厲小菠,李曉強,方紀元,柯潔萍,馬海燕
(1.杭州師范大學醫學院,浙江 杭州 310036;2.杭州市統計局社會科技處,浙江 杭州 310036)
隨著社會發展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人們對健康有了更高的追求,對健康產品的總需求急劇增加,使得健康產業迎來了巨大的發展機遇。杭州市健康產業發展“十三五”規劃明確提出,健康產業涵蓋了人全生命周期的健康服務和產品需求,具有覆蓋面廣、產業鏈長、就業系數高、增長確定性強等特點[1]。其對發展民生,提升人民健康品質以及推動杭州經濟發展新常態,實現新時代經濟轉型和建成高水平小康社會有著重要意義。浙江省統計局、浙江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于2015年9月7日聯合發布了《關于開展健康產業統計監測工作的通知》[2],將健康產業定義為與維持健康、修復健康、促進健康相關的一系列的產品生產、服務提供和信息傳播等相關產業的統稱。圍繞以民生為主要內涵的大健康產業包括健康服務業、健康產品生產制造業和體育健身場地設施建筑業。以核算增加值方面看,健康產業又可以分為醫療衛生服務業,健康管理與促進服務業,健康保險和保障服務業,醫藥、醫療器材、營養和保健品的批發和零售業,健康產品制造業,種植業和建筑業等七大行業。本文以文獻及杭州市統計局2016-2017年健康產業額統計數據為依據,應用SWOT法分析了杭州市產業發展的優勢、劣勢,面臨的機遇和挑戰,為促進其持續發展提供參考。文中所涉及的杭州市健康產業就以上述定義為依據來界定。
杭州市健康產業統計監測數據表明,健康產業總體發展良好,近兩年產業增加值高于全市GDP增速。2016年,杭州市健康產業占GDP(11,050.49億元)比重6.0%,增速達到16.5%,高于全市GDP增速(9.5%)7.0個百分點,增加值達到663億元。2017年,杭州市健康產業實現增加值749億元,增長10.4%,高于全市GDP增速 (8.0%)2.4個百分點,占GDP(12,556億元)比重6.0%。健康產業分類數據見圖 1[3]。
1.1.1 健康產業特色載體形成一定規模
杭州健康產業起步早、發展快,一批功能定位明晰、輻射帶動有力的健康產業集聚平臺已形成了一定的規模,出現了杭州國家高新區智慧醫療產業基地、上城高端醫療服務集聚區、余杭生物醫藥高新技術產業園區、杭州未來科技城 (海創園)生物醫藥產業基地等一批集聚區,且擁有桐廬健康小鎮、富陽藥谷小鎮、長樂創齡小鎮、下沙醫藥港小鎮、臨安頤養小鎮、湘湖智慧健康小鎮等省、市級健康小鎮,分別是余杭、臨安、建德、桐廬、淳安等區、縣 (市)的養老養生綜合體[4]。從各區產業增加值來看,2017年位居前三的分別為余杭區、上城區和西湖區。其中,余杭區產業發展以生物醫藥為產業龍頭,以國家衛生城市創建為抓手,2016年共有8700余家法人單位從事或涉及健康產業[5],實現健康產業增加值73億元。2017年余杭區實現健康產業增加值99億元,增幅高達25.5%。
1.1.2 醫療信息化、生物醫藥兩大行業品牌顯現
醫療信息化、生物醫藥是杭州市健康產業兩大行業品牌。數據顯示,信息軟件業營業收入在2016年和2017年分別達108億元和161億元,為營業收入位居前三的行業。醫療信息化企業如微醫集團、創業軟件、聯眾醫療等,隨著智慧醫療的興起,通過“互聯網+”連接醫院、醫生、醫保和患者,進而改善醫療服務水平,同時也創新了“智慧醫療”領域技術與商業模式的融合。杭州明確優先發展生物制藥,建立國際領先的生物醫藥創新研發體系。如貝達藥業研制了中國第一個小分子靶向抗癌藥鹽酸埃克替尼,是我國首個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靶向抗癌藥,杭州微策生物技術有限公司則填補了糖尿病患者家用血糖監測儀在國產醫療器械領域的盲點和空白。2016年全市生物醫藥制造企業有一千余家,其中擁有生產資質的企業有500多家,2016年總的銷售收入達480億元,利稅總額105億元[6]。

圖1 2016-2017年杭州健康產業增加值變化圖[3]
1.1.3 形成健康產業政產學研協同創新網絡
