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利霞 何曼婷
【摘 要】 江西傳統民居作為文化的物化形態,融合了江西人實用、審美、情感三位一體的獨特建筑美學觀,受到自身地域文化和環境條件的作用,形成了差異較大的建筑風貌。本課題立足江西,以服務區域經濟發展為指導,對江西傳統民居形態挖掘,并結合授課專業學生特點將贛派傳統民間建筑融合在空間設計課程教學中,探索傳統民居演繹出新的空間形式。
【關鍵詞】 ? 空間設計 傳統民居 教學
1引言
現代民居建筑與傳統民居的區別,不在于堅固、美觀的本質定義,而在于“如何堅固”,“怎樣實用”,“何為美觀”。如果說,堅固、實用、美觀這三個傳統民居基本原則實在難以顛覆或忽略,而結構技術、新型材料解放了墻體,釋放了空間。因此,傳統民居形態應用于現代生活空間,演繹出地域特色的空間形態是創新環境設計教學,提高教學成果的有效途徑之一。
2空間設計教學概況
2.1 概述。我們常提到的建筑空間,室內空間,室外空間、民居建筑空間等等是人們對活動范圍的區域限定。因此,環境設計專業方向的“空間”課程并不是一門單獨的課程,而是隸屬課程群。本學院空間設計課程包括民居建筑空間項目實訓、辦公空間項目實訓、景區展示空間項目實訓三個方向,分別在第3學期、第4學期、第5學期開設。三門實訓課程需要學生在掌握了空間設計基本原則、色彩設計、照明設計等相關理論知識基礎上,在設計施工與材料、技術和經濟的制約條件下,能根據不同室內空間功能要求,把握比例尺度的合理性。在材料質感、色彩搭配、光影關系、軟裝搭配等方面能體現出獨特表現形式和文化內涵。
室內設計基礎,人體工程學、AutoCAD平面圖繪制、建筑制圖等課程為空間設計提供必要支撐。這些必不可少的理論、技能課程,其教學目的必須圍繞主干設計課,即“空間”課程的順利開展而展開。空間設計的三門課程分支,從空間的限定上是從“有界”到“無界”,從相對私人空間到開放的公共空間,難易程度上是階梯式上升,在課程設計上體現出循序漸進的設計理念。
2.2空間設計課程教學模式。喬伊斯和韋爾在《教學模式》一書中認為:“教學模式是構成課程和作業、選擇教材、提示教師活動的一種范式或計劃” 。教學模式可以定義為在一定教學思想或教學理論指導下建立起來的較為穩定的教學活動結構框架和活動程序。作為結構框架,突出了教學模式從宏觀上把握教活動整體及各要素之間內部的關系和功能;作為活動程序則突出了教學模式的有序性和可操作性。
縱觀當下優秀的設計作品,設計師要具備過硬的專業能力、能讓客戶買單的設計理念,還要對設計行業有敏銳的觀察能力和預見性。而室內設計的教學內容以造型藝術為主導,不同主題的設計要求為目的進行空間重構。在教學中強調理論知識向專業應用的拓展,并在實踐中活化理論基礎。因此,在教學模式的選擇方面,要突出培養應用型設計人才這個目標,強化學生理論知識轉化為實踐操作的動手能力,重點形成學生的專業能力(如綜合設計、創新設計等)。
在空間設計教學上常用的項目式教學,任務驅動式。在人才培養上,必須把學生塑造成能夠有獨立設計能力,同時能夠完成具體的設計施工和管理的專業人員,使學生掌握不同功能空間組合規律,探索地域文化與民居建筑空間融合的方法,通過繪制整套民居建筑施工圖,掌握《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建筑制圖標準(GB/T50104-2010)》施工圖繪制要求。
3 贛派傳統建筑引入空間設計課程探索與實踐必要性
3.1 空間設計課程函待解決的問題。空間設計是以現代空間理論為指導的實驗性教學設計,而學生對網絡資源過度依賴,空間課程作業和畢業設計缺乏創新,尤其是小空間家裝類設計,呈現出“填空式”流水作業,這種商業性思維模式限制了學生思維發展。反而在思考過程中需要解決的實際問題,如怎樣進入空間之門以獲得某種“空間感”,抽象的幾何空間表達是如何體現“少即是多”,是否有規律可循,傳統建筑形式如何轉化為符合當代人審美特征的形式,空間形式的生成法則如何把握,如何演繹具有某種戲劇性的空間效果,如何解決空間與材料、技術與藝術之間的關系,當代建筑空間的時代精神是什么等等諸多空間的本質問題,反而被輕描淡寫,甚至忽略。
