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志美
摘 要 數學來源于生活又運用于生活,數學與學生的生活經驗存在著密切的聯系,化抽象的數學為有趣、生動、易于理解的事物,讓學生感受到數學其實是源于生活且無處不在。理解情景,發現數學,引導學生把生活問題數學化,把數學知識生活化,使學生從實際生活中抽象出數學問題,體驗解決問題的過程。
關鍵詞 數學 生活
中圖分類號:G623.5文獻標識碼:A
陶行知先生在論述“生活即教育”理論實質中有一段精辟的見解:“生活即教育是叫教育從書本到人生的,從狹隘的到廣闊的,從字面的到手腦相長的,從效力上說:教育要通過生活才能發出力量而成為真正的教育”。
新課標強調學科課程生活化,這不僅需要體現課程內容的生活化,更需要體現課程理念、課程標準、教學方法的生活化。數學與學生的生活經驗存在著密切的聯系,如何把數學生活化,把學生的生活經驗課堂化,化抽象的數學為有趣、生動、易于理解的事物,讓學生感受到數學其實是源于生活且無處不在,數學的學習就是建立在日常的生活中,學習數學是為了更好地解決生活中存在的問題,更好的體驗生活。
1總體上把握課程理念的生活化
傳統的數學教學思想認為,數學是一個已有的,現成的數學體系,教學時只要把教學內容作為一個“現成的產品”來分析就可以了,很少闡述知識的來源和實際應用,學生的應用意識淡薄,即使是應用題的教學,也缺少“應用味”。很多學生只在課堂內、考試時感到數學有用,而走出課堂、離開考場,幾乎感覺不到數學的存在,這使學生感到數學太嚴肅、抽象、枯燥無味,從而產生厭學情緒。世界著名數學家和教育家佛賴登塔爾指出:“數學的學習方法是實行再創造,也就是由學生本人把要學習的東西發現或創造出來?!边@就更需要我們的教學能立足于學生的生活實際,引導學生親身經歷從具體問題情景中抽象出數學問題的過程,使學生學會用數學的思維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并在數學知識的運用中,感受到數學知識創造的樂趣,增進學好數學的信心,獲得對數學的理解和體驗。例如,在教學分數大小的比較時,這樣導入“唐僧師徒四人去西天取經,一天天氣特別炎熱,師徒四人口渴難忍,讓八戒去找解渴的,不大一會兒,八戒抱著一個大西瓜回來了。悟空說:‘把西瓜平均分成四份,每人一份。八戒聽了,不高興了,叫喊著說:‘西瓜是我找來的,不給我八分之一,也得給我五分之一。悟空聽了可樂了,趕緊切了五分之一給八戒,八戒吃完西瓜拍著肚子說:‘我真傻,為什么比開始分得的還少呢?大家聽了都笑了。你們想知道這是為什么嗎?請同學們通過討論給八戒一個明白。利用故事導入,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開啟學生思維的閘門,激發聯想,激勵探究。新課程理念認為,生活是一個大課堂,蘊含著豐富鮮活的課程資源,遠離生活就意味著讓學生失去課程的另一半世界。生活世界是生動的、鮮活的,也是學生們非常喜愛的。在這個世界中,他們體驗到生活和生命的意義,能學到很多課堂上學不到的知識,會在“生活”中去體驗整個世界,更會充滿激情去“生活”,從而在“生活”中快樂健康地成長。
2加強教學內容的現實性
數學教育要使學生獲得一個公民所必需的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要為學生終身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必需走向生活,走向大眾,把社會生活中鮮活題材引入學習數學的大課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善于處理教材,調整教材,自組教材內容,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創新教育因素,給教材以活力,要聯系生活實際,增強教學內容的現實性。開發校本教材,要以學生熟悉的、感興趣的、貼近他們生活實際的數學問題來取代。例如,在教學小學數學十二冊總復習中用字母表示數。教材上的內容是用字母直接表示運算定律和計算公式,如果直接根據書上內容去復習,會讓學生感覺于自己生活太遠,會覺得枯燥無味,不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于是,我聯系實際生活來進行教學。我是這樣引導的:同學們,五一節的時候,老師去遵義旅游了,你們能用字母表示出老師遵義之行的開支情況嗎?同時出示例題:
