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作為我國傳統文化一顆璀璨的明珠,古代詩文熠熠生輝。這些或短或長的詩句對仗工整、含義雋永,蘊含古典文化的極致美感,飽含了上下五千年的文化智慧。然而,這些優美的詩句與現在間隔時間較長,低年級的學生時常感覺晦澀難懂,由于難以理解因此無法代入,心理上由于害怕而產生畏懼感和疏離感,如何引導幼兒們樂學、愛學古詩,給古詩詞教學提出了新的命題。在小學古詩教學中,教師該如何引導學生接近古詩,親近古詩,讓他們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呢?我想只要教師能夠積極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恰到好處地激發和調動學生的情感,這一難題就可以迎刃而解了。
關鍵詞:古詩;教學;難題
一、 抓住“詩眼”,領悟詩意。
宋朝文學家胡仔在《苕溪漁隱叢話》中寫到“詩句以一字為工,自然穎異不凡,如靈丹一粒,點石成金也。”這句話就形象地指出了“詩眼”的作用——在全文中點石成金,這種作用對于古詩詞來說,猶如一枚靈丹,能夠巧妙地點題、提升全文一經引發翩然聯想。例如《靜夜思》這首詩,它的詩眼就是題目中的“思”字。教學時,我從“思”字入手,提出兩個問題:是什么引起詩人“思”?詩人在“思”什么?同時給學生充足的讀詩時間,通過想象古詩畫面,引導學生初步體會詩人的思鄉之情。接著補充相關資料,引導學生感受詩人漂泊在外、四處奔波的寂寞與孤獨。最后讓學生再讀古詩,引導學生交流討論,說說詩人思念故鄉的什么?感受詩人由明月引發的鄉愁鄉思。因此,應該引導學生學會體會和解讀“詩眼”,從中入手感知作者內心的獨特況味,理順全詩的敘事脈絡,幫助學生真正地理解古詩詞內涵。
二、 還原畫面,理解詩意
宋代著名文學家蘇軾在評論唐代大詩人、畫家王維(摩詰)的《藍田煙雨圖》時說:“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通過這句話的描述不難看出,所謂詩與畫之間,有一定的共同點,優美的詩句在謀篇構架、意境描摹中都仿佛蘊含畫的意境,有無盡美感。這也不難理解,很多名詩詞都被選為繪畫題材。例如杜甫的《絕句》全詩只有短短二十八個字,卻在讀者面前展開了一副動靜相宜、悠然成趣的優美畫卷:鸝“黃”,柳“翠”,鷺“白”,天“青”,雪“白”,各類色彩輝映,令人只讀詩句也能感受詩情畫意、眼前閃出悅人美景。因此可以說,一首首古詩,就如一幅幅“無線條”畫,如果僅僅只是把詩句進行翻譯,那么,學生學習起來一定是味同嚼蠟,毫無興趣。因此,教師在教學古詩的過程中,必須動用各種手段,幫助學生“看到”這一幅幅色彩鮮明的“無線條”畫,感受畫面的美妙之處。例如:在教學《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一詩時,我讓學生欣賞有關荷葉荷花的課件,并用簡短的話來說說自己看到的畫面是什么樣子的?接著引導他們反復朗讀詩中的名句,有了之前直觀的畫面感知,學生就能把抽象的文字轉化為具象的畫面,就能讀出自己的獨特感受,進而體會到古詩的畫面美。
三、 聲情并茂,品味韻律
古詩語言凝練,字數整齊,句數均衡,合乎樂曲的韻律、節奏,講究韻腳的合轍、平仄的搭配。可見,古詩詞搭配得宜、適合誦讀,具有對稱的韻律美感,讀起來獲得獨特的美感體會,激發大家去誦讀和傳唱。如孟浩然的《春曉》,詩中一、二、四句的“曉”“鳥”“少”押韻,充分顯示出語言的音韻美。另外五言古詩與七言古詩之間有各自的節奏劃分,根據節奏不同也能夠體現出不同的情感表達、環境更迭。在教學中,我首先指導學生通過各種形式(如吟讀、朗讀、誦讀、和讀、趣讀)讀古詩,并讓他們嘗試著自己劃分古詩的節奏,在讀詩中體會出這個詩歌的獨特韻律,再結合自己查詢出的古詩詞含義,能夠更好地融會貫通古詩詞的含義,達到情境結合的目的,然后再結合誦讀來深入領會,最終能夠透徹理解詩詞含義,以及其中的語言美、意境美。
四、 拓展延伸,豐富積累
作為我國傳統文化的瑰寶,古詩詞含義雋永,具有極強的延伸閱讀空間。因此,兒童通過對古詩詞的不斷積累和延展,有利于逐步提升審美水平。《課程標準》中明確提出:“1~6年級學生背誦古今優秀詩文不少于160篇(段)”,但教材中古詩的內容畢竟有限,所以,應該進行適度拓展,在豐富學生文學積累的同時,也擴大詞匯量,提升審美意識。例如,在教學完白居易的《池上》一詩后,我又提供給學生四首古詩,分別是《村居》《小兒垂釣》《夜書所見》《稚子弄冰》,這四首古詩,對應古時兒童四季的活動。用一首古詩的教學帶動多首古詩的閱讀,由此及彼,以點帶面,不局限于一節課,一首詩,以此豐富學生的積累,拓寬學生的眼界。此外,我還引導學生了解古代詩人的一些別稱軼事,如“詩仙”“詩圣”“詩王”“詩佛”“初唐四杰”“建安七子”“唐宋八大家”等。既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又增長了學生的見識。
讀千古美文做少年君子,只要教師善于引導,我們的學生必定能在古代藝術殿堂里快樂徜徉。通過誦讀和學習,他們能夠領會——“天下為公”的理念;“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風骨;“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胸懷;“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精神;“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原則,重建人生信念。同時,這些寶貴的知識積累和文學財富,也將陪伴他們的人生之路,熏陶他們的審美意識,有助于他們的終生學習。
作者簡介:
黃楠輝,福建省福州市,福建省長樂師范學校附屬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