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教學需要反思,它應該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反思是教師適應形勢、與時俱進的必備條件。反思的目的是為了提高教育、教學的質量,促進教師的專業化發展,使教師樹立一種終身學習的意識,保持著開放的心態,不斷吸納新的信息,新的理念,做到與時俱進。
關鍵詞:反思;語文課堂;教學
反思的目的是為了提高教育、教學的質量,促進教師的專業化發展,使教師樹立一種終身學習的意識,保持著開放的心態,不斷吸納新的信息,新的理念,做到與時俱進。同時,教學也需要反思,課前需要反思,課中需要反思,課后需要反思,它應該貫穿整個教學過程。應該說反思是教師適應形勢、與時俱進的必備條件。
新課標實施以后,我一直關注著新課標的實效性,不斷反思課堂教學中所遇到的新問題。作為一名語文教師,我一直盼望著語文課程教育改革的到來。記得剛上講臺第一次領到語文教材并開始準備備課時,我翻開語文書,看到了那些從兒時起就熟讀的課文,十年之間幾乎沒有變化,不禁感慨初中語文教材的停滯與落后。現在我使用了新課標課程,我非常高興能參與這次課改實驗之中。新課標改變了過去教學氛圍沉悶、教學方式單一的學習方式,讓課堂呈現出生機勃勃的景象。
在新課標下的語文課堂教學中,我深感自己對新課標的理念有些方面把握不到位和有些方面存在的誤區,但最終都在學習與研究中得到了克服。以下是我對新課標下語文教學反思的幾點體會。
一、 語文課不能只重人文
語文是一門人文學科,在讀大學期間,我的老師就告訴我,教好語文,就要從學生的終生去考慮,一日教育不如終生教育。教蘇軾的《水調歌頭》不能只教宮闕的“闕”字怎么寫,更重要的是講授蘇軾這個人寬廣豁達的人生觀。新課標重視人文精神的培養,于是我在教學中無論是課前的“預習提示”還是課后的“研討與練習”都將知識性內容作了弱化處理。所以在前段的備課中,我不再像以前那樣注重文本的解讀和基本知識的理解、掌握;不再注重語文基本能力的培養,只對課文內容匆匆帶過,字詞難點在沒理解清楚就跨過課文做了許多引申和發揮,完全把目光聚焦于一種“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上,這樣就忽視了語文的工具性。在開學一個月后,我做過一次基礎知識小測試,學生掌握大不如從前。這也讓我開始反思:“如果這樣下去,學生的語文知識得不到積累,語文能力得不到提高,那他們必然會在最后的考試中落敗,而且這也是一種終生能力的缺失。”輕視了文本的解讀,輕視了必要的雙基,就會讓學生走向另一種極端。在以后的課程中,我都安排時間重視那些最基本的字詞知識,讓學生扎扎實實掌握好,以每課為一周期,出一定量的基礎專項練習,精講巧練,提高了課堂效率,同時也彌補課堂的不足。
現在我明白新課標是在不忽視工具性的基礎上去提倡人文精神,做到工具和人文并重。
二、 從“滿堂灌”到“滿堂問”
傳統語文教學課堂以教師為中心,教學方式主要是講授法為主,這種“滿堂灌”的課堂教學模式忽視了學生的認知規律,導致課堂教學效率低。而新課程改革提倡尊重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課堂教學以學生為中心,教師要充分發揮自身的引導者的作用,采取多元化的方式點燃學生的思維,促使學生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積極思考。而提問作為一種課堂教學手段,對吸引學生注意力,引起學生的思考,啟迪學生的思維具有重要作用。因此,筆者在教學實踐中,開始在課堂上盡可能多的提問,選擇問、是非問、填空問等等。有的學生習慣性地舉手,倉促簡單地回答;有的學生恍若未聞,低頭沉默;針對學生的回答,只能做簡單的肯定或者否定的評價,然后自己再補充講解,再提問……高頻率的提問,讓學生漸漸失去了興趣,提問也變得沒有意義。
從“滿堂灌”到“滿堂問”可以說是教學方法的一種革新,但是“滿堂問”并不是我們追求的目標。提問的目的是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啟迪學生的思維,幫助學生養成愛動腦筋,樂于思考的好習慣,從而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可見,提問是打開學生思維之門的鑰匙。在教學實踐中,我們要重視提問。有效的提問,要選擇恰當的時機,找準切入點,所提出的問題,能夠點燃學生的思維,引發學生向更深層次去思考和探究。
例如,在教學《變色龍》一文時,提出這樣的問題“警官奧楚蔑洛夫在處理狗咬人事件中有幾次變化,不變的是什么?”這一問題,能夠幫助學生更深入地了解文章主旨,同時又能激起學生對文本進行更深入的探討。
需要注意的是,提問并不是“滿堂問”,一節課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實際情況,設計好幾個具有針對性的問題就足夠了。此外,在提問時,教師要隨機應變。如,教師還沒有將自己的問題講完,學生就已經說出正確答案。針對這樣的情況,教師就要懂得舍去之前的問題,而是要結合學生實際情況,進一步追問,引導學生的思維向深層次推進。
三、 課堂討論不能“虛化”
能否激起學生的興趣,是一節課成功的關鍵。對此,在課堂教學實踐中,我盡可能靈活采取多種教學手段,雖然取得了一定的小果,但是還存在一些問題。
首先是課堂上分組討論的問題。隨著新課改實施以來,分組合作學習已經被廣泛應用到課堂教學中來。其所具有的優勢無須多言。然而,在實踐中,學生分組討論過于形式化,忽視了有效性。每當讓學生討論時,教室里都非常熱鬧,討論聲、說話聲響成一片。然而,結果展示討論成果的往往就是可憐的幾個優等生,有一部分學生只是志在參與,并沒有真正地參與討論,效果自然就差。課后我不斷總結,覺得在討論這個環節上有兩點需要把握:(1)討論問題難度適中,讓每個學生都有話可說,輪流發言,并做記錄;(2)如果沒有足夠的時間就不設置討論,需要討論就給學生以足夠的思考時間,切不可學生的思路剛剛打開就草草收場,使討論只流于表面的形式。
新的世紀是知識經濟時代,傳統教育必將面臨一場新的風暴,新課標就是帶給語文課堂的一場風暴,它帶來了新的理念和新的精神,帶來了一種揚棄與創新的過程。這時候每一名教師都將成為一名舵手,要面臨新的考驗,也要接受新的挑戰。我們既要創新求異,又要把握規律,既要揚棄糟粕,又要遵循傳統。所有的探索與實踐都是變革必經的過程。我們也曾在風暴中左右晃動,但最終必會在風暴中學會掌握新的方向。
參考文獻:
[1]梅文慶.議初中語文教學反思[J].中學課程輔導(教學研究),2018(28).
[2]王麗婷.淺談初中語文教學反思[J].中國校外教育,2019(13).
作者簡介:
田勇軍,廣東省惠州市,惠陽中山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