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小晶
摘 要:近年來,國家推出一系列實質性減稅降負政策。財稅〔2018〕32號規定,自2018年5月1日起,納稅人發生增值稅應稅銷售行為或者進口貨物,原適用17%和11%稅率的,稅率分別調整為16%、10%。4月1日起原增值稅16%和10%的稅率分別下調到13%和9%。本文以建筑企業為例,主要探討在增值稅稅率下調背景下,從建筑企業如何與供應商合同額調整的角度進行研究分析。
關鍵詞:增值稅稅率下調 ?合同額調整
增值稅率下調原則上可有效降低增值稅稅負,但建筑行業處于產業鏈中游,行業競爭激烈,在增值稅率下調業主調低合同價格的情況下,稅負下降帶來利潤增長的空間將會被壓縮。由于建筑企業一般對業主影響能力有限,故本文主要從建筑企業如何與供應商合同額調整的角度進行分析建議。
一、如何取得供應商合規發票
發票收取原則。原則上應按納稅義務時間進行劃分,凡納稅義務時間在2019年4月1日之前的,均應按原稅率取得發票(4月1日后開具的發票存在滯納金);反之,則應按新稅率取得發票。
稅務風險提示。如果供應商未按納稅義務時間開票發票,造成適用稅率錯誤,嚴格上講此類發票屬于不合規發票。取票方面臨增值稅不得抵扣進項稅、企業所得稅不能稅前扣除的風險;而開票方面臨少繳稅款,需補繳稅款及滯納金的風險。
二、分包合同溝通要點
不含稅成本不增加是底線,稅率下調對一般計稅項目的銷項稅、進項稅及附加稅費均會產生影響。稅率下調后,供應商按不含稅價格不變進行調價,對于建筑企業(以下簡稱“我方”)來講是在成本不變的情況下,減少進項稅同時減少現金流;而如果不進行調價,我方支付總價不變,但是稅率下降了,則會減少進項稅同時增加對應成本。
對于在2019年4月1日之前按實際完成工作應收供應商原稅率發票,而未及時取得的,應與供應商協商按原稅率收取發票。如由于供應商方原因其只能提供稅率下調后的發票,則我方應與供應商就合同調減進行談判,同時對于稅率下降影響損益的部分要求補償。
三、分包合同額調整測算模型搭建及舉例
以下分析測算均以制造業等行業原16%的稅率降至13%為例,其他稅率類推。
(一)對供應商合同額調整金額應分段測算
測算模型如下:
1、對于2019年4月1日前應收發票的金額(價稅合計A)
應與供應商簽訂合同價款=[A /1.16- A/1.16*(16%-13%)*12%] *1.13
2、對于2019年4月1日后應收發票的金額(價稅合計B)
應與供應商簽訂合同價款=B /1.16 *1.13
(二)舉例說明
假設與供應商合同價款價稅合計為3000萬(16%稅率)。
按納稅義務發生時間2019年4月1日前應收未收發票含稅金額為1000萬。
首先將合同含稅價款換算為不含稅價。1000萬/1.16=862.07萬。稅率變更后應付供應商由1000萬調減到1000萬/1.16*1.13=974.14萬元。調減25.86萬。此金額只影響現金流。
由于降低3個點稅率導致我方稅金及附加損失862.07萬*(16%-13%)*12%*1.13=3.51萬元,應扣減供應商3.51萬。此金額影響現金流和損益。
故對于1000萬合同部分應扣減對方金額小計=25.86+3.51=29.37萬。
對應1000萬合同部分應與供應商簽訂合同價款=[1000 /1.16- 1000/1.16*(16%-13%)*12%] *1.13=970.63萬
2019年4月1日后應收發票含稅金額為2000萬。
首先將合同含稅價款換算為不含稅價。2000萬/1.16=1724.14萬
稅率變更后應保持不含稅價不變,應付供應商由2000萬調減到2000萬/1.16*1.13=1948.28萬元。調減51.72萬。此金額只影響現金流。
故對于2000萬合同部分應扣減對方金額51.72萬
對應2000萬合同部分應與供應商簽訂合同價款2000/1.16*1.13=1948.28萬
3000萬合同額最終變更為970.63+1948.28=2918.91萬。
四、結束語
增值稅稅率的下調原則上可有效降低建筑企業增值稅稅務,行業整體盈利能力將從宏觀層面得到提升。因此建筑企業應積極應對,關注相應涉稅事項,盡可能享受國家稅制改革帶來的紅利。
參考文獻:
[1]財政部、稅務總局 《關于調整增值稅稅率的通知》(財稅 〔2018〕32號)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