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道德與法治課要提高教學的有效性,內化為學生的道德品質,就要與情感教育相結合,通過情感教育三個由低到高的階段:形成、保持、內化,使課堂教學完成知、信、行的過程。
關鍵詞:情感;道德與法治教學;有效性
利用情感教育,讓其融入到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教學當中,讓道德與法治課堂更富有“情”,從而提高道德與法治教學的有效性。下面筆者談談自己的認識。
一、 以知促情,以情誘學,形成積極的情感體驗
(一) 教師要關注每一個學生的情感,引導學生逐漸形成學習道德與法治的積極情感;去接近學生和掌握其所思所想,構建起良好的師生關系。
學生對于道德與法治這門課程擁有良好的感覺,必然能夠提升教學成效。筆者在進行具體教學時,首先會去主動把握學生在教學方面所具有的情感需求,也就是知曉學生最想要什么,通過各種途徑獲取信息的時候最關注什么,掌握學生情感需求,使得教學可以具有針對性;另外,還掌握各個年級與年齡階段學生在情感方面所具有的不足之處,進而努力去塑造在這方面的情感,例如責任意識、理性意識等。“教學當中注意學生所具有的個體差別,結合學生自身特征,有針對性的教育”。唯有如此,方可筑牢學生在道德與法治這門課程上的基礎,讓學生擁有學習的熱情,主動去學習。
(二) 確定目標,激發學生主動開展道德與法治這門課程學習的熱情。
道德與法治課由于理論性強,也使這門課程給人的感覺是“枯燥無味”。所以,道德與法治課更應該注重情感交流,教學過程更應該是情感交流的過程。
《課標》對情感教育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在教學中,筆者依據課程標準的三維目標讓學生明確學習目的,激勵學生主動去發言,允許其保持自己的看法,乃至不正確的看法,主動去引導學生,提升自我的認知水平,學會判別對錯,掌握正確的行為規范和道德標準。以此激發學生對政治學習的情感動力,明確政治課學習的必要性。
二、 培育學習興趣,使其具備對這門課程的學習熱情
(一) 使用靈活多變的教學方式
教學中經常會用到參與式教學方式的討論、比賽、辯論,體驗式教學方式中的情境設定、生活體驗等方式進行引導,激發學生學習熱情,讓學生成為主體,不但能在行為上主動參與,情感上也會認同,具備學習的熱情,自覺按照課程要求完成任務。
(二) 提升這門課程的學習熱情
著名學者斯賓塞說過,成功的教育應當讓人感到愉悅,使人開心地學到知識。“快樂教育”屬于全新的教學理念與方式,其主張構建快樂、輕松、活潑的課堂氛圍,反對過去的填鴨式教學。比如,在七上第七課“愛在家人間”這課中,分析父母子女產生沖突時,讓學生上臺分角色表演與父母產生的矛盾,形象地再現學生的生活,引導學生在觀看中反思、踐行。又如在七上第九課“增強生命的韌性”這一課講授中向學生播放視頻汶川大地震,許多城市、村居成為廢墟,很多人失去生命或變成了殘疾;然而在抗震救災過程中,英雄少年身上體現出優秀品質很能鼓舞人,令人致敬。引發學生思想共鳴,自覺增強責任意識。從而讓學生感受到道德與法治課程還是充滿濃厚的生活氣息。
(三) 讓道德與法治課堂更加生活化
比如說初中道德與法治教材的設計,圖文并茂,增添了許多源于生活的例子使得教材可讀性增強了許多,讓學生在學習中獲得個性解放。教學中既需要關注社會生活,關心學生生活,貫徹理論聯系實際的原則,還要學會關于搜集與學科知識有關的家校、社會生活中各種素材,進行必要地整合,創新課堂教學的形式,讓道德與法治課堂更加生活化,同時也能引發共鳴促進教與學的效果。
例如在教學七上第九課《珍視生命》敬畏生命這一課時,筆者運用了“3名大學生救人溺亡、撈尸者手牽綁繩談價”這一社會熱點事件,設計了兩個辯題:“大學生以自己的生命換取別人的生命值不值”,“市場經濟與道德是否矛盾”,在激烈的爭辯中理性地剖析事件的本質,在民主、平等的、自由的氛圍中進行思想情感的碰撞,最后在教師的引導下形成正確的認識遠比簡單、枯燥的說教有效得多。
其次充分利用成功,升華渴望學習的情感。
課程改革評價機制鼓勵學生不斷發展、參與創新、發展個性。所以,日常的教學里面應該主要是進行鼓勵。在教學實踐中,精心設計教學環節,把學生生活、社會現實變成課堂教學資源,讓學生敢言、會言,體驗成功的喜悅。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和挖掘學生的潛能,課堂的提問、表揚盡可能對基礎相對比較薄弱、課堂上相比較來說非常“安靜”的學生創造得到鼓勵與贊揚的機會,針對其所獲得的進步,不但教師要及時地表揚,還應讓所有同學對其進行認可與激勵。學生遨游學海每獲得一點成就,就能夠形成滿足感、增強信心,進而使得情感得以升華,化為學習動力,建立起良性的循環,促進道德品行的養成。
三、 以美傳情,以情導行,內化良好的情感品質
(一) 揭示道德與法治美,陶冶學生鑒賞美的情感
教師要引導學生發現學科美。心理健康知識幫助學生面對成長中的煩惱和困惑,保持身心健康,使學生熱愛自己,尊重他人,培養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法律常識則使學生從生活小事中了解自己的行為與國家法律的關系,增強社會責任意識,成為遵紀守法的好公民;國情方面讓學生通過了解國情,引導學生明確自己所肩負的歷史使命,增強自己對社會的責任感,從而養成學生的思想美、行為美,最終達到德育的目標。上述都要求教師一如既往地利用教學手段將社會生活揭示并展現給學生,積極地指引其找到和認同道德與法治美,塑造其審美理念,完善其情感,促進其情感成長。
(二) 構建教師人格美,指引學生情感不斷進步
老師的巨大力量在于作出榜樣,每個道德與法治課老師在品德課能夠很好地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以人格影響其人格,以情感喚醒情感。
“我們也是學習者,我們比學生更需要學習。”道德與法治課教師必須善于不斷學習,提高素質,積極探索新的教法,增進師生間的情感交流,促進學科教與學再上一個臺階。
參考文獻:
[1]陳鳳選.初中思想品德的德育教育初探[J].學周刊,2012(3):15.
[2]王雪梅.如何提高初中數學教學有效性[J].學周刊,2011(6):15.
作者簡介:
湯壽進,福建省寧德市,霞浦縣第九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