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科學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在小學開設小學科學課程,能變相地提高小學生的思維探索能力,科學更多地使理論的東西在實踐中得以應用,以實踐融入生活,可以讓小學生更加近距離地體驗生活。理論與實際相結合,學生就能充分運用生活中的資源來對理論知識進行闡釋,從而加強了科學與教育的聯系,使得小學生的學習生活更加異彩紛呈。
關鍵詞:小學;科學;教科版
小學階段,小學生還處在一個懵懂的認知期,對周邊一切的事物都充滿著好奇,而在小學教學中,引入小學科學這一課程,不僅給小學生智力開發提供了依據,而且也激發了小學生對知識探索的能力。學習中,他們會把自己在課本上看到的東西在生活加以實踐,以此來達到學習的目的。小學科學作為一門小學生必修學科,足見教育界對它給予厚望,更加說明了這門學科的重要性。以科學詮釋生活,又通過生活來加以修飾,全面為學生科學文化水平創新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一、 小學科學源于生活,用于生活
在實際生活中,科學往往通過生活中實實在在的例子來加以體現,教學上,也會以實際的例子來融入課文的講解,用來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學生通過對課文的學習就可以進入到科學領域中,再加上“理論與實際”的雙重連接,學生可以更好地掌握科學知識,理解科學知識,對于學校來說,這不失為是一種教學上的突破。
例如,《淀粉的蹤跡》,講述的是一次小學科學公開課上,一位教師給學生們創設了問題情境,在每組桌上放上兩包東西,一包是淀粉,一包滑石粉,然而,戲劇性的一幕出現了,就是教師在匆忙之中竟然忘記了那包是淀粉,那包是滑石粉,接下來,就需要學生幫忙想辦法找出。問題一拋出,學生躍躍欲試的心情瞬間被激發了出來,他們會采取怎樣的方式得出淀粉與滑石粉的答案呢?在這期間,學生們可謂是絞盡腦汁,學生A說“面包、梨含有淀粉,馬鈴薯、胡蘿卜不含淀粉”;學生B說“不對,我認為馬鈴薯含有淀粉”……就這樣,一堂課差不多就在學生的爭論與不斷試驗中接近尾聲,最后,教師以一個試驗驗證了學生的結論,也為公開課畫上了句號。故事告訴我們,一切事物起源最終都是來源于生活,因此,也只有通過生活中的事物試驗才能得出結果。
二、 注重對學生科學探索能力的培養
(一) 采取循循善誘的方式
科學探索是一個漫長而系統的過程,要想一次性就讓學生領悟其中的原理,那是萬萬不可能,只有通過教師在教學中循循善誘,學生慢慢領會才能真正理解科學的含義,不僅是這樣,教師還需要設計大量符合小學科學的教學內容,讓學生在學的過程中感受到科學的神奇,如,雨滴是怎樣形成的?這個問題看似簡單,但沒有大量的試驗,誰又能解釋清楚呢?也許有些看過小龍女的電視劇,就會想到,電視中的女主角只要一哭天就會下雨,以前,天真的我們也是這樣認為的,但是后來學習的自然、物理,在課上老師就用科學的事例向我們解釋了這一現象,讓我們明白了科學的真理。
(二) 應用教學引入的方式
在教學中,教師把科學知識、生活中的事例融入教學環境中,讓學生來親自感受自然的奧秘,體會自然的神奇,以此帶動學生學習的興趣。
(三) 采取教師主導,學生參與的方式
科學是神奇的,只要勇于發現,就會感受到它不一樣的風采,生活中,存在的很多奇怪現象,都是一時間難以解釋的,如“鬼火”,最初,人們確實相信鬼神的存在,但是后來在科學家們的實驗下,這一現象又有了一個合理的解釋,說是白磷燃燒產生的奇怪現象,就這樣,一個小小的實驗就證明了“鬼火”的奇怪傳說。這變相地告訴了我們,眼睛看到的不一定是真的,只有通過實踐去認證才可下結論,反此現象,都離不開教師的指引,因為只有讓學生親自試驗,目睹這些現象是如何產生,學生才會完全信服。
三、 以科學入生活,以生活闡明科學
生活中的任何事物都離不開科學的解釋,一個簡單葉綠體試驗就能讓學生感受到來自自然的魅力,在人肉眼里只是一片普通的樹葉,但在顯微鏡下就可以看到許許多多的肉眼看不到的東西,可見,科學無處不在。在小學科學課上,可以通過讓學生自主試驗,自主探索來學習科學,不僅提升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而且還讓學生思維得到進一步的提高。學習中,學生通過一系列的實際操作從中獲取了知識,這種發自內心的學習模式不僅可以讓學生的學習能力得到提高,同時也加深學生知識學習的印象,這是教師如何引導都無法取得的效果。
簡言之,只有讓小學科學這門課程真正融入生活中,融入學生的學習中,其科學知識才能發揮真正的作用,教師不僅要教授學生課本知識,更多的是要創設更多學生思維探索的空間,讓學生成為科學探索的小主人,以此增強學生的求知欲,使學生真正體會到“科學就在身邊”的道理。
參考文獻:
[1]馮莎.探析生活化策略在小學科學教育中的應用[J].亞太教育,2016(6).
[2]金銀馬.小學科學生活化教學策略的運用[J].科學中國人,2016(5).
作者簡介:
車迪,廣東省深圳市,廣東省深圳市南山區后海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