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挫折指個體有目的的行為受到阻礙而產生的必然的情緒反應,會給人帶來實質性傷害,表現為失望、自卑、沮喪不安等。在教學實踐中,發現初中生正處于青春萌動期,學習壓力大、思想單純,在困難挫折面前時常消極悲觀、失去理智、走極端的現象。本文從初中生身心發展的特點出發,對他們遭遇到的挫折做調查探析。學校體育教學對學生進行科學合理的“挫折能力”教育,對提高學生抗挫折能力,培養優良心理品質十分重要。
關鍵詞:初中生;體育教學活動;挫折教育
一、 研究目的
“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挫折能讓人產生不良的反應和影響同時也能磨礪人的意志、適度的挫折具有一定積極意義。學生健全人格的塑造和優良意志品質培養的黃金時段是在初中階段,也是青少年身心發展的特殊時期。學校體育教學活動正是對學生開展抗挫折能力培養的最佳機會,體育教師利用課堂教學,根據初中學生成長的身心特點,采取必要手段和方法,對學生進行抗挫折教育,糾正不良行為,增強自信心,培養他們良好地適應社會能力。
二、 研究方法
(一) 文獻資料法
查閱有關中學生身心發展特點以及對抗挫折能力的辦法的文獻資料,進行歸納與整理,形成自己的思路,為本次論文的撰寫提供參考和理論依據。
(二) 訪談調查法
通過訪談,了解他們對挫折與抗挫折能力的認識與理解,并及時記錄,為研究提供輔助。
(三) 邏輯分析法
運用邏輯學的方法,對資料進行歸納與比較,闡明學校體育對初中生抗挫折能力培養的關鍵因素,并提出相應的意見與建議。
(四) 問卷調查法
向區內的四所初中校即龍文中學、朝陽中學、漳州九中、郭坑中學,初中三個年級的(1)班發放問卷,每個班50份共計600份,并進行回收與統計。
三、 結果與分析
(一) 初中生抗挫折能力低的成因分析
1. 自我意識的覺醒
“自我意識”強是初中生最典型的心理現象。所謂自尊、自信、理想、競爭、情感就是自我意識潛在的心理活動,隨著年齡的增長,日益變得活躍與外露。那么隨著“自我意識”的覺醒,他們既想要獨立但又時常遇到失敗,他們把注意力投向自己的內心世界,不喜歡父母的干預,不把內心的感受向父母袒露。它既意味著中學生的心理正在走向成熟,具有積極的社會化意義,但也有消極不利的一面,若不加于引導和干預,容易產生不健全的心理問題。
2. 自卑心理與叛逆行為(叛逆期)
自卑是青少年身心健康最為重要的心理問題之一,它的表現為對個人的能力評價過低,覺得自愧無能,內心經常自怨自艾,造成心理膽怯、憂傷,失望的情緒。初中階段和小學有區別,課程增多、難度提升、學生對困難估計不足,學習心理突然產生了不適應,導致學習成績的急降,致使壓力不斷加大,學習興趣逐漸消沉,間接產生了青春期情感躁動和逆反心理。出現自卑心理和挫敗感的心理日益增強,出現“破罐子破摔”和一系列叛逆的行為。
3. 心理壓力與獨立人格的初步形成
初中階段的學生生理和心理都發生很大的變化,當不切實際的需求得不到滿足時,自尊心容易受到打擊,常常處于壓抑的狀態。心理學家將青春期到青年初期這一年齡段稱為“心理斷乳期”,這個時期的學生會產生諸多心理方面的問題,如,人生目標不明確、興趣愛好少、習慣不好、情商低、沒恒心,不專注等。客觀原因如:社會環境影響、中高考唯分數錄取的影響、家長的過分寵愛、溺愛,嬌生慣養等。各種因素促使學生產生自卑、溝通受阻,只知索取、不懂感恩、“破罐破摔”等不良情緒,久而久之就會導致性格缺陷。
從表1問卷調查的數據統計表中可見,面對挫折,大部分初中生都會采用相對積極的方式去應對,其中選擇參加體育鍛煉“一欄”人數最多,可見參加體育活動是學生應對挫折的有效途徑。那么體育老師就應該理所應當地承擔起培養學生抗挫折能力教育的重任,通過課堂教學對學生進行抗挫折教育,讓他們學會敢于面對困難,克服悲觀情緒,增強自信心,學會迎難而上。
四、 開展體育教學活動對培養學生抗挫折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義
