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 露,王亞麗,辛育恒,張 嬌,左 姣,陳 任,郝 超,于明珠,徐天強,李程躍,徐凌忠,4
(1.山東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山東 濟南 250012;2.山東大學衛生經濟實驗與公共政策研究中心,山東 濟南 250012;3.復旦大學衛生發展戰略研究中心,上海 200032;4.健康相關重大社會風險預警協同創新中心,上海 200032;5.安徽醫科大學衛生管理學院,安徽 合肥 230032;6.常州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江蘇 常州 213003;7.中國健康促進與教育協會疾病預防控制分會,上海 201821;8.上海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監督所,上海 200031)
隨著社會環境和人口特征的不斷變化,傳染病的發病率和死亡率呈現不同流行態勢,傳染病依然是我國居民重要的健康危害疾病[1-3]。世界歷史發展經驗證明:在衣食住行用基本生活需要滿足之后,健康需要已成為現代社會最重要需要[4,5]。政府作為為公眾提供公共服務的權威組織[6],在向公眾提供服務時需堅持動態原則[7],應根據公眾健康需要適時動態調整相應功能,提供適宜服務,最大程度滿足公眾需要[8]。目前已有文獻多從廣義上或者理論上探討健康需要本身[9,10],尚未發現量化研究根據公眾健康需要動態調整傳染病目標的作用。本文旨在比較滬陜兩地根據公眾需要動態調整傳染病目標程度的異同,分析其與傳染病發病率間的關系,明確根據公眾需要動態調整傳染病目標的重要性。
項目組前期以兩類錯誤控制在1%進行系統抽樣,借鑒邊界分析思路并結合多重論證,在確保問題代表性和分析可信度基礎上,窮盡了目前政府應關注的公共衛生體系11個領域、48個類型和222個問題[11,12]。其中傳染病領域包括常見傳染病、疫苗可預防傳染病、新發傳染病、醫源性感染和其他傳染病5個類型以及艾滋病、病毒性肝炎、結核、鼠疫等52個問題。
本研究以衛生系統宏觀模型[13,14]作為理論指導方法,通過比較滬陜兩地發布最權威報告前后,圍繞傳染病問題發布的所有政策文件提及的目標數量和敏感指標數量來判斷目標的動態調整情況。政策文件通過普查的方式系統收集政府、衛生行政部門、主要保障部門、專業機構等的官方網站公開發布的與傳染病相關的所有法律、法規、規范性文件,對以上資料進行文本分析。通過摘錄“權威報告名稱”“發布時間”等字段明確權威報告的內容,以及政策文件中“目標”“目的”“宗旨”“發展方向”等字段歸納整理出政策文件提及的目標數量和敏感指標數量。
上海市2000-2017年傳染病發病率數據來自于上海市衛計委網站[15],陜西省2000-2017年傳染病發病率數據來自陜西省統計局網站[16]。
為確保數據收集和摘錄的一致性,課題組采用不同成員分別閱讀和摘錄同一批公開信息資料的方式進行重復測量,滬陜兩地的重測信度均為0.937,表明收集的資料可信度高。
本文參照項目組平行研究《健康需要對京滬婦女保健目標動態調整影響》[17]中提出的量化方法對傳染病目標動態調整程度進行量化。首先,判斷滬陜發布最權威報告前后,圍繞某一傳染病問題設置的目標數量和敏感指標數量的變化情況,得到單一問題的目標動態調整程度;再根據問題-類型-領域的關系[11,12],將各問題目標動態調整程度平均加權得到常見傳染病等5個類型上目標動態調整程度;在此基礎上,結合不同類型的權重,加權算出傳染病領域整體目標動態調整程度。
所有資料使用EXCEL 2016進行摘錄、整理并建立數據庫,運用統計軟件SPSS 19.0進行統計分析。比較分析滬陜兩地根據公眾健康需要動態調整傳染病目標的差異;利用Spearman相關分析和線性回歸,分析兩地傳染病目標動態調整程度與傳染病發病率的關系
從常見傳染病來看,上海市自2005年起在權威報告發布后,其目標數和敏感指標數每年均有所調整,動態調整程度在4.5%~22.0%;而陜西省自2003年起在權威報告發布后,其目標數和敏感指標數每年都有所調整,動態調整程度為5.1%~50.8%。提示陜西省略早于上海市重視常見傳染病的目標動態調整,且陜西省針對常見傳染病目標動態調整的程度略高于上海市。
從疫苗可預防傳染病來看,上海市除2000-2004年未在權威報告發布后調整目標和敏感指標數外,其余年份均有所調整,目標的動態調整程度在3.1%~25.7%,較常見傳染病的目標動態調整程度的差異不大。而陜西省僅2000-2002年和2008年未在權威報告發布后調整目標和敏感指標數,目標的動態調整程度為8.8%~50.9%,提示陜西省針對可疫苗預防傳染病的目動態調整程度略高于上海市。
從新發傳染病來看,上海市2000-2004年及2008年未在權威報告發布后調整目標和敏感指標數,其余年份目標的動態調整程度在2.7%~14.8%,較常見傳染病和疫苗可預防傳染病均有所下降;而陜西省2000-2006年及2009年未在權威報告發布后調整目標和敏感指標數,其余年份目標的動態調整程度在5.4%~48.7%,提示陜西省針對新發傳染病的目標動態調整程度也略高于上海市。
從醫源性感染和其他傳染病來看,上海市除2014和2015年在權威報告發布后調整了其他傳染病的目標和敏感指標數外,未對醫源性感染的目標和敏感指標數有所調整;而陜西省對其他傳染病和醫源性感染的目標和敏感指標數均未有所調整,說明滬陜兩地對這兩種類型的傳染病防控工作關注不夠,需要引起重視。
從傳染病領域整體來看,上海市和陜西省的目標動態調整程度總體上均呈現波動上升的趨勢,其中上海市目標的動態調整程度在4.0%~17.9%,且于2017年達到最大值17.9%,表明上海市根據公眾健康需要對傳染病目標的動態調整程度不高,提示上海市傳染病目標調整存在不足,仍需進一步提升。而陜西省目標的動態調整程度為3.0%~40.8%,在2012年達到目標動態調整程度的最大值40.8%,之后有所下降,2017年降至26.6%,提示陜西省傳染病目標的動態調整程度略高于上海市,但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滬陜兩地傳染病發病率情況如表1所示,兩地傳染病發病率均呈現波動下降的趨勢。滬陜兩地根據公眾健康需要對傳染病目標的動態調整程度與傳染病發病率之間的關系見圖1。
由表2的相關分析結果可見,滬陜兩地根據公眾健康需要目標的動態調整程度與傳染病發病率間均呈顯著負相關性 (上海市相關系數為-0.714,P<0.01;陜西省相關系數為-0.487,P<0.05)。表3的擬回歸方程結果顯示,上海市傳染病目標的動態調整程度對傳染病發病率變化的解釋程度為52.2% (R2=0.522,P<0.001),陜西省傳染病目標的動態調整程度對傳染病發病率變化的解釋程度為17.6% (R2=0.176,P<0.05)。提示滬陜兩地根據公眾健康需要目標的動態調整程度均對傳染病的發病率產生了一定的影響,且上海市的影響作用大于陜西省。

