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超蘭 趙丹 李曉菲
【摘 要】 近幾年,隨著全國提倡生態文明建設,南充市作為 “成渝第二城”也不甘落后,積極探索適合南充市特點的生態環境建設。但是南充市地形特殊、人口密集、工業較多,造成南充市污染比較嚴重。在近幾年生態環境建設治理的過程中,南充市雖然取得不菲的成績,面臨著多種機遇,但是也充滿著挑戰。
【關鍵詞】 南充市 生態文明 機遇 挑戰
一、引言
南充市作為四川省第二人口大市,在四川省甚至于國家整體發展進程中起著重要作用,因此制約著城市發展的生態文明建設受到高度重視。為了打贏生態文明攻堅戰,南充市政府下發了多份生態文明建設文件,比如《關于印發〈南充市生態文明建設目標評價考核辦法〉的通知》,《南充市綠色發展指標體系》,《南充市環境保護“十三五” 規劃(2016—2020年)》,《南充市生態文明建設考核目標體系》,這些文件都體現出政府對南充市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視程度。
二、南充市生態文明建設的現狀
生態文明由生態和文明兩個詞組成的,其本質凸顯人與自然和諧共處,倡導綠色、循環、低碳、和諧發展。近年來,南充市圍繞“南充新未來.成渝第二城”的戰略目標,在助推新型城鎮化過程中,加大力度整治本市生態環境,主要集中在水污染、工業污染、空氣污染三方面。2015年市本級環保能力建設使用資金總額1587萬元,2016年本級環保能力建設使用資金總額1982萬元,2017年本級環保能力建設使用資金總額2738萬元,從南充市近3年環保建設使用資金可以看出,環保資金投入額逐年攀升,對環保建設的力度逐年加大,同時生態環境質量持續得到改善。
(一)水污染得到有效控制。嘉陵江南充段支流眾多,不僅是農業灌溉的主要水源,也是整個市區污水排放的關鍵河段。以前,南充市農田基本集中在嘉陵江沿岸、西南部及東部丘陵地區,由于農村種植農作物需要施用化肥、農藥,再加上河岸兩邊大量植被破壞,導致水土流失,使得大量泥沙及農藥殘留物質匯入嘉陵江;同時,城鎮居民生活污水沒有通過處理,要么直接排入河道,要么通過化糞池簡單處理后直接排入嘉陵江;南充市排放工業廢水的企業有200家左右,主要排放物為COD以及氨氮。
截止到2019年7月份,嘉陵江干流南充段出境斷面水質達Ⅱ類標準,縣城及以上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水質優良比例穩定保持在100%。
(二)自然生態環境保護效果明顯。隨著現代社會“綠色宜居、建設美好家園”口號的提出,在自然生態環境保護方面,南充大力加強嘉陵江綠色生態走廊建設,大力實施自然保護區、森林公園、濕地公園、大規模綠化南充、天然林保護、退耕還林等重點林業工程。2018年,全市森林覆蓋率提升0.588個百分點,新增森林蓄積62.40萬立方米,森林蓄積2328.05萬立方米[1]。近年來,南充濕地保護工作取得明顯成效,對破壞濕地、違法占用、改變濕地用途和危害野生動植物資源等違法違規行為進行嚴厲打擊,現有自然濕地資源面積87288.94公頃,占全市國土面積6.98%,目前,全市已建成國家級濕地公園5處,建立升鐘水庫500畝濕地自然保護區,保護濕地動植物,防治水葫蘆入侵,國家級濕地公園數量位居全省第一;自然保護區(如嘉陵區太和白鷺自然保護區)2處、森林公園7處,為城市中心建設“綠肺”,著力打造市民休閑、健身、運動、具有天然氧吧的城市森林公園。同時,對于自然生態環境保護領域方面存在的突出問題,南充市紀委監委會及時予以通報批評并糾正。
(三)空氣質量不斷提升。隨著城鎮化步伐不斷加快,汽車尾氣、工地建設揚塵等原因增加霧霾天氣的發生率,南充市特殊的地理環境和濕潤氣候不利于空氣污染擴散。由于這些客觀條件,為落實大氣污染防治工作責任,強化監督管理,南充市政府不斷出重拳加強大氣污染綜合治理,加大整治力度,圍繞建筑揚塵、機動車尾氣、道路保潔、秸稈禁燒、燃煤企業、影響空氣質量的生活污染6個方面強力推進。
減少生活污染、尾氣排放。大力推進黃標車、老舊車淘汰,市交通局大力推廣新能源汽車,倡導綠色出行;強化餐飲油煙污染治理;禁止市區內燃放煙花爆竹、禁止市區周邊范圍燃燒秸稈,2018年,全市農村秸稈綜合利用率達到了85.6%,比2017年提升了2.6個百分點。為了隨時監測南充市空氣質量情況,相關部門設立環境空氣質量監測點位數18個,逐步形成長效監管機制。截止2018年底,南充市主城區優良天數達到250天以上,比例為80.4%,同比提高0.3%,主要污染源PM2.5、PM10、一氧化碳等較以往年份有了較大幅度下降,主城區大氣環境質量不斷改善。
三、生態文明建設對南充市的機遇與挑戰
(一)南充市機遇
(1)南充市旅游形象得到大幅提升。南充是川北重鎮,歷史悠久,旅游風景資源豐富。不僅有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閬中古城和省級歷史文化名城南充,還有省級自然風景名勝區錦屏山、凌云山、西山、白云寨、升鐘水庫等及紅色旅游地(比如朱德故里、羅瑞卿故里)。在南充市近幾年生態文明建設過程中,南充市旅游市場呈爆發式增長,全年接待游客人數和旅游總收入實現雙增長。據統計,2018年全市共接待游客5.7365億人次、同比增長19.6%,實現旅游總收入579.56億元、同比增長26.3%,旅游總收入居全省第5位,游客接待量居全省第4位[2]。為了吸引更多游客旅游觀光,南充市政府不斷建立持續完善的旅游服務體系:在旅游廁所建設方面,全市新(改)建旅游廁所30座,申報4座生態環保示范廁所;主要景區旅游觀光專線、旅游交通引導標識系統、旅游咨詢網點系統等相繼建成;結合新農村聚集點、幸福美麗鄉村、農村危房改造等工作,以創建標準為引領,帶動一些貧困群眾改造客房、就餐、盥洗等旅游接待設施,做到環境干凈衛生、主題特色突出、管理安全。通過美麗的環境建設和細致的旅游服務,使得南充市旅游人次逐年增加,口碑逐漸攀升。
