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燁
【摘 要】 眾所周知,中小企業對我國國民經濟的發展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中小企業所面臨的融資難的問題卻日益突出,極大地制約了企業的發展。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問題不僅需要發揮正規金融手段的力量,同時還得借助民間金融的力量,充分調動兩種金融武器的力量,為中小企業的發展提供強有力的資金支持。
本文首先分析中小企業的融資現狀,重點探討民間金融的發展對中小企業融資的影響,最后針對中小企業進行民間融資提出一些合理化的改革措施,從而為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的解決提供參考。
【關鍵詞】 民間金融 中小企業 融資
一、引言
在我國經濟發展進程中,中小企業發揮了關鍵性影響,不僅對我國經濟發展起到了主要推動作用,而且對提高國民收入與就業率都具有重要意義。雖然,中小企業在發展的過程中難免會遇到經營管理方式落后、專業技術人才缺乏、法律法規受限等諸多因素的影響,但是,“融資難”的問題卻是其中制約中小企業發展的最關鍵的因素。然而,由于中小企業信息成本高,風險較大,國有大商業銀行更愿意為大中型企業服務。中小企業的運營與管理水平具有明顯的不穩定性,加上自身規模、內部治理、財務狀況以及信息制度等方面的原因,因此想要獲得正規金融渠道的信貸支持比較困難,所以說化解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問題已經迫在眉睫了。
二、我國中小企業面臨的融資問題現狀
(一)主流金融抑制
雖然目前我國金融市場正在逐步的放開,利率市場化也在穩步推進,但是金融的管制仍未放開,企業的融資選擇受到了較大的限制。我國政府雖然制定和實施了一系列法律法規,同時也推出了創業板來解決這一問題。但是在這些法律法規及措施運作的過程中,由于缺乏規范的管理以及有力的監管,導致其所能發揮的作用非常有限,而且融資創業板所制定的上市條件過高,導致多數中小企業無法實現,其融資難問題依然突出的存在。由于我國金融體制的限制,銀行也主要為國有企業以及大型企業服務,中小企業想要獲得銀行的資金支持難度非常大。雖然說近年來,國家加大了對城市商業銀行發展的扶持,可以為中小企業提供一定的資金,但并不能滿足其融資需求,這樣一來,地下金融組織就成為了眾多中小企業的主要融資選擇,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民間金融的發展。
(二)融資成本過高
由于銀行放貸時要綜合考慮資金的安全性和流通性,同時還要確保能夠贏利,這樣所承擔的風險就比較高,當對銀行利潤產生影響時,銀行放貸的可能性就會降低。通過查閱相關資料發現,銀行在給中小企業提供貸款服務時往往會將利率上浮10%-30%,同時,將一些技術標準要求附加其中,比如所提供的抵押物必須充足、合約必須完整等,這種做法不僅將中小企業承擔的貸款利息增加,而且信息輸出成本也會明顯提高。中小企業在尋求銀行貸款時,往往會受到諸多限制,同時能夠取得的貸款金額也比較少,因此,因此,民間金融市場成為大部分中小企業主要的融資渠道。然而,民間金融市場所具備的利率水平比較高,甚至部分借貸可被稱之為高利貸,企業在融資時,所需付出的融資成本顯著增加。
(三)融資渠道單一
中小企業與大企業相比,經營確定性比較差,缺乏完整的信息披露,發生沖擊時抵抗力比較差,從中小企業現有的融資渠道來看,融資渠道單一問題較為嚴重。
企業在創業初期,資金的使用主要來自于自有資金。隨著企業的發展壯大,資金需求總量不斷增加,已有資金已經無法滿足企業發展需要。而資本市場中,中小企業所面臨的融資門檻又非常高。中小企業不得不將融資的目光放置在銀行貸款及民間借貸上。在融資渠道單一的影響下,中小企業的發展得不到強有力的資金支持,發展受限。
三、民間金融的發展對中小企業融資的影響
(一)積極影響
1、促進融資制度的創新。我國當前的經濟體制使得市場有效信息失靈,資本和勞動力不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利用。民間融資的發展壯大對當前落后的金融體系起到了替代作用。民間借貸行為的發生也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體制上的缺陷,加快了資金的周轉效率,現有的融資制度受到危險,迫使舊有體制進行革新。
2、緩解中小企業資金難的問題。在中小企業的發展過程中,資金不足的問題是最大的限制因素,由于無法得到傳統金融體系的融資支持,民間金融因其自身融資渠道多樣,能夠極大緩解中小企業的融資困境,對企業的發展壯大提供資金支持。
