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發蓮 邸光升
摘 要:由于高考分數至上的教學環境,導致高中語文越來越邊緣化發展,畢竟語文的差距不會像其他學科那么明顯,如何改變這種現狀,讓學生重新喜愛這門學科,這是高中語文教師必須應解決的問題。本文通過淺談如何提高高中語文教學的有效性,讓語文煥發新的姿態,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從而顯著增強學生的語文水平。
關鍵詞:高中語文;有效性;新課改
高中學生正處于思維異常活躍、表達能力不斷提升的關鍵階段。他們對任何學科都充滿著好奇,但是唯獨高中語文難說喜愛,因為,語文提升的過程是不斷積累、循序漸進的,有些學生努力了幾個月,其語文水平沒有明顯的提升,不如數理化的效果明顯,這就使學生逐步地對語文喪失了興趣。教師應該改變語文教學枯燥無味的現狀,切實提高語文教學的有效性,促進學生顯著提升語文綜合水平。
一、 轉變觀念,提高學生參與率
傳統的教學模式是“灌輸式”或“填鴨式”,教師作為教學的主體,這樣的模式已經不能滿足新課改的需求,所以教師應該轉變觀念,拋棄陳舊的教學方式,以學生為主體,引導學生主動地參與到教學之中。教師作為引路人,應不斷提高業務能力,爭取成為具有高素質、高能力的實施者,這樣才能使高中教學效果事半功倍。
比如,當進行《赤壁賦》這一篇課文教學時,首先,教師應該給學生介紹一下作者當時所處的政治環境。蘇軾因“烏臺詩案”被貶黃州,他在駕舟暢赤壁之下的長江水面時寫下了這首千古名作,教師配樂進行朗讀全文,讓學生將不會的字標記出來;接著,教師再給學生布置幾條問題:每一段展示了怎么樣的境界?突出了作者怎樣的情感?文章的脈絡如何?學生可以采用小組合作的形式分析每一段,教師在一旁進行協作,從而賞析品味課文;最后,讓學生進行總結發言,教師適時地點評并進行總結,將課文中的重點句子進行解讀,分析學生小組合作和自主思考的過程中的優缺點,這樣學生會理通文章脈絡,學習借鑒作者寫出優美、形象語言的能力,并認知作者樂觀曠達的情懷,培養學生敢于面臨坎坷的樂觀主義精神。
二、 采用情境教學,激發學生的興趣
情境教學是一種新型的教學模式,它不僅能激發學生的興趣,還能生動形象地將知識傳授給學生。其中,多媒體情境教學、生活化情境教學是最為常用的兩種。多媒體情境教學,可以將語文知識采用視頻、音頻、微課等形式表達出來,這樣學生可以迅速集中精力,從而顯著提升教學效果。生活化情境教學,可以使學生聯系生活實際,在生活中學到語文知識,使教學不止拘泥于課堂之上,生活中處處存在知識。教師可以根據教材,基于學生的實際情況,創設各色各樣的情境,從而更好地實現教學目標。
比如,當進行《荊軻刺秦王》這一篇文章教學時,首先,教師可以給學生播放小視頻,讓學生大概了解荊軻刺秦王的歷史故事,從而為教學奠定夯實的基礎;接著,采用PPT課件,給學生展示行刺秦王的準備、經過、結果,逐個部分領著學生研讀課文,將一些重難點錄成“微課”,讓學生可以反復學習,并能夠成功掌握;最后,讓學生進行角色扮演,教師給學生提出要塑造人物的語言、行動、表情、神態的要求,學生就會通讀課文,研究所扮演人物的某一個細節,這樣不僅趣味十足,還能增強學生的競爭意識,從而使學生了解人物特征,正確評價荊軻刺秦的行為。
三、 重視學生德育教育,以情感人
高中語文的核心意義是培養學生的德行,讓學生成為品學兼優的學生,這也是語文學科的特點之一。教師應該把握高中語文的這項特性,重視學生的德育培養,以情感人,以行動人。教師應該關愛學生,認真傾聽學生的訴說,將語文中的文章作為與學生交流的平臺;學生也應該關愛教師,配合教師的教學工作,這樣才能有利于高中語文高效課堂的建立。
比如,當進行《紀念劉和珍君》這一篇文章時,魯迅先生贊揚了愛國青年臨危不懼的大無畏斗爭精神,揭露出帝國主義、反對軍閥的骯臟不堪。教師可以讓學生聯系“三一八”慘案的國內環境寫一篇讀后感,從而使學生了解如今的和平來之不易,要珍惜先人所浴血奮斗的幸福生活;每一篇文章都具有德育,教師應該要有情感的投入,認真研究文章中的情感,先讓自己感動,才能感動學生。接著,教師的語言要具有真情實感,情感不需要多么華麗的辭藻進行修飾,就是求其真,這才會叩擊學生的心靈,引發學生的共鳴,最后,師生之間通力合作,鑄就高效地課堂教學氛圍,從而促進學生的全面進步。
綜上所述,提高高中語文教學的有效性方式多種多樣,需要教師以學生為主體,發揮自己的教學智慧,采用情境教學、小組合作教學的形式,基于語文課文中的真情實感的基礎上,以情動人,使高中語文煥發新的篇章。教學是相互的,需要教師與學生之間相互合作,明確分工,相互尊重,構建和諧美好的課堂氛圍,這樣才能使教師高效地完成教學任務,學生不斷地增強其綜合素養。
參考文獻:
[1]李梅.人文教育如何滲透到高中語文教學的探索[A].2017年課堂教學改革專題研討會論文集[C].2017.
[2]焦敏.讓社會生活走進高中語文教學[A].2018年“教育教學創新研究”高峰論壇論文集[C].2018.
作者簡介:
李發蓮,邸光升,甘肅省武威市,甘肅省古浪縣第三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