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玉滿 宋延山
摘 要:現階段,隨著我國教育信息化進程的深入推進,在農村小規模學校中,“班班通”得到了廣泛的運用,對于提高農村學校的教學質量水平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班班通”,主要是指加強學校班級與外界之間的溝通交流,實現信息資源的互享,實現資源的利用與開發。因此,“班班通”已經成為重要的教學手段之一。基于此,本文對農村小規模學校“班班通”應用過程中存在的問題以及相關策略進行深入的探索與研究。
關鍵詞:農村學校;小規模;班班通
一、 “班班通”在農村小規模學校中的重要作用
(一) 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班班通”作為一項信息工程,其具有非常鮮明的綜合性特征。它將各項多媒體技術、信息技術等有機統一起來,充分運用到教學中。因此,教師在利用“班班通”實施教學過程中,可以向學生展現形象生動的動畫、圖片以及視頻等資源,可以更好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同時,教師還可以將抽象的教學內容以豐富的、形象化的方式展現出來,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例如,在《分數的意義》一課的教學中,教師通過“班班通”電子白板向學生播放熊大和熊二分禮物的動畫和視頻,并且配上有關的音樂和對話,向學生展示人物淘氣和可愛的情境,培養和諧的品德素養;同時,在該動畫中蘊含著有關于分數意義問題,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二) 提高課堂教學信息的質量和豐富性
課堂教學時間非常短暫。因此,如何在短暫的時間內向學生教授更多的知識是每一位教師必須要考慮的重要課題。充分發揮“班班通”教學資源的優勢和作用,將其內置于教學系統里,便于教師在結合教學的實際情況進行調用,科學地、合理地調整教學內容,促進教學效果的顯著提升。
(三) 更好地突破教學重點和難點
在農村小規模學校中運用“班班通”,可以積極轉變傳統的“課本+黑板”的教學模式,充分發揮現代信息技術和大數據的作用,將更加豐富的知識傳授給學生,并且將抽象的知識以形象的、生動的方式展現在學生面前,更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通過“班班通”設備,教師不僅可以將教學內容呈現在學生面前,還可以將重點和難點以更為醒目的方式展示出來,讓學生腦海中可以形成清晰的解題思路,提高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性。總而言之,在教學中靈活運用“班班通”,可以更好地活躍課堂氣氛,幫助學生熟練掌握相關知識點,突出重點和難點,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 農村小規模學校“班班通”運用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一) 部分教師信息技術能力較低,無法充分發揮“班班通”的效力
利用“班班通”實施教學,可以充分反映教師的教學設計以及課堂掌控能力,同時,這與教師的信息技術能力之間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由于農村地區大部分教師年紀較長,其接受新鮮事物能力較低。因此,在利用“班班通”教學過程中,部分教師可能會產生抵觸情緒,在課件制作等環節中存在著較大的難度。在這種情形下,“班班通”的作用無法得到有效充分發揮。
(二) 教師未能夠充分意識到“班班通”的特征,教學優勢無法得到體現
通過相關調查研究發現,部分農村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仍然采取生搬硬套的方式,未能夠充分考慮班級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相應的調整和分析,教學內容與班班通兩者存在著嚴重的脫節現象,“班班通”在促進學生能力發展過程中所起的作用甚微。
三、 促進“班班通”進一步開展的有效策略
(一) 加強制度建設,不斷完善管理機制
“班班通”作為一項系統性工程,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才能實現其進一步發展。“班班通”在農村學校中的使用,對于推進農村教學信息化將會起到有效的作用。因此,為了加大“班班通”建設,實現其進一步發展,農村學校必須要構建完善的、健全的建設制度、管理制度以及評價制度。加大創新力度,提高教師的信息技術水平,創新“班班通”教學模式;在“班班通”使用過程中明確各項責任,從而推動“班班通”在農村學校的良好發展。
(二) 不斷更新教學理念,明確信息化的教育方向
“班班通”是在現代化信息技術背景下所產生的,這也是今后農村教學手段信息化發展的主要方向。因此,學校必須要結合實際情況,統籌規劃,合理布局,持續推進“班班通”朝著有序的、穩定的方向發展。同時,教師必須要充分意識到教學手段和教學方式信息化方向發展的趨勢,積極轉變傳統的教學理念,加大探索力度,加強信息技術與學科的有效融合,促進“班班通”實效性的全面提升。
四、 結束語
在農村小規模學校教學過程中,應充分發揮“班班通”的優勢和作用,開拓一條教學的新途徑,不斷推進信息化教學水平,促進學生學習效率的顯著提升,實現農村辦學水平、教學水平朝著更為健康的、全面的方向發展。
參考文獻:
[1]劉鵬林.“互聯網+”時代下借助“班班通”提升農村教師課堂教學水平策略研究[J].教師,2018(26):66-67.
[2]侯國武.接軌 從轉變理念開始——農村小學“班班通”科學管理與有效應用研究[J].教育革新,2018(7):10.
[3]程合國,楊小梅.農村班班通應用對提升教育教學的研究[J].新課程(中),2017(6):158.
作者簡介:
周玉滿,宋延山,甘肅省武威市,古浪縣黑松驛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