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段曉莉
1965年冬,大同市石家寨村發現了北魏瑯琊王司馬金龍的墓葬,出土大量精美文物,其中石質棺床尤為引人注目。棺床共6塊,5塊是素面淺石灰細砂巖石板,前立面石板雕刻有精美圖案。因其對北魏時期音樂文化、喪葬文化、佛教藝術、雕刻藝術等的研究具有重要參考價值,自面世以來一直都是展覽的重點文物。數十年來,伴隨研究的逐漸深入,博物館展覽觀念和陳展手段的拓展,經歷了從“讓文物說話”到“讓文物活起來”的不同階段,逐步揭示出其深刻的文化內涵。
大同市博物館自建館至2008年,館址設在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下華嚴寺院內,展示面積不足1000平方米,展線約200米。基本陳列“大同簡史”,以時間為序,以館藏文物為基礎,集中展示大同地區從遠古時代直至清末的數千年歷史,北魏是其中最重要的部分,司馬金龍墓出土的石雕棺床前立板一直占據著北魏展廳中心展柜的位置。棺床前立板長214、高51、厚度約10厘米,重約2000千克。石板整體呈倒立山字形,下部3個腿上以高浮雕的技法刻出4個做承托狀的力士,三腿之間以水波紋壸門相連。上部以盤繞的忍冬紋作長方形邊框,中間以淺浮雕的手法雕13位伎樂,舞者居中,余者每位手中持不同樂器;龍、虎、鳳凰、金翅鳥、人頭鳥等形象與伎樂相伴相隨。[1]當時的展覽主要依靠自然光照明,為減少展柜玻璃反光對觀者視線的影響,我們將它以一定角度斜放,同時背面放置裝裱過的拓片,作為實物展品的補充,便于觀眾對比觀看(圖一、圖二)。展品的解讀由說明牌和講解員共同完成,由于對展品的研究不夠深入,提供給參觀者的相關信息也非常少。

圖一

圖二

圖三

圖四
2008年,伴隨全國博物館、紀念館免費開放政策的實施,博物館事業迎來了發展的機遇與高潮。這一年,大同市委、市政府將原市展覽館西側建筑改建為博物館展廳,耗時兩年的基本陳列“民和·大同”也開門迎客。大同市博物館從此踏上快速發展的道路,陳列展覽工作也與國內博物館陳展前沿理念接軌,邁上一個新的臺階。
“民和·大同”展覽的內容設計以民族融合為主題,以地域文化特色為重點,突出北魏,兼顧遼金。形式設計上,在合理規劃展覽流線、有效分割利用展覽空間的基礎上,不但注重色彩與燈光的運用,還采用了油畫、半景畫、模型制作、觸摸屏等多種輔陳手段。這階段,我們開始探索“講述文物背后的故事”,思索“如何讓文物本體開口說話”,嘗試多種展示手段的綜合運用。僅以司馬金龍石雕棺床前立板的展示為例(圖三):
首先,我們預留了足夠大的展示空間,從而給觀眾以心理暗示:此處可以略長時間逗留;
其次是色彩運用。灰色的展品、暗紅的底臺、土黃色的背景,利用對比色對視覺的沖擊,吸引參觀者的視線和注意力;
第三是燈光運用。以舞臺燈光的方式,分層次從不同角度以不同照度布光,同時注重色溫的控制,使得棺床既突出又不扎眼,吸引參觀者駐足;
第四,采用裸展的方式。參觀者可以近距離觀賞展品精美的雕刻,可以觸摸厚重的歷史,以最直觀的方式觸動心靈;
第五,語音自助導覽,詳細介紹了展品本身以及發掘收藏的故事等等;
第六,觸摸屏,以大量的精細圖片作為展品的補充。
這些陳展方式綜合運用于司馬金龍石雕棺床前立板的展示,就是為了讓參觀者對展品產生興趣,進而探究展品背后的故事,逐步深入,從而達到博物館展覽、教育的最終目的。
2014年底,大同市博物館喜遷新址,基本陳列“天下大同”也正式對外開放。展覽摒棄通史展的慣例,著力打造北魏平城文化,以民族融合為主題,講述發生在大同這片土地上一個又一個民族融合的故事,感受厚重的文化積淀。在巨龍環抱騰飛的異形建筑里,沿著蜿蜒曲折的展線,我們以藝術展的形式,讓樸實無華的文物,以其獨有的語言,獨到的組合,獨特的魅力,展現“大同世界”的昨天、今天。在此之前,我們的展覽注意力大都集中于展品本身,以及文物本體的內涵和外延。在設計“天下大同”的展覽時,我們以發散性的思維,關注展品的整體性和周邊性,注重大空間布局的舒朗與潔凈度,做到疏密有致,錯落有間,在注重藝術性、觀賞性的同時兼顧教育功能的完成。
仍以司馬金龍石雕棺床前立板為例。隨著研究的深入,對棺床上所雕刻伎樂的發式、服飾,形象都有了詳細的解釋:伎樂頭梳髡發,額頭中部留有發髻,兩耳各垂一撮長發。上身裸,下身著犢鼻褲,佩頸飾,陰刻臂釧、腕釧、足釧,帔帛從頸后繞兩肘飄于身體兩側。伎樂從右至左,分別為喊話指揮者、持鈸者、打雞婁鼓者、吹簫管者、雙手執排簫者、彈曲頸琵琶者、手持帛的舞者、懷抱琵琶者、雙手握塤者、吹觱篥者、打行鼓者、持橫笛者、擊細腰鼓者(圖四)[2]。這些伎樂反映了北魏音樂文化的盛況,是鮮卑族與北方各民族融合交流的結果,也是北魏王朝與西域諸國、高句麗等國家的音樂文化有機融合的表現,還是對漢民族音樂文化的繼承和發揚。其他諸如護法力士、伎樂童子、獅子、忍冬紋、水波紋、蓮花紋等裝飾題材,均與佛教文化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在云岡石窟同期圖案中可以找到相似之處,充分反映了當時中外文化交流的活躍[3]。