產業園區與與浙江大學、杭州師范大學、杭州醫學院以及科研院所共同構建協同創新基地,在人才培養、產品研發、項目推廣等方面形成一定的優勢。位于蕭山信息港小鎮的中國智慧健康谷,以“獨角獸”微醫集團為龍頭,引入浙大睿醫人工智能研究中心,并整合海內外智慧健康產業鏈上下游資源,打造“健康硅谷”。杭州師范大學與桐廬江南養生文化村聯合共建“治未病與健康管理”博士培養與創新基地。余杭區良渚國際生命科技小鎮則成立以浙江數字醫療衛生技術研究院為基礎的“健康醫療大數據標準研究院”,致力于健康醫療領域內的大數據研究。針對健康產業人才短缺現狀,健康產業企業與在杭院校合作開展健康服務業人才培養,建立了杭州醫學院艾博影像學院、杭州師范大學醫學院母嬰護理教學科研基地及老年護理培訓基地,形成了較為成熟的企業托管人才培養模式,為社會輸送亟需的健康管理人才提供了思路。
1.1.4 擁有眾多類型的健康旅游資源
杭州市擁有眾多類型的健康旅游資源,以中醫養生為核心,將樂韻、禪茶、食療、運動養生等新興療休養方式與旅游有機結合,通過增強體質來預防疾病。其中,西湖區、余杭區、蕭山區是各類療休養資源集聚區,形成了圍繞三江 (錢塘江、富春江、新安江)、三湖 (西湖、湘湖、千島湖)的特色療休養行業群。杭州市還擁有茶養生、禪療養生、食療養生等特色健康旅游資源。以建德江南春堂、杭州飲源堂、九華山莊百果園禪療養生基地、桂語山房餐廳為代表,根據不同的人群、不同的年齡、不同的體質、不同的疾病、不同的季節,提供養生茶品、禪療課程、養生素齋等。目前已經形成了具有杭州特色的健康養生旅游系列,成為除西湖美景之外吸引中外游客的又一亮點[7]。
1.2.1 優質醫療資源總量不足和區域不平衡現象并存
杭州市優質醫療資源總體供給與人民群眾看病就醫的需求之間仍存在不適應和不匹配的情況,優質人力資源主要集中在上城區和下城區。基層醫療設備配置不全,醫療技術和服務水平上有待提升。在部分城市化進程發展較快的地區,區域性醫療資源失衡的問題日益凸顯,優質醫療資源無法順利下沉到基層醫療機構。雖然實施了優質資源下沉和共享,但醫療服務體系不健全的現狀未得到根本扭轉,優質醫療資源總體不足和配置布局失衡并存,城鄉之間、不同區域和不同層級醫療機構之間的資源差距過大,兒科、院前急救、精神衛生、康復、老年護理等領域的資源更為緊張,服務能力更為薄弱[8]。
1.2.2 健康管理服務產品和服務質量不能滿足需要
杭州市老齡化人口比例持續上升,截至2017年底,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已達167.18萬人,占總人口數的22.16%,見表1。老齡化帶來的的健康問題日益突出,老齡化、高齡化、空巢化、失能化問題突出[9]。老年人對生活、照料、護理、康復、精神慰藉等方面的服務需求飛速增長,但是服務供給結構與社會期望和需求結構之間存在明顯的不適應,部分服務未真正貼合老年人的實際需求,缺乏從事老年護理和照料的專業人員,產品質量良莠不齊,服務項目不夠豐富。

表1 2013-2017年杭州市老齡人口情況[3]
發達國家健康產業發展經驗以及國內外環境與條件的深刻變化都為健康產業發展帶了重要的發展機遇。
1.3.1 理念與收入變化帶來發展新契機
隨著經濟快速發展和人民收入水平的大幅度提高,人們對健康的認識不再停留在“健康即不生病”的概念,健康還應包括生理、心理與社會適應的完好狀態。隨之,消費觀念也由單純的滿足基本生理需求,逐漸轉向追求高質量的生存狀態,使高端醫療、健康養老、休閑養生、健康旅游等產業迎來巨大發展機遇。
1.3.2 政策支持優化產業發展環境
黨的十九大報告將“實施健康中國戰略”作為國家發展基本方略中的重要內容,給健康產業發展帶來巨大的發展機遇。浙江省和杭州市都相繼出臺了一系列支持健康產業加快發展的政策文件,杭州正式出臺了健康產業發展“十三五”規劃,從政策層面為健康產業的發展提供了保障。
1.3.3 醫藥衛生體制的改革深入改善產業發展條件
隨著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深入,在公立醫院綜合改革、現代醫院管理制度建設以及醫聯體建設、分級診療、藥品流通等方面都將產生巨大的變化,對生物醫藥、醫療信息化、高端醫療以及第三方服務等領域帶來發展機遇,推動企業拓展新領域、新市場。體制機制建設的完善也為企業營造了更有序、更規范的市場環境。
1.3.4 健康產業國際合作平臺優化資源布局
健康產業的巨大前景,吸引了國外大型企業集團投資,杭州市健康產業國際合作將不斷深化。如浙江省中以國際醫療健康產業園入駐余杭經濟技術開發區,園區擁有14位諾貝爾獎得主,擁有納斯達克上市公司逾80家,僅次于美國和加拿大,居世界第三位,在醫療健康及醫藥器械領域占據國際領先地位[10]。英國國際醫療集團旗下中國品牌英慈醫療與傳化科技城下屬的杭州科誼公司將共同建設杭州英慈國際醫院[11],項目建成后有望改善當地醫療資源總體不足和不均衡,醫療技術偏低,高質量、多元化醫療資源匱乏的現狀。由迪安診斷和韓國SCL集團合作的首個中韓醫療合作項目——韓諾健康,已經在杭州順利落地[12]。SCL是韓國最大的醫學獨立實驗室,擁有國際化高端技術與行業頂級人才,中韓兩國診斷技術研發和醫學轉化平臺的搭建,對于中高端健康管理市場的資源與技術的優化有著重要意義。
