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部編版初中語文教材最大的特點是所選內容篇幅長。在規定的課時內完成如此繁重任務,對新老教師來說均富有挑戰性。因此教師們需調整教學策略,對文章內容合理取舍,采取長文短教的方法才能提高課堂效率,落實素質教育教學。
關鍵詞:部編版;初中語文;長文短教
2017年初中語文教材改革,溫儒敏重視學生閱讀,注重語文教學由課內向課外的延伸,讓學生廣泛閱讀,學好語文。在此背景下,課時緊張問題愈加突出。教師如何刪繁就簡,緊扣文本精髓,在規定教學時間內高效地完成教學,聚焦文本主體顯得尤為重要。
一、 導向預習,理清思路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預”在學習過程中指預習,預習不僅是學習的第一步,培養學生自學能力,還有利于文本知識的前后銜接,理清思路。葉圣陶老先生曾說:“要讓學生養成閱讀的好習慣,就非教他們預習不可。”可見理清文章思路,是培養學生閱讀能力的關鍵,也是提高閱讀教學效率的突破口。但課文文本過長,預習作業泛泛而談,學生的預習便流于形式,只是走馬觀花式地瀏覽文章,甚至出現“預”而不“習”現象,最終造成低效的課堂。
為改變先教后學的學習方式,提高教學效率。教師則要布置有針對性、導向性的預習作業,讓學生對文章有自己的初始體驗,真正在課堂上進行有效的師生對話。筆者預留的作業有兩項一直未變,其一是你讀到了什么(包含生字詞積累,文章內容概括,主旨的初步理解)?其二哪些是有疑問的(包含情節梳理,主題解讀等)?學生將兩題寫在作業本上,老師集中學生共性有價值的問題課上討論。導向預習任務讓無目的、被動的學生轉變為學習的主人。也通過此任務,學生在課外便對文本內容熟悉,理清思路,不僅節約簡單的生字詞學習時間,還將學生自身困惑帶入課堂與師生一起探討解疑,在解決問題中教師引導學生解決文章的重難點。在此基礎上,語文教學便節約大量時間,將更多精力放在攻破重難點上,從而實現長文短教的目的。
二、 結合學情,設置目標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教科書編者、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而閱讀是個性化行為,不同層次的學生閱讀同一篇文章會產生理解偏差。教師作為文本最重要的對話者,需吃透教材,結合學情后確立清晰的教學目標,有了明確的教學目標,等于掌控了文章大局,教師才能游刃有余地在教學過程中糾正學生錯誤思維,引領學生與文本進行有效對話,實現長文短教的教學目的。
《偉大的悲劇》是部編版七年級下冊一篇近4000字的抒情性極強的傳記長文,本文極力通過“悲劇”與“偉大”的反差去展現人物的美好品質。因此筆者將本文的預設目標為理解“偉大”和“悲劇”的含義。本文篇幅長,容量大,內容具有隱秘性。學生難以在淺閱讀基礎上理清思路,深情感悟,把握文章核心價值。筆者在教學此文時,課前讓學生根據題目導向預習,通過檢查學生的預習作業,了解他們對文章的把握程度,發現大部分學生均提出“題目中的‘偉大與‘悲劇矛盾”這個問題,此處恰巧也是讀懂本文的切入點。因此筆者借助學生共性問題作為教學契機,將“悲”在哪里?“偉大”體現在哪里?的問題設定為本課的教學目標,拉近文本與預設之間的距離。此目標設定既結合課文的特點也符合學生實際的需求,有助于學生透過南極冒險失敗事件本身,看到探險家為科學探索事業甘于奉獻,英勇無畏的壯舉,進而理解悲劇使失敗變得崇高、偉大,水到渠成地帶領學生掌握文章主旨,真正做到傳道、授業、解惑的教育目的。
三、 找準主線,集中發力
長文可教內容豐富,任何教師不可能通過一個文本將語文所有的知識傳授給學生。目前有些語文教師為完成教學任務,僅重視字詞句的深層挖掘,直接上升到文章主旨,從此結束文章教學。此種支離破碎地剖析文章內容教學方法,學生無法從整體上理解文章,更不可能將方法延伸至課外自讀文章。為擺脫此現象,教師應做到有的放矢,明確課堂的主線,通過環環相扣的問題設置,聚焦主線,集中發力,帶領學生洞察全文,挖掘文章主旨,以達到深入理解文章的目的。
部編版八年級上冊的《臺階》一文表面寫臺階,實則寫社會底層勞動者的父親。因此將分析父親形象作為文章的主線,才能窺探到文章的中心。學生在充分預習后便能迅速準確定位父親的形象,父親的形象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為建造房屋前,臺階低時父親是低眉順眼、老實厚道、渴望被尊重。第二階段為建造房屋,有了九層臺階父親高興卻變得不自然。教師結合學生的回答作為突破口,追問為何奮斗大半輩子建好房屋的父親卻不自然了?學生通過文章中父親閃腰后悵然若失的樣子,發出一句感慨父親老了,便體會作為社會底層勞動者的父親,勞動才能體現他的價值,而此時父親身體不適,年紀漸長,已不能像從前那樣勞動,失去精神寄托。即便九級臺階增建好,也只是外在形式上的變化,內在精神卻蕩然無存。找準文章主線,通過一系列問題引導逐漸學生發現并揭示文章主旨,便可在有限時間內高效完成教學內容。
教無定法,但也有一定的教學規律。以上的教學方法將文本、學生、教師等因素考慮到教學范疇內,推敲文本,巧設目標,刪繁就簡定位教學主線,圍繞清晰的教學目標優化教學過程,更大程度地在學生深入文本基礎上做到長文短教。
參考文獻:
[1]董菊初.葉圣陶語文教育思想概論[M].北京:開明出版社,1998:231.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22.
作者簡介:
王露,江蘇省蘇州市,胥口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