體育學科核心素養的新課程標準提出的新概念,包含了對學生體育情感的培養和體育品格的塑造。實踐得知體育活動不僅能夠鍛煉身體而且可以愉悅心情,消除疲勞,克服焦慮、悲觀等負面情緒;能讓學生增強自信心,喚醒與挫折斗爭的決心和毅力。總之,體育老師要利用體育教學活動對學生抗挫折能力教育行之有效。具體采取以下的三個方法:
(一) 通過集體項目活動,培養學生積極態度
集體項目群體間的交往,有利于促進學生人際交往關系,有利于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學校中體育課堂作為集體性項目活動的主要場所之一,是學生既能掌握知識技能又能排憂解難的有效途徑,體育課的集體性項目活動是學生交流、娛樂、休息、調節的一劑良方。例如,體育課上的排球賽、足球賽等團隊協作的項目就有利于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情感和樂觀開朗的生活態度,培養他們的團隊合作凝聚力和人際交往能力,減輕和消除內心挫折和壓力,調節心理的平衡,提高積極性,促進身心的健康。
(二) 通過趣味性活動,陶冶學生情操
趣味運動也是一種游戲活動。它不同以往的運動方式和鍛煉價值,注重學生個性的培養,以達到鍛煉身體、娛樂身心、營造氣氛的效果,是競技運動的延伸。它的特點是項目多、內容新穎、參與性強、參與門檻低,同時也適合體育后進生的參與,如雙人跳繩、眾星捧月、同舟共濟、陽光健美操等項目,趣味性活動將趣味融于團隊中,注重個人的奉獻和團隊的協作。在課堂中,我們可以逐漸加大趣味性項目練習的比重,合理設計比賽項目,讓參賽者感受運動的競技性和趣味性,形式多樣,內容豐富多彩極大滿足學生好動、好奇、好勝的特點,極具吸引力。在活動中,學生無拘無束,天真爛漫,不久舒緩了心情,身體也得到了鍛煉。
(三) 通過競爭性項目活動,培養學生優良的心理品質
體育崇尚競爭,團結協作。培養學生不畏艱難、團結協作,勇于取勝的精神就要參與到體育活動中。在課堂中,體育教師嚴格按照公平性、目標遞進、競爭與合作的原則,合理設置競爭性項目活動,如,羽毛球單打和團體比賽,接力賽,籃球賽等。積極引導學生參與競爭活動中,互相吸引,互相激勵,團結協作,努力拼搏。當遇到困難時,學生就能以十倍的信心和勇氣去克服;當同伴落后時就要發揚團隊精神和集體的力量,相互鼓勵、支持和幫助。比賽有輸有贏,讓學生感悟到暫時輸不要緊,重要的是學會怎么樣運用各方力量,通過發揮出自身和集體的智慧取勝;在比賽中學會交流、競爭、力爭上游,培養全局觀念、責任心和集體榮譽感,潛移默化之下形成優良的意志品質。
五、 結論
綜上所述,初中階段是學生心理、生理迅速發展的關鍵時期。我們要抓住學生性格可塑性強的有利時機,引導學生正確地理解挫折的意義和作用。設置挫折課堂情景對學生進行教育,同時也要做好心理疏導,鼓勵與評價,讓學生學會勇敢正視挫折的困擾、超越困難、越挫越勇,讓他們體會到從挫折中崛起所擁有的自信、快樂和喜悅。并積極參與體育鍛煉,使身心得到健康發展,更好地迎接未來社會的挑戰。
參考文獻:
[1]奚彩洪.中學體育教學對學生抗挫折能力的培養[J].文理導航,2016(1).
[2]馬鑫.談體育在挫折教育中的意義[J].甘肅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0(3).
[3]劉中良.學校體育與人的競爭意識培養[J].湖北師范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0(20).
[4]陳剛.開展趣味運動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小學科學·教師版,2016(8).
作者簡介:
周麗紅,福建省漳州市,龍文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