1.4.1 產品和服務趨同,整體缺乏活力和效率
目前杭州健康服務業占GDP的比例約為5%左右,與發達國家相比仍有較大差距,如美國大健康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占比是17.8%,加拿大、日本等國也超過了10%[13],發展仍有巨大潛力。雖然杭州健康產業數量眾多,但是存在產品設計、客群定位、運營模式大同小異,不同品牌之間缺乏辨識度的問題,引發產業整體活力和效率降低。激烈的市場競爭對產品和服務數量與質量都將提出新的要求,提高產品辨識度成為帶動整個行業創新與活力的重要途徑。
1.4.2 健康產業人才資源匱乏,缺乏高層次專業人員
健康產業人才主要包括科研、醫療和健康管理服務三類人才。醫藥衛生人才具有高度的技術密集性,培養周期長,特別是高層次管理與研發人才,供給遠遠無法滿足市場需求。健康產業科研領軍人才、健康服務管理人才同樣不足,高層次人才緊缺。人才資源的匱乏將影響整個區域的技術能力提升和科技創新,成為制約健康服務業發展的重要因素[14]。
1.4.3 研發投入不足,缺乏自主創新動力
隨著生命科學技術、新一代信息技術發展,催生了基因檢測、干細胞治療、移動醫療、智慧醫療等新型醫療服務技術與模式,拓展了健康產業發展空間。但存在行業仿制現象頻出、產品缺乏競爭力、技術基礎薄弱、個性化服務不足等問題。單從生物制藥業看,2017年,我國境內上市的A股只有恒瑞醫藥和復星醫藥兩家藥企的研發費用超過10億元,研發投入強度約占主營業務收入10%。而阿斯利康、諾華、羅氏等全球知名藥企,研發投入強度在20%左右[15]。同樣地,杭州市健康產業也面臨研發投入不足的問題,以余杭區為例,全區生物醫藥與醫療器械類單位,2017年度在研發領域的科研投入占主營業務收入的7.4%,支出4.71億元,研發投入明顯偏低,直接導致企業創新動力不足,缺乏產品優勢。
杭州市健康產業發展SWOT分析見表2。

表2 杭州市健康產業發展SWOT分析表
通過對杭州市健康產業發展的優勢、劣勢、機會與挑戰的綜合分析,產業發展要利用外部機會與自身優勢之間形成交集[16],克服劣勢,化解威脅,使得健康產業整體得到提升,帶動杭州市經濟的長遠發展。
利用杭州市培育發展健康信息產業的政策,促進“互聯網+健康”發展,將遠程醫療、智慧醫療等信息技術與健康服務進行深度融合,提升信息化對醫療、預防、康復等轉型升級的作用。充分發揮生物制藥領域的先發優勢,以及仿生醫學、基因診斷、手術器械、診斷試劑等醫療器械細分領域的既有優勢,發展新型醫療器械和創新發展化學制藥。通過發揮健康產業品牌優勢,帶動醫藥、體育產業、養老、健康旅游等健康產業整體發展水平,形成健康產業的規模效應。
國際合作是健康產業發展的必由之路[17],通過吸引優質國外資源,加強健康保健技術的互通,從而確保健康管理技術的先進性。杭州市當前老齡化、高齡化、空巢化、失能化問題突出,應加大政策支持,重點扶持養老產業項目建設,大力推進智慧健康養老工作,積極做好醫養結合機構的籌建指導,提升養老服務效能,以滿足老年人對生活、照料、護理、康復、精神慰藉等方面的服務需求。
依托健康產業相關企業與研究機構、高等院校的合作,建立緊密的產學研教合作關系。鼓勵和引導科研人員從事健康產品開發和推廣應用,共建協同創新機制。此外,積極推動高等院校“健康服務與管理”專業的建設,為企業輸送健康管理專業人才。針對健康產業高層次人才短缺現狀,可通過建立留學歸國人員創業園、創業孵化中心等平臺,將區域性健康產業園區建設為健康產業高層次專業人才富集的“高地”。
開展國際通用質量及技術標準體系建設是提升產品質量的重要手段。應瞄準國際標準提高水平,充分發揮標準化助力質量提升。同時,在政府的推動下,完善適應市場經濟發展要求的、符合國際標準的企業信用體系,促使企業加強品質化建設。基于研發投入不足現狀,政府應對科研和產業創新活動出臺多項配套政策和辦法,特別是在人才、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國企創新、科技金融、知識產權等方面給予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