(2)探索建立生態產業園。根據2018年印發的《南充市促進招商引資若干政策措施(試行)》通知,鼓勵和吸引投資者在南充市投資建廠,不僅給予稅收與租金方面的優惠,還對企業優秀人才進行薪酬補貼。南充市不僅以較好的招商引資條件,也以“山青水綠天藍”的生態環境吸引優秀企業入駐。
黨的十八大以來,南充市強調生態環境保護,強化污染防治和節能減排,努力探索低碳發展、循環發展、綠色發展模式,加快推進“生態南充”建設。在全面提倡綠色發展的同時,企業也紛紛轉變為低污染、低能耗、綠色發展的可持續道路。南充市政府應當加緊步伐、加大資金建立特色化的生態產業園區,這對促進南充市GDP增長有著積極的作用。對于園區內企業,積極運用現代科學技術探索變工業排泄物為原料、變工業廢水為可循環利用水,實現循環生產、集約經營管理的新型工業生產模式,引導企業發展低碳產業。
(3)帶動綠色消費方式。隨著社會發展,我市人均GDP不斷增加,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不斷增長,2017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333元,2018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810元,比上年增長8.7%。收入增加,消費者重心發生轉移,從以前的基本生活消費,包括飲食消費、住房消費、汽車消費逐漸轉變為旅游消費、教育消費等以服務消費為主的綠色消費。這些消費方式的轉變,不僅增強了大眾的環保意識,更加在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中,實現生態可持續發展。
(二)南充市挑戰
(1)生態環境與社會發展的矛盾依然突出。南充市作為丘陵地區,生態文明建設剛剛開始,加上市內工業結構有待優化,資源生產粗加工并未被完全替代,加大區域結構調整和整治力度、提升整體環境承載能力勢在必行,生態環境質量仍然不能掉以輕心。
隨著城鎮化進程的加快,很多農村人口搬遷到城市居住,給資源本來比較緊張、環境污染比較大的南充市也帶來很多挑戰。城鎮化的快速發展是建立在資源能源高消耗、土地面積快速擴張、污染物較高排放的基礎之上,在短時間內就積累了不少環境問題。社會發展是必然的趨勢,但是這是一個以犧牲生態環境來獲得的比較沉重的代價。因此,南充市生態環境與社會發展的矛盾也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
(2)環境質量改善難度較大。近幾年我國提倡生態環境保護、生態文明建設以來,南充市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扎實推進省生態環保督察反饋問題的整改,全面部署污染防治攻堅戰,生態環境質量逐年提升。但是在長期粗放發展模式下,以前積累的污染并未得到正視、處理,伴隨著工業化和城鎮化進程不斷加速,南充市不論是水污染還是土壤、空氣污染,相對來說都是比較嚴重的,污染物比較復雜、污染源比較分散,防治比較困難且治理成本較高。對于南充市政府及社會公眾而言,一是繼續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二是加強環保基礎設施建設,這是一場長期且困難的戰役。
【注 釋】
[1] http://www.sc.gov.cn/10462/10464/10465/10595/2019/6/27/003ba8efde9d4dbb8570a49809e4b57c.shtml
[2] http://sc.china.com.cn/2019/nanchong_news_0221/308960.html
【參考文獻】
[1] 國家新型城鎮發展規劃(2014-2020年)[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2] 田靜,張自全,舒麗.城鎮化對四川盆地丘陵地區生態環境的影響研究[J]. 環境科學與管理,2015(1):177-179
[3] 明平霖.京山縣生態文明建設成效分析與對策建議[J]. 綠色科技,2018(8):305-306
[4] 馮維和.欠發達地區生態文明建設研究[J]. 經濟研究導刊,2011(28):186-188
[5] 雷學軍.生態文明建設研究[J]. 氣候變化,2018(8)
[6] 周揚.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的實踐路徑[J]. 中共天津市委黨校學報,2018(6)
[7] 王燕珺.經濟新常態下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機遇與挑戰[J].改革與戰略,2016(4)
[8] 趙建軍,胡春立.十三五生態文明建設的機遇及挑戰[J].中國生態文明,2015(4):46-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