同學們一聽幫老師解決問題,躍躍欲試,興趣盎然,積極主動討論,寫出了不同的式子,接著提問:哪些量是固定不變的?哪些量是可以改變的?算一算,老師這次出行至少要帶多少錢?讓學生發現數學就在自己身邊,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學會應用數學思維方式去觀察、分析現實生活,去解決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學科學習中的問題,從而提高了用數學思想來看待實際問題的能力。
3教學方式的生活化
小學數學生活化,就是通過創設豐富的生活情景,強化學生的生活體驗,使學生的知識技能在生活中加以創造性的運用,從而逐步學會生存本領,提高生活質量,提升生活價值與意義。
3.1創設問題情景的生活化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利用小學生的心理特點,結合教學內容,捕捉生活中充滿趣味的現象,創造和諧、愉快的課堂教學氛圍。對于小學生來說,學習的積極性首先來源于興趣,興趣是入門的老師,它促使學生去追求知識,探索知識的奧秘。例如:在“比例的意義和基本性質”的教學中,我是這樣設計的,你們知道我們人體上的許多有趣的比例嗎?將拳頭翻滾一周,它的長度與腳底長度的比大約是1:1,腳底長與身高的比大約是1:7,知道這些有趣的比有很多用處,你到商店買襪子,只要將襪子在拳頭上繞一周,就會知道這雙襪子是否適合你穿,如果你是一個偵探,只要發現罪犯的腳印,就可以估計出罪犯的身高。讓學生置身于逼真的問題情景中,體驗數學學習與實際生活的聯系,品嘗到用所學知識理解生活現象及解決實際問題的樂趣。
3.2強化教學活動的實踐性
美國數學教育家波利亞曾說:“學習任何知識的最佳途徑都是由學生自己去發現?!苯虒W中教師應讓學生主動去體驗、探索,構建數學知識,發展數學能力和態度。例如,在教學圓錐體體積計算公式的推導過程中,教師不應包辦代替,而應給學生提供水、大米、大小不一的圓柱、圓錐容器、直尺等研究材料,讓學生自己選擇所需材料,分組實驗,討論。從而發現圓錐體積與圓柱體積的關系,得出圓錐體積的計算方法。在實驗過程中,經歷探索、思考的生動活潑的過程,使他們親身體驗成功與失敗,身臨其境地感受到數學與生活實踐的關系,提高學生真正參與社會生活的能力。
3.3加強教學過程的開放性
在教學中,教師應積極鼓勵學生根據自己的“數學現實”,理解情景,發現數學,引導學生把生活問題數學化,把數學知識生活化,打破封閉的教學過程,構建“問題——探究——應用——新問題——再探究”的開放式學習過程,關注學生的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的“體驗”式學習方式,充分體現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
總之,生活中到處有數學,到處存在著數學思想。關鍵是教師是否善于結合課堂教學內容去捕捉“生活現象”,采集數學生活實例,為課堂教學服務。在教學中聯系生活中的問題,挖掘數學知識的生活內涵,適當做些變形處理,讓數學更多地聯系實際,貼近生活,達到生活材料數學化,數學教學生活化。我們給孩子的不再是題海戰術得來的沙金,而是一個點石成金的手指。與其“學會”,不如“會學”。讓學生對數學不再感到神秘陌生,讓學生理解數學的同時,在思維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多方面得到進步和發展。
參考文獻
[1] 周洪宇.陶行知生活教育導讀(教師讀本)[M].福建教育出版社,2013.
[2] 劉秀明.關于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的思考[J].課程教育研究,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