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星
摘 要:人教版《道德與法治》教學有這樣的敘述:通過在實踐活動中領悟,可開啟兒童道德與法治之旅;通過增加誦歌謠、看連環畫等,可凸顯兒童的學習主體地位;使用兒童化的表述方式,可使兒童的德性在優秀傳統文化的浸潤中得到滋養;與學科有效整合,走進生活,促進深度學習,參與有益的活動和社會實踐,可以催升生命體驗。
關鍵詞:生活體驗;資源整合;深度學習;德育效果
從2016年起,義務教育小學起始年級“品德與生活”教材名稱統一更改為“道德與法治”。面對新教材,如何實現道德與法治的有機結合,課內外資源的有效整合,更好地開展課堂深度學習,提高德育效果呢?我做了以下的研究。
一、回歸兒童生活,在實踐活動中領悟
回歸兒童生活,是品德與生活課程標準的核心理念,也是最近十年來德育理論與實踐探索的重大成果。在實踐活動中領悟,是低年段兒童道德學習的重要方式。
例如:一年級上冊第二單元“校園生活真快樂”第一課“我們的校園”中,安排的“校園探秘”這一主題。我首先帶學生認識學校各個樓層的各個教室和老師的辦公室;接著帶領學生參觀我們學校的特色活動教室;然后帶領學生去大小操場,走到主席臺時,告訴他們周一我們要在這里升旗;最后,來看學校的種植小基地,介紹各種蔬菜和農作物。在活動過程中,一邊參觀,一邊講解介紹,學生一直表現都很興奮。“我也想戴上紅領巾,當升旗手”“我們能在這個舞臺上表演嗎?”“小操場上還有球門,我們可以去踢足球了!”“我們能在這兒種草莓嗎?”孩子們在快樂的生活中接受教育。
通過參觀活動,學生不但對學校這個概念有了具象的認識,還能用自己的語言來表達“我們的校園真好”的思想。自然而然地增進學生對校園及學校生活的親近感。愛祖國、五星紅旗是我們的國旗,熱愛學校、喜歡學校就都在情理之中了。深度學習是學習者主動、積極的行為,學生必須積極參與,而不只是消極被動地接受信息。學生在實踐活動中領悟德育思想,勝過教師枯燥的理論說教,由此可見,教師用理論知識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就能設計出最佳的教學方案,把生活中的參觀、游覽整合進課堂,就能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
二、整合游戲與教材,開啟兒童道德與法治之旅
新版《道德與法治》教材重視貫徹和落實黨和國家對法治教育的要求,在一年級上冊凸顯規則意識教育的內容,并注重以螺旋上升的邏輯促進兒童法治觀念的形成與發展。低年級兒童法治觀念的培育重點應該是在正確兒童觀下規則意識的形成與發展。
規則意識教育的內容分布在各個單元之中:第一單元中有“這樣做對嗎”、第二單元有“校園里的號令”“上課了”、第四單元 “冬天真好玩”。內容涉及校園規則、交通規則、游戲規則、課堂規則等,貼近新入學兒童的生活實際。例如,第一單元第四課《上學路上》是讓學生了解交通安全問題和隱患等交通規則的。在講解這一節課的時候,我在課堂上給學生播放了很多交通事故的視頻,通過視頻中一些慘痛的畫面,讓小學生知道不遵守交通安全的危害。在《交通信號要知道》這一節課中,我把教室布置成馬路路口,如在地面畫上斑馬線,路上有紅綠燈等。通過讓學生表演過馬路的環節,讓學生了解信號燈的作用,知道不同的情況下有不同的“信號”,要聽從“信號”指揮,遵守交通規則,學習保護自己的安全。課下繼續拓展,讓學生自主設計一些班級規則的標志,如禁止亂扔紙屑、拖地中請繞行、請輕聲交談、請把桌面收拾整潔等標志,更好地培養學生的規則意識,我認為這就是法治教育。
教師作為學習的促進者、幫助者、組織者和引導者,在促進深度學習中應做到積極主動參與學生的學習過程,鼓勵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交流,培養學生群體合作的能力,使用活潑的教學方法,運用開放性的探究方法,以引導更深入的學習,使學習既可以在面對面的環境中進行,也可以發生在虛擬的環境中。
三、唱歌謠、講故事,凸顯學生學習主體
唱歌謠、講故事是孩子的本性,采用孩子喜聞樂見的形式引導學生學習。新版《道德與法治》一年級上冊教材依據教學要求,隨文編寫了14首兒童歌謠,比舊版教材增加了10首。例如,“我的好習慣”這個單元,學生創編了愛整潔、有精神、不拖拉、不馬虎的小兒歌。“太陽瞇瞇笑,我們起得早。手臉洗干凈,刷牙不忘掉。飯前洗洗手,飯后不亂跑。清潔又衛生,身體長得好”“馬虎做事真可怕,處處不便危害大,害人害己真麻煩,趕走馬虎最關鍵”……我在教學中讓學生邊誦兒歌,邊加以手勢動作,有時還會進行情境表演,讓兒童在朗朗上口的歌謠誦讀中達成本節課的學習目標,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這樣既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熱情,又讓兒童受到感染和教育。
眾所周知,兒童對閱讀故事非常喜愛,可以說,沒有不愛聽故事的兒童。舊版一年級上冊教材只有“鐘姐姐對我說”一則連環畫故事,可在新版教材中多了6則連環畫故事。大幅增加連環畫故事的數量,遵循了兒童心智成長的邏輯,也體現了教材從兒童出發的思想。在教學中我通過講連環畫、讀繪本的形式,和一年級的孩子們在故事中品味不同的真理,《看看誰精神》故事中,我還扮演了小熊裁判,和孩子們分角色表演了繪本故事。但教材中的故事沒有結尾,留給大家一個“人人都能精神好,這可怎么來投票?”的問題,小熊裁判不知道該選誰了。孩子們興致昂揚,我們便一起開始用繪畫的形式續編故事的結局。當這課結束后,孩子們不僅懂得了“精神的含義”不能只看外表,更重要的是由內而外的氣質,續編故事時,還學會了辯證的思考問題,這便是道德與法治課的教育效果。
