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英麗 方明 張高科 范廣
(作者單位:咸陽師范學院)
深化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是國家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促進經濟提質增效升級的迫切需要,是推進高等教育綜合改革、促進高校畢業生更高質量創業就業的重要舉措。[1]在國家對創新創業的持續關注和引導下,各高校積極探索,創新創業成果百花齊放。地方師范類院校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機遇與挑戰,對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體系的研究和實踐迫在眉睫。
目前,地方師范院校創新創業教育已經形成了基本的制度、課程、實踐、成果轉化形式,但在教學模式、師資團隊、課程創新、成果落地等方面仍存在較大的差距。
教學模式單一,缺乏創新創業情景融入[2]。在創新創業教育人才培養方面,師范類高校創新創業教育以通識課程為手段,采用傳統授課方式教授知識,缺乏沙盤推演、實踐操作、項目實戰。總的來說,創新創業教育沒有很好與專業教育相融合,教學手段信息化和智能化未能很好的運用,創新創業教育缺乏科學性、前瞻性、創新性和可操作性。
師資結構單一,力量匱乏。各高校創新創業教師多為輔導員、行政人員等兼職教師,缺乏有實戰經驗的專業教師,實操訓練依賴于課程實驗教學、創新創業大賽。因教師缺乏系統的專業訓練,缺乏在企業、行業實際任職經歷,自身對創新創業的理解僅停留在理論方面,使得創新創業教學陷入“泛泛而談和道聽途說”的境況,無法真正實現創新創業教育的目標,詮釋創新創業的內涵。
融合發展理念缺失,成果轉化紙上談兵。培養優秀的教育工作者是師范院校人才培養的首要任務,在創新創業教育領域,就是培養具有創新意識和創業精神的高素質教師。這就需要地方政府、中小學、高等院校建立三位一體、協同用人機制,在人才培養過程中貫穿融合發展理念,通過三方合作,打通信息交換渠道,提高溝通效率,打破基礎教育和高等教育壁壘,推動成果轉化。
模式繁雜多變,規范和標準建設缺位。目前,各地方師范院校創新創業教育模式總體可劃分為三種運行模式:一是成立創新創業學院實體,合力開展創新創業教育;二是采取 “無形學院,有形運作”的辦院機制;三是由教務處、團委、學生處、招生就業
處等多部門分工負責創新創業工作。由于缺乏統一的規范和標準,各高校的創新創業教育呈現體系復雜混亂、水平高低不一的局面,院校創新創業教育工作的發展程度取決于學校領導的認知程度和重視程度,水平參差不齊。
師范類學生創新創業意識有待提高。傳統觀念認為,師范即意味著穩定的就業,按部就班的教學,對已有知識的傳授。然而當今時代的瞬息萬變,5G、VR、AI、大數據、云計算等先進的信息化技術層起跌出,人類社會已經進入了一個新的技術革命周期,教師對信息技術、人工智能技能等先進教學方法的運用和掌握勢在必行,社會的發展對教師的知識更新、教學方法和手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師范院校全面推進創新創業教育時間較短,宣傳指導力度有限,優秀師資的缺乏,傳統觀念的影響,師范類學生創新創業意識普遍不足。
創新成果轉化率過低,孵化作用不明顯。高等教育自身與社會實踐的脫離,導致創新成果轉化率較低,部分教育改革項目、科學研究項目僅停留在理論研究層面,受社會環境等制約,成果落地較為困難。由于師范專業的性質,專業課程和素養的訓練占據較大課時,學生對創新創業知識缺乏系統的掌握。學校對創新創業成果的孵化也處于探索階段,沒有明確的政策,地方師范院校創業孵化平臺受資金、師資、科研水平限制,孵化條件有限。
地方師范院校應以社會發展趨勢為背景,國家政策為指引,師范教育為特色,服務社會為宗旨,自身發展為基礎,尋求適合自身的發展途徑,現以咸陽師范學院為例,尋求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的對策。
加強體制機制建設,助推創新創業教育全面發力。學校精心進行頂層設計,出臺文件、建立機構、明確責任、全校聯動、凝心聚力,全面推進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由校長牽頭領導創新創業教育改革小組,相關職能部門和二級學院全面參與,詳細分工,統領創新創業教育改革工作,形成了職能部門和二級學院齊抓共管的創新創業工作聯動機制。
以師范教育為特色,開闊創新創業教育途徑。加強省級創新創業示范學院建設,引領創新創業教育。我校2個省級創新創業教育改革試點學院。試點學院設立創新創業教育實驗班,遴選具有創新潛質、學科特長突出、學習成績優秀的學生進入班級,實驗班實行有進有退的機制,以吸引更多相近專業學生通過競爭加入創新創業教育實踐中來,充分發揮示范引領作用。
以項目為依托助力創新創業教育。一是教育教學改革項目向創新創業類傾斜,近年來,學校教改項目中創新創業類項目不斷增多。二是積極組織學生參與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項目,學校累計獲批省級以上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項目348項。
積極開展創新創業教育模式探索。學校對本科生實行3-6年的彈性學制,建立了創新創業學分積累與轉換制度;設立科技創新獎、專業技能獎和社會實踐先進獎、創新創業獎學金;在學校相關創新創業幫扶制度的鼓勵下,大學生創新創業團隊及創業學生日益增多,各類創新創業社團組織先后成立,學生創新創業團隊蓬勃發展。
強化實踐環節,拓展創新創業教育平臺。以各類創新創業大賽為引領,倒逼創新創業教育改革。學校積極參加各類創新創業大賽,采取創新創業課程、科研、校園活動與大賽結合等多種方式,提高大賽獲獎層次,從而倒逼創新創業教育改革,提升學生創新創業能力。
加強創新創業平臺建設,為學生創新創業活動提供資源保障。學校按照“整合資源、特色創新、聯動助推”的創新創業教育工作方案,加快整合創新創業教育資源,初步形成了院校兩級聯動、校內校外結合的創新創業教育實踐育人平臺。一是學校建立校級創新創業孵化平臺;二是二級學院相互開放公共基礎實驗室,服務全校學生;三是學校結合專業實際,建設了一批校內外創新創業教育實踐基地。
貫徹融合發展理念,提高創新創業教育水平。注重校內外師資融合,提高導師隊伍水平。學校在加大創新創業教師培訓力度的同時,一方面鼓勵教師到中小學、企業任職,增長實戰經驗;另一方面,聘請校內資深專業教師和校外創業型企業家、職業經理人、創業教育研究專家、創業成功校友擔任指導老師,充實創新創業教育師資隊伍。
創新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有機融合,提高學生創新創業能力。[3]學校在采取以線上、線下、必修、選修多種形式開設創新創業教育通識課程的同時,將創新創業思維和方法貫穿專業課程,注重專業實踐能力的培養。學校按照中小學教師專業標準和師范專業認證要求,結合當地就業局面,優化調整師范專業課程體系;學校加強師范生技能培養體系的建設,形成了完善的教學技能培訓、實驗實訓、教育見習、教育實習、論文寫作等實踐體系,有效提升學生的實踐和創新創業能力。
注重科研成果和創新創業教育的融合,提高成果轉化率。學校鼓勵本科生參與教師科研工作,通過實踐提升學生的科研能力和創新創業能力;學校鼓勵教師申報企業支持的產學研項目,通過企業支持,增加科研成果轉化效率。同時,在全校范圍內選擇具有創業條件的科研項目成果,在全校范圍內擇優組建創業團隊,重點培育,促進創新創業項目的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