3.2 贛派傳統民居引入空間設計課程必要性。多樣的民居形態為改變空間訓練方式,構建更為符合學情的空間訓練課題及作業系統提供了新的解決方案。因此,2015年開始嘗試在空間設計教學中引入當地民居的課題研究與實踐。結合我校環境設計專業服務于江西地區經濟建設與社會發展的需要宗旨,空間設計課程以贛派傳統民居為基礎,把空間設計課程教學與傳統民居融合起來,加強空間思維想象力和邏輯性訓練,啟發引導學生在民居研究的過程中學習掌握空間知識。
4贛派傳統建筑引入空間設計課程教學過程
4. 1實踐教學設計環節。空間實訓課程的教學,我院本專業從大二下學期開始。本次將民居建筑空間設計創意點放在了地域文化上,因此在課程教學設計上包括以下環節:
1)組織學生進行實地調研。
2)概念設計—設計項目基地的建立與劃分、空間環境的確立、三大功能流線分析、形態元素分析,平面布局草稿、稿概念圖。
3)深化設計—設計主題的風格確立,設計元素提取與轉化,設計文案構成,形式構思,建筑東西南北的外立面設計,生活空間、交通空間、垂直空間、樞紐空間的規劃設計,民居建筑平立面繪制,此階段是重在方案完善。
4)細部設計—總平面圖繪制完成,建筑外立面效果圖,主要空間效果圖。平立剖面和詳圖設計按照制圖規范要點完成設計表達,達到施工圖表現深度。
5)成果展示—完成總圖設計與說明,打印施工圖冊,成圖排版布置。
4.2案例教學具體實施。安義古村群位于江西省南昌市郊西山梅嶺腳下,距今有480余年歷史,安義古村群主要有羅田村、京臺村、水南村,呈三角形分布。南昌工學院距離安義古村42.7公里,需要50分鐘左右車程,相對來說交通比較便利。在進行考察之前,全班學生以4-6人為組進行整體考察,之后通過小組決議,對選擇自己感興趣的區域形成文字性的調研報告并展開主題訓練。
學生調研階段通過測繪、拍攝、訪問等,主要對入口的門檐、大門,庭院里的鋪地、月洞門、巷道,屋頂上的屋脊、山墻,屋身的斗拱、雀替、門頭、門、窗、柱子、欄桿、雕飾、走廊,地基上的柱頂石、踏跺,室內的天花、廳堂、墻、樓梯、隔斷、回廊、鋪地,室外建筑小品的路牌、戲臺、宗祠等這些細節進行一手資料的搜集與匯總。
通過調研報告,學生對安義民居空間形態分為三個類別:院落組合聚落、并聯式、串聯式三個空間形態進行元素提取,結合空間分隔手法有屏風、隔扇、布簾、格架等傳統分割方法、形成似隔非隔、似分似隔的空間組合關系,以滿足室內的功能需要。結合網絡資源、圖書館資料總結出安義古村一是帶騎樓的民居的前店后寢式的空間組織模式。二是三間兩廊民居所體現出來的中軸對稱、等級秩序等空間特點與屋主經濟實力、社會地位的呼應關系。從而深刻理解了功能是空間組織的核心問題、空間序列如何展開等。
中后期的設計階段對民居的空間要素、空間組織、外立面及造型要素、裝飾藝術、內在基因進行二維和三維的抽象空間練習構成,探討結構與空間的關系,在設計過程中隨時記錄自己的思想和發現。并完成從草圖到總平面設計、肌理分析、平面組合方式、功能流線分析、內部空間到裝飾元素等的細部設計。
4.3 存在不足之處。空間設計整體設計是本科四年空間設計的序列課程,不同階段的課程設計有適合本階段需完成的任務,在大三課程結束后,整個實訓課程任務是一個閉環。但是由于環境設計在課程的安排上是平行開設,階段性的任務完成雖有一定成效,但是在整體效果上缺乏持續性,因此,易出現知識構架斷層現象。
5 結束語
空間設計可以是一種從無到有的過程,也是從有到無的過程,無論前者還是后者,是對空間的質感(體量與存在)、空間的美感(虛實之間)、空間的理解(結構與圍合)、空間的內涵(空間界定) 思考過程。而引導學生成為善于編排和組織空間資源,通過造型和空間感知傳遞文化認知,是空間多變語言存在的無限魅力。
【參考文獻】
[1] 布魯斯·喬伊斯.教學模式[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4.
[2] 霍秉坤.課程與教學:研究與實踐的旅程[M].四川:重慶大學出版社,2008.
[3] 代寧.對建筑設計與室內設計之間的關系探討[J]. 建材發展導向(上), 2014(10)
[4] 黃浩.江西民居[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8, 19:
[5] 姚翔翔.現代空間教學中的課題設計研究 [D]. 江蘇:南京藝術學院博士學位論文,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