深度學習是一種多學域教學理念的整合,在于形成一種深度學習的觀念。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新教材進行原創,也可以改編或選用兒歌童謠和歌曲,還要巧妙利用富有童趣、啟迪智慧的連環畫讀本、自己繪畫續編故事。讓教材成為兒童的歡樂世界,從真正意義上落實“從兒童出發”的理念。
四、引入中華優秀文化,使學生得到德性滋養
在統編《道德與法治》“三條主線”和“兩個融入”的脈絡中,教材將“中華傳統美德”教育融入其中,更助推了“和韻文化”的建構和研究。例如:在講授《全家福》這課時,我提前準備了自己的全家福照片,通過組內介紹交流,讓更多的伙伴了解各自的家庭成員。觀看了《黃香溫情》《子路借米》的視頻故事后,又讓大家通過講述和表演自己和父母長輩之間的感人故事,再次體會偉大的親情和家庭責任感。講這些學生的積極性很高,于是發動大家邀請自己的父母長輩也參與我們的學習分享,便新增了“我的家風家規”“爸爸媽媽激勵我”“感恩貼吧”三個板塊。我收到了許多家長寫給孩子的激勵語、家風家規和孩子們記錄的感動瞬間,并讓他們在黑板上張貼出來,自豪地講給大家聽。“偉大不是做了驚天動地的大事,而是能堅持不懈地認真做好每一件事”“堅持、堅持、再堅持,你會發現自己離成功越來越近了”“周六是我的生日,爸爸送我一個元祖小蛋糕,我沒舍得吃,打算晚上作為神秘禮物和媽媽一起分享,因為我的生日是媽媽受苦受難的日子……”“最近媽媽工作很忙,每天加班到很晚,有時飯都顧不上吃。我能做的就是每天按時完成好作業,不讓媽媽費心,然后在睡覺前給媽媽端一盆熱水泡泡腳……”看著這一張張充滿愛的字條,看著孩子們眼睛里感動的淚水,我覺得這次嘗試成功了。
教學結束時,我還送給孩子們一棵許愿樹,讓他們許下一個美麗的心愿,并以此為目標,不斷鼓勵著自己努力去實現。在這充滿愛和正能量的教室里,不僅拓展了課本的內容,學習的氛圍也濃厚了,更重要的是增進了彼此的感情,讓孩子更體諒父母,讓老師和同學走進他們的生活。深度學習強調了學習者積極主動地學習,靈活、熟練地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因而深度學習是指基于理解的學習。學習者能夠批判性地學習新的思想和事實,并將其融入原有的認知結構中,能夠將眾多思想進行聯系,并能夠將已有的知識遷移到新的情境中,作出決策和解決問題。
在教材的引領下,我們嘗試中高年級多以詩詞古文、古代名人語錄啟迪學生思考,落實育德目標。低年級則多從《弟子規》中挖掘與愛親敬長、明理儀止、道德品行、孝賢樂學的佳句。比如:《我和我的家》一課,我們觀看了《孔融讓梨》,在繪本的故事結尾,我們用“兄道友,弟道恭”讓學生懂得與兄弟姐妹和睦相處;《吃飯有講究》中,通過由古至今的進餐禮儀,引導學生文明用餐,并在班級午餐時進行評比。多樣的學習方式,將遠離學生語言環境的傳統文化帶入學生的生活,又為道德與法治課程的實施增新趣、融深意。新教材精選了很多經典古詩文、名人名言、農諺等,如《弟子規》《三字經》《治家格言》《論語》等傳統經典,在教學中以“寶典箱”的形式呈現,將中華傳統美德中“孝親、勤儉、自強、厚仁、貴和、好學”等倫理觀念和行為規范有機融入教材,通過幻燈片、視頻、配樂朗誦等形式展現在學生面前,以“文”化“德”,使兒童的德性在優秀傳統文化的浸潤中得到滋養。
為提高道德與法治課堂上的德育效果,應不忘初心,回歸于兒童的生活,不忘中華傳統美德,利用豐富有趣的課堂教學形式,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熱愛中國共產黨、熱愛祖國、熱愛人民,愛親敬長、愛集體、愛家鄉,初步了解生活中的自然、社會常識和有關祖國的知識,保護環境,愛惜資源,養成基本的文明行為習慣,形成自信向上、誠實勇敢、有責任心等良好品質。作為一名道德與法治教師,我們更應該對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努力使自己成為一個有思考力、有創造力、有執行力、有影響力的人。為學生埋下一顆“真善美”的種子,引領他們系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為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在教育的路上,我們是一群追逐者;在成長的路上,我們是一群學習者。這是時代賦予我們新的責任與使命。
參考文獻:
[1]章樂.兒童立場與傳統文化教育:兼論小學道德與法治教材中的中華傳統文化教育[J].課程·教材·教法,2018,38(8).
[2]史俊.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是中小學道德與法治教育取之不盡的源泉[J].思想政治課研究,2017(3).
[3]孫靜.關于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德法融合策略的實踐[J].天津師范大學學報(基礎教育版),2019,20(1).
編輯 王 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