3、提高整個金融體系效率。民間金融的發展是市場經濟發展的產物,其產生和發展對于舊有的金融行業起到了沖擊,一方面促使國有的企業進行改革,打破自身僵化的體制,另一方面促使金融行業的發展更加多元,進而提升整個金融體系的運行效率。
(二)消極影響
1、信用危機。當前民間金融主要通過社會道德的約束來進行運轉,沒有信用數據的衡量,一旦融資環節出現問題,資金提供方為規避風險就會將資金迅速轉移,而傳統的金融往往就成為資金轉移的目的地,這無形之中增加了傳統金融渠道的償還風險,一定程度上是對官方金融資產價值的削弱。
2、增大企業資金成本。由于民間金融的利率水平比傳統金融機構的利率要高,其中也不乏高利貸現象的存在,因此中小企業在選擇民間金融的同時,意味著承擔更多的風險,加大了企業的成本,對于資金鏈的壓力也不小。
3、經濟糾紛。當前我國法律對于民間金融的條款較少,民間借貸的發生由于受到市場的盲目性影響,債權人和債務人容易發生經濟糾紛,又得不到法律的保護,對正常的社會秩序造成影響。
四、我國中小企業民間融資的發展對策
(一)規范民間金融發展,構建良好發展環境
2011年之后,社會中不斷的發生借款人“跑路”現象,導致民間借貸市場的信用環境惡化,加劇了中小企業的融資困難程度,化解中小企業融資困境,首先就改善民間金融的信用環境。要強化信用主體的信用意識及觀念,重視信用制度建設。在完善社會信用制度的同時,還要結合實際情況,不斷完善企業、政府、司法的信用規則體系。建立企業和個人信用信息網絡系統,有效緩解信息不對稱的問題,同時相關的部門、資金供給者可較為全面的了解中小企業的資信、信用情況,促使投資風險有效降低。發揮信用中介服務機構的作用,信用中介機構作為第三方,具有獨立性、客觀性、公平性及公正性的特點,能夠有效減少交易成本,分擔經營風險,化解中小企業所面臨的融資困境。其次,要制定一系列法律法規,完善市場準入和退出機制,對民間金融實施科學的監管,以保證民間金融發展的穩定性及健康性。最后,要重視改善市場環境,加強民間金融組織建設。擴大征信系統覆蓋范圍,為中小企業融資提供完善有效的信息,從而更好的選擇融資渠道,降低融資風險,減少道德風險的發生。
(二)加強中小企業自身的管理
在加強企業自身管理時,首要就是加強企業的內部管理。中小企業應充分認識到現有經營模式存在的不足之處,轉變現有的落后的經營模式,以市場及企業長久發展為目標,建立現代化的經營模式,并在經營過程中,重視市場調研與產品研發,培養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此外, 中小企業在加強自身管理時,要不斷降低信息不對稱所帶來的影響,建設完善的會計制度、財務管理制度、信息披露制度等,緩解融資困境。企業核心競爭力的培養也是不可或缺的,提升中小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不僅可以從容的應對市場競爭,而且在進行外部融資時,可降低難度,促使企業獲得所需的資金,保證企業的良好發展。
(三)完善金融市場的發展
我國現有金融制度具有比較強的僵化性,與當前金融服務的需求無法有效適應,因此,肯定民間金融的法律地位為完善金融市場機制時的首要措施。在實現民間金融法制化的過程中,政府應建立與之相關的政策,并不斷的完善金融監管模式,有效保護民間金融參與者的合法權益。其次,還要重視金融組織的創新與監管。我國民間金融和傳統金融處于割裂的狀態,嚴重影響了金融市場的發展完善,在促進金融市場完善的過程中,要加強金融組織的創新與監管。此外,加強中小企業信用體系建設,強化經營者的信用觀念。在企業內部建立完善的信用管理機構,構建科學的信用管理制度,實行相關的獎懲制度,形成完善的企業失信懲罰體系。同時,構建中小企業信用信息數據庫,形成中小企業信用評級報告,使金融機構能夠清楚掌握中小企業的信用情況,決定是否提供貸款,或確定提供貸款的金額,有效改善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問題。
【參考文獻】
[1] 曹駿.我國民間金融對農業中小企業的融資支持研究[J].農村經濟與科技,2015,26(04):132-134+153.
[2] 付慧蓮.民間金融視角下的中小企業融資問題研究[J].商,2014(21):153+148.
[3] 王忻怡.民間金融與中小企業融資困局研究[J].求索,2012(09):27-29.
[4] 馬旭萍.民間金融支持視角下的我國中小企業融資問題研究[J].財會研究,2012(12):65-68.
[5] 王合麗.基于民間金融視角的中小企業融資渠道[J].經營與管理,2012(03):77-78.
[6] 季米特.民間金融與中小企業融資有效對接的探討[J].經濟研究導刊,2011(29):160-161.
[7] 王玉華,張帆.我國民間金融發展對中小企業融資的效應探討[J].商業時代,2011(21):6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