不涉及市場利率的變化,其關鍵詞是貸款利率的市場化,因此,新LPR形成機制并不會使房貸利率下降;降準、降息都有空間,但是降不降還要看經濟增長和物價形勢。
劉國強表示:“這次改革完善LPR形成機制,重點在于深化利率市場化改革,并運用改革的辦法推動降低實體經濟的融資成本。也就是說,利率市場化重點是要降低實體經濟的融資成本。”
在談及此時推出利率并軌的背景時,劉國強提到了外部因素。他表示,近期全球經濟下行壓力加大,全球央行進入降息周期,中國是當前主要經濟體中唯一實施常規貨幣政策的經濟體(非常規貨幣政策一般有兩個特征,一個是央行直接到市場上買債,另外一個是零利率,中國離這兩個都很遠)。
劉國強也強調,利率市場化改革就像“修水渠”,目的是讓水流更加暢通,讓水更有效率、更精準地流到田間地頭,但水的大小還是要看閘門。因此,利率市場化改革有利于增強貨幣政策的效果,但不能替代貨幣政策,也不能替代其他政策。下階段,央行將會同其他部門發揮政策合力,綜合采取多種措施,切實降低企業綜合融資成本,緩解小微企業、民營企業融資難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