圖五

圖六
如何準確將研究成果傳遞至受眾,將博物館的教育職能由參觀者的被動接受轉變為主動尋求,從而激發人們探求文物世界奧秘的欲望。為解決這一問題,在此次棺床的展示中,我們試著換位思考,以參觀者的視角和需求設計,以多種類、多角度文物組合的方式詮釋展覽。我們第一次將6塊棺床按原樣組合展示,直觀地解釋了棺床的作用和使用方法;第一次以視頻和實物結合互補的形式,生動再現了司馬金龍墓發掘時的狀態,墓中出土器物當時的位置,解答了普通民眾對于考古發掘的若干疑問(圖五);第一次將司馬金龍墓中出土的大量珍貴文物以層層遞進的組合方式集中呈現:漆屏風——石雕柱座——棺床——出行俑陣,由華美厚重而至精雕細琢,從婉約細膩到恢宏氣勢,強烈的視覺沖擊力吸人眼球,濃郁的融合氛圍撼人心魄(圖六)。
展覽開幕以來,社會各界贊譽有加,但是不足之處也漸漸顯露:文物的深度解讀不夠,參觀者獲知展品拓展信息的渠道不足。博物館目前采用的導覽系統是由說明牌、電子語音講解器、二維碼掃描導覽、智能語音導覽及人工講解組成,雖然基本可以滿足大部分參觀者的需求,但是仍存在一定的弊端。說明牌只能簡明扼要地介紹展品信息;電子語音講解器只能收聽事先錄制好的語音內容;語音導覽系統信號源分布會出現重疊或缺失;人工講解受外部環境影響大;二維碼掃描導覽其互動性和體驗感較差,不能讓用戶較好地融入到空間環境中而且人數極少。這些弊端直接導致很多參觀者以走馬觀花之態穿梭于展覽,大大降低了觀展的質量。
如何提高觀展質量,將展品背后蘊藏的信息讓觀眾獲取?經過調研,結合本館實際情況,我們決定以AR技術作為展覽的補充。每個展廳選取最具代表性的器物,在深入研究的基礎上進行設計,力求以更加人性化的人機交互方式,通過增強虛擬信息來擴展參觀者對周圍環境的感知,結合增強現實技術獲取更形象生動的導覽信息,讓參觀者在體驗的同時了解更多文物知識和信息。
我們以不同的AR技術手段來詮釋司馬金龍墓出土文物。運用3D模型,以情景交融的方式將參觀者置身于司馬金龍墓葬中,通過對墓葬形制的了解和室內隨葬品的布置,充分理解北魏墓葬習俗。參觀者也可通過觀看司馬家族與北魏貴族聯姻故事影片,感受北魏統治者對漢文化的認同,對北魏時期的民族大融合有更深入的認知。還有利用三維技術,以動態疊加的方式動起來的13個伎樂和漆屏風上的若干故事,則運用了交互點擊,參觀者可以憑興趣隨意點擊觀看(圖七)。

圖七
60年風雨歷程,博物館伴隨著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的不斷提高而發展壯大。智慧博物館的建設,提升了大同市博物館展覽的個性化水平和導覽的智能化水平,提高了展覽的互動性,博物館不再“高冷”。文化內涵的傳播、文化氣質的涵養正成為博物館的日常生活,文化氛圍的營造變得更加輕松,越來越好地滿足著廣大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
[1]山西省大同市博物館、山西省文物工作委員會:《山西大同石家寨北魏司馬金龍墓》,《文物》1972年第3期。
[2]王雁卿:《山西大同出土的北魏石棺床》,《文物世界》2008年第2期。
[3]王恒:《司馬金龍墓石雕樂伎樂器研究》,《文物世界》2000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