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彥華

如何立德樹人,推行素質教育,讓孩子全面發展,已成為新時代語境下中國教育的重要命題。面對時代的考卷,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學(下文簡稱:三十五中)育人模式改革的十年實踐,不僅是對應試教育的有力摒棄,更為基層素質教育創新發展提供了可靠范本。
三十五中,是一所由北京市西城區教委主管的全日制公立完全中學,是北京市西城區重點中學、北京市示范性普通高中,始建于1923年,前身為志成中學,由李大釗、鄧萃英等教育名流擔任校董創辦。在近百年的發展歷程中,學校走出了宋平、王光英、李錫銘、王光美、鄧稼先、王岐山、陶西平等眾多杰出人才。
不過,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學校長朱建民談及2008年1月上任之初對它的印象,給出了這樣的回答:底蘊深厚,校舍老舊,身陷重圍。當時,三十五中高中部地處北京市小口袋胡同,屬寸土寸金的西單地區,左鄰右舍皆為強手,而三十五中一段時間面臨搬遷問題,因校舍、設備無法更新而日漸落后。學校雖有全面育人傳統,教師們愛崗敬業,但在升學競爭中因區域校際競爭激烈而在第七名上下徘徊,甚至一度被一些媒體列為一流三類學校。
“看攤兒”顯然不是朱建民真心所愿。于是,如何將學校的深厚文化底蘊轉化為變革發展的動力,如何帶領學校突破升學競爭的圈子,打造獨一無二的競爭力,便成為朱建民和他所帶領的三十五中必須回答的兩個問題。
課程在教育體系中處于最核心的地位,集中體現了學校的教育價值取向。朱建民常說:“課程是一所學校的靈魂,有什么樣的課程觀就有什么樣的人才觀。”據他介紹,圍繞“立志、成人”的辦學理念和人才培養目標,三十五中用十年時間從點到線,從線到面,形成了一體兩翼三層的立體多元課程體系。
“一體”是指國家核心課程板塊;“兩翼”,一翼是科學課程、人文課程、藝術與審美課程,培養學生個性發展,另一翼是生涯規劃、社會實踐、研學社團等學生自主發展課程板塊;“三層”則是指每個板塊的課程又分為基礎性、研究性、拓展性課程三個層次展開。
科技與創新類課程是三十五中的一大特色,圍繞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這類課程重點提升學生的科技素養和創新能力,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和多樣化發展服務,為此,三十五中實現了三大創新:一是將基礎教育和科技教育融為一體,實現了教育體制的創新;二是由教育者和科學家共同設計課程,實現了課程的創新;三是跳出為了追求分數而教、為了分數而學的價值體系,而以培養拔尖創新型人才為價值追求,實現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
“現在共有中科院、清華、北航的17個研究所近百名科學家為三十五中的科技教育量身定制課程,共有包括基礎科學、自然科學、高科技和環境科學四大領域172門課程供學生選擇。”朱建民表示,拔尖創新人才不等于尖子生,尖子生主要看分數,而拔尖創新人才需要具備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偉大的創新力兩大特征,“三十五中科技與創新課程帶給學生的不僅僅是科技知識和創造能力,更多的可能是一種科學精神、探究意識以及將來要從事科學研究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科學求真,給人以理性,藝術求美,給人以感性。三十五中對藝術課程也進行了深度的挖掘與校本化。目前高中藝術課程主要有兩條暗線,一條是中國傳統文化,另一條是學校的志成文化,從經典到古籍,從傳統到民族民間,只要孩子們需要,三十五中就去嘗試開設,現在已有將近十門課程。同時,目前,三十五中建設打造了金帆民樂團以及合唱團、舞蹈團、行進打擊樂團、京劇團、話劇團、交響樂團、管樂團等七大志成藝術團,學生藝術社團和校本藝術課程百花齊放。
在三十五中有一座裝備了管風琴的音樂廳,朱建民言語中對此頗有幾分驕傲,“在一個中學擁有管風琴音樂廳,這在全世界范圍內來說都幾乎是不可想象的。”
此外,三十五中還有“一座宅院,一所學校”之說,原因就是在其校園內有一處魯迅故居。基于這個歷史淵源,三十五中不僅在建造的時候原地保留了舊居的肌理,還在此重點打造了魯迅書院,設立國學館,開發古籍藏書、書法繪畫、金石篆刻等中國傳統文化課程,以建設人文類校本課程。
三十五中教師郭慧林告訴記者,“坐在書院里,讀著魯迅的著作,更能感受到那種愛國情懷”。
隨著學校課程改革的深入推進,單一、固化的教學生態系統,與不斷豐富的課程種類和課程資源,以及多元化、個性化的學生發展需求之間的矛盾日漸凸顯。尤其是相對固定的行政班授課制,難以滿足學生對課程的個性化需求,影響了課程實施的質量。
“現代教育一定是個性化教育,尊重每個生命個體的獨特性,并為這種獨特性的實現創造條件,幫助每個學生成為更好的自己。”朱建民表示,三十五中的所有努力都是為了靠近“為每個學生提供‘私人訂制教育”這一教育理想,為此,在打造突出基礎性、選擇性、整合性的課程體系基礎上,2013年,三十五中再次創造性地推出了學部制、走班制、學分制、導師制、學長制“五制”改革,力求實現課程與指導的“私人訂制”,助推學生自主、全面而個性化地發展。
