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鵬
貨幣是中性的這一命題已經被經典經濟學理論作為公理性內容寫入教材,但McCandless &Weber(1995)對110個國家30年的數據做了回歸分析,結果發現對于全部樣本國家貨幣供應量與實際經濟增長的相關系數在-0.050―-0.014之間,但OECD子樣本國家的相關系數卻在0.511-0.707之間。這一發現說明了從全樣本國家得到的貨幣中性結論是不穩健的,但作者并未解釋出現這種異常的原因。
現代金融飛速發展使得當前很多國家的經濟結構已跟過去存在明顯區別,尤其是在發達國家,虛擬經濟占據了整個經濟產值的絕大多數比重,實體經濟產值在不斷下降,這種經濟結構的變化對貨幣政策的作用機制產生了很大影響。受McCandless &Weber(1995)啟發,本文使用OECD子樣本進行粗略的穩健型檢驗。假定國家之間經濟結構的差別通常會反映在收入上,本文按收入分組再次檢驗貨幣供應量和實際產出的關系。圖1為貨幣增長率與實際產出增長率的散點圖。對于全樣本貨幣增長率與實際產出增長率不存在相關性,OECD國家的散點圖斜率約等于0.14。
為進一步考察經濟結構對貨幣政策有效性的影響,根據世界銀行分類標準將153個國家分為四組,其中高收入國家46個,中高收入國家39個,中低收入國家33個,低收入國家27個,樣本的時間范圍為1960-2008。此外,將高收入國家組別進一步分為OECD國家組別和G7國家組別。數據來自國際金融統計年鑒和世界銀行數據庫。將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的比值作為反映經濟結構的指標,表1給出了這一指標在部分高收入組別國家的數值。從表中可以看出,高收入國家虛擬經濟在國民收入中的份額在上升而實體經濟在國民收入中的份額在下降。其中,OECD國家組別這一比值在整個高收入組別中處于較高水平。
表2給出了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之比在中等收入組別和低收入組別的數值。多數國家這一比值平均在0.3左右且沒有變化。在中等收入和低收入國家實體經濟行業創造了絕大部分GDP。虛擬經濟居國民經濟的次要地位,并且發展緩慢。
綜上所述,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的比重即經濟的結構問題是影響貨幣是否中性的重要原因。對一個國家而言,貨幣是否中性也要觀察其經濟結構的演變過程。因此,貨幣中性問題不是短期和長期的,或單純是與否的問題,而是隨著經濟結構變化而變化的。貨幣是否中性取決于一國的經濟結構或該國在某一時期的經濟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