表1 滬陜兩地根據公眾健康需要對目標的動態調整程度及傳染病發病率變化趨勢

圖1 滬陜傳染病發病率與傳染病目標動態調整程度趨勢圖

表2 滬陜兩地根據公眾健康需要動態調整目標的程度與傳染病發病率的相關性分析

表3 滬陜兩地根據公眾健康需要動態調整目標的程度與傳染病發病率的線性回歸分析
公眾的健康需求是政府提供公共衛生服務的依據,政府應在掌握公眾需求的基礎上對其提供的公共服務進行調整,才能達到公共服務供給社會效益的最大化[18]。本研究結果顯示滬陜兩地傳染病目標的動態調整程度均由2000年的0.0%分別提升到2017年的17.9%和26.6%。滬陜兩地在識別公眾健康需要的基礎上,根據其健康需要,適宜地調整傳染病的目標,提供相應的衛生服務,對傳染病發病率的下降起到了一定的促進作用,對提升傳染病防控效果具有重大意義。此外,關于目標動態調整的量化研究已在婦女保健領域得到了驗證[17],表明該指標同樣適用于評價傳染病防控工作的效果。
本研究結果顯示,在上海市傳染病目標動態調整程度不斷提高的過程中,傳染病發病率呈現逐步下降的趨勢,二者間呈顯著的負相關關系,且目標動態調整程度對傳染病發病率下降的解釋程度為55.0%,提示上海市根據公眾健康需要動態調整目標發揮了一定的作用。依據衛生系統宏觀模型理論[13,14],公眾需要動態調整的程度處于外部子模,如果能根據公眾需要適宜地動態調整目標,則必然會對社會環境、自然因素產生影響,進一步會影響體系內部法律法規、資源配置、功能服務等,進而推進機制的落實、服務的提供等,綜合作用下最終帶來傳染病發病率的下降。項目組研究[8]發現:2000-2017年,隨著上海市傳染病目標調整的程度呈現波動上升的趨勢,資源配置的適宜程度從18.4%提升至50.5%;功能服務的健全程度也從52.80%提升到了74.60%,進而帶動了傳染病防控工作效果的提升,這表明上述相關分析是可信的。
理論上,目標動態調整的程度對各要素的影響程度越大,其帶來健康結果的改變也就越明顯,兩者的相關性就應當越密切。本研究結果顯示,陜西省根據公眾健康需要動態調整傳染病目標的程度略高于上海市,但其對傳染病發病率變化的影響程度低于上海市,而傳染病發病率高于上海市,提示陜西省傳染病目標動態調整程度在對自然因素的把控、對服務的提供等方面發揮的作用不如上海市,導致傳染病發病率高于上海市。項目組平行研究[8]結果顯示,2017年滬陜兩地把控自然因素影響公眾健康的程度分別為18.68%、17.58%,功能服務的健全程度分別為74.60%、38.7%,以上因素陜西省均低于上海市,這也佐證了上述分析是可信的。
綜上所述,盡管滬陜兩地傳染病目標動態調整程度均在不斷提升,但仍處于較低水平,對傳染病防控工作效果的推動作用也都有待進一步提高。針對上述問題,提出以下建議:
一是滬陜兩地應充分利用傳染病信息系統,及時連續地發布傳染病問題的權威報告,提高準確識別公眾健康需要的能力,在此基礎上根據公眾的健康需要,提升動態調整相應的傳染病目標的程度,為公眾提供相應的衛生服務。
二是滬陜兩地還應繼續加強對自然因素的把控程度、傳染病資源配置的適宜程度、功能服務的健全程度等,促進健康結果的改善如發病率的下降,進而發揮對傳染病防控工作的推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