走班制是這次改革的核心。學生在學科發展方面的基礎、潛能和方向存在顯著差異,基于學生能力水平和學科知識特點,三十五中進行了學科分層分類教學,面對不同層次的學生設定和選擇具體教學內容、教學方式和評價方式。經過三輪編訂,目前該校學生選課走班,不僅可以選門類、科目、課題、項目(興趣愛好、特長優勢),選導師,選學院,還可以選起點、終點(難度、高度),選廣泛涉及還是一門精通,甚至選時間和順序,選課型和教學方式。
2017屆畢業生趙松睿是三十五中走班制的受益者,高一第二學期,在老師的鼓勵指導下,他選擇了化學A+班,從此對化學的熱愛一發不可收拾,不僅加入了學校的高端化學實驗室研究課題,進入“翱翔計劃”,獲得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一等獎,還選擇了化學研究作為自己的職業方向,憑借自主招生進入了北京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
選課走班,不僅僅是教學組織形式的變化,同時會帶來學生管理、教學、評價等一系列新問題,三十五中以走班制為改革核心,實行導師制、學長制,組成學校課程實施及支撐體系,以學部制為改革的支撐,輔以導師制、學分制,組成學校課程實施與評價、教師聘任與考核、學生管理與指導體系。
“原來老師講得深、講得透,學生沒問題,考試拿高分,就是一節好課。但是伴隨著五制改革,我們一節好課的標準發生了根本性變化。”據朱建民介紹,在如今的三十五中,一節好課要具備三個特點:一是喚醒與激發,教師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望,點燃學生的智慧火花,引領學習方法的獲取和思考能力的提升;二是碰撞,老師應該制造機會,促進師生之間的多問交流和深度對話,引領學生質疑問難、爭鳴辯論;三是生成與留白,教師要敢于放手,留出空白讓學生想、學生說、學生做,變被動接受為主動探尋。
由此,在課堂上,教師的角色也發生了改變,由過去課堂的主角退后變成了導演、編劇,由過去的答疑解惑者變成了課堂教育的設計者、組織者、指導者、陪伴者和評價者。
在采訪中,朱建民向《小康》雜志、中國小康網記者提到這樣一個細節,與常見的方形課桌不同,三十五中的課桌是梯形的,原因就是“梯形課桌可以組成六種圖形,比成排成行排列方式,更便于學生小組合作、小組探究、自主化學習,讓課堂真正成為煥發學生生命張力的樂園”。
回顧總結過去十年,朱建民表示,要跳出教育看教育,跳出教育思考教育,跳出教育發展教育。“俗話說,有船出海不是本事,無船出海才是本事。”朱建民的自我評價是善于“借船出海”。
十年前,三十五中就想開始探索“培養拔尖創新型人才”,但是受物質和人力資源的制約,步子難以邁開。此時,“借船出海”便成了最佳選擇。

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學校長朱建民。
2010年,中國科學院京區科學技術協會想在北京與基礎教育階段的學校建立合作。通過科技教師了解到這個信息后,朱建民迅速做出判斷,而雙方也是一拍即合,不到一周時間,便簽訂了框架協議,聯合創辦“科技創新人才早期培訓班”。三十五中與科技界聯手合作的大幕由此掀開。
為了滿足學生發展需求,設計科技特色課程,中科院為三十五中的科技班專門設計了基礎課程、實踐活動和課題研究三大課程單元。學生們走出教室,走出校門,由科技工作者引領進入實驗室、先進科考基地,在學習與實踐中拓展科學視野、提升科學素養、鍛煉創新能力,取得了不菲的成績,學校每年在北京和全國的科技類比賽中獲獎的學生人數大幅增長,教育成果受到各界認可。此后數年,三十五中相繼加入“英才計劃”“翱翔計劃”等各項科技創新人才培養計劃,并從市、區財政爭得相關支持。最初每年學校都要從公用經費中挪出款項支持科技班,但隨著學校資源吸附力的提升,從各處爭取來的款項已經完全能夠支持學校科技教育的支出。
如今,提及三十五中,除了科技班,讓人嘖嘖稱贊的還有依托于學校與中科院、清華、北航合作建立的十個高端實驗室,涉及智能科學、納米化學、生命科學、航空航天、空間信息技術及大數據計算等多個領域。
在這里,同學們可以在納米與化學可視化探究實驗室通過電子顯微鏡將一根頭發絲放大1000倍觀察,在信息化生命科學探究實驗室進行DNA分析和鑒定,在大數據與科學計算實驗室對航空、航天、天體等科學數據進行分析和判定……十大高端科學探究實驗室成為三十五中借船出海的又一杰作。
為什么能夠一而再再而三地成功?面對記者的疑問,朱建民給出了兩個字——舍得。“我一直堅信兩個字——舍得,越舍越得,不舍不得,小舍小得,大舍大得。十大實驗室的建立,不是為三十五中一個學校建立的,而是為國家培養人才而建。讀書需要情懷,教學需要情懷,辦學也需要情懷。”朱建民補充道,“為中華之崛起而教書育人”,正是越來越多的人被三十五中的辦學情懷所觸動,才促成了一項又一項的對外合作。
如今,三十五中的大門越來越開放:每年免費接待大量來自國內外教育同行參觀交流,分享改革的經驗和教訓;成立北京三十五中科技教育創新協作體,將學校擁有的科技教育資源和渠道與協作體的學校共享;將高端科學探究實驗室課程上線,向北京市甚至全國有興趣、有潛力的學生開放……
朱建民常說,“好的中學教育絕不是預備升學教育,而是要向前眺望三十年,培養學生具備未來二三十年社會需要的素質和能力”。而構建現代學校,朱建民最為看重的就是人本、科學、民主、開放,他將此稱為現代學校的精神內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