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靜 肖麗娜
(貴州省甕安縣中醫院 貴州 黔南 550400)
血淤屬于中醫辨證論中的一種癥型。血淤主要表現血液循環不通暢,有一定數量的瘀血。血淤癥可見于很多種內科疾病。血瘀分為氣虛血瘀淤證、氣滯血淤、血淤崩潰等多種類型。血淤可能出現在人的內臟也可能出現在其他的部位,如果得不到及時的處理將直接影響到血液的正常流通,給人體健康造成威脅。活血化瘀法是中醫內科治療中的一種常見方法,對血淤的治療有著十分顯著的效果,同時也能對一些無形的瘀血產生良好的治療效果。本文將對活血化瘀在中醫內科的臨床治療應用效果進行分析和總結。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8年4月份至2019年5月份期間收治的64名中醫內科血淤癥患者作為觀察對象,隨機將64名患者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各32例。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病癥類型、平均病程等基礎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兩組患者臨床基礎資料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中醫內科患者基礎資料比較
1.2 方法
1.2.1 對照組患者的治療方法
對照組患者入院后積極采取常規西醫方法進行治療(包括吸氧、吸痰、使用抗生素等),同時根據患者的臨床癥狀表現的不同使用藥物進行治療,針對頭痛患者可以服用抗炎止痛藥,心悸、胸痹者可以給予消心痛等藥物,
1.2.2 研究組患者的治療方法
研究組患者采取活血化瘀法進行辨證治療:詳細措施如下:
針對患者表現為頭痛癥狀,可以采用中醫通竅活血湯進行治療,基礎藥方為:川芎9 g、白芷9 g、地龍9 g、川紅花9 g、白芍9 g、桃仁9 g。將以上藥物洗干凈后用清水煎煮,每日服1劑,早晚各一次。如果頭痛表現較劇烈者,可以在以上藥方中輔以蜈蚣、全蝎等藥物,從而達到通脈止痛的目的。
針對心悸患者,可以采用中醫通痹止痛進行治療,基礎藥方為:枳殼6 g、桃仁12 g、當歸9 g、紅花9 g、牛膝9 g、生地黃9 g、赤芍9 g、柴胡3 g、甘草3 g。將以上藥物洗干凈后用清水煎煮,每日服1劑,早晚各一次。
針對胸痹患者,可以采用中醫通陽行氣進行治療,基礎藥方為:當歸12 g、桔梗6 g、全瓜蔞15 g、川紅花9 g、川芎9 g、赤芍9 g、生地黃9 g、桃仁9 g、薤白9 g、三七粉12 g、枳殼9 g、醋炒乳香15 g、沒藥15 g。將以上藥物洗干凈后用清水煎煮,每日服1劑,早晚各一次。
1.3 評定指標
分別對兩組患者的臨床治療情況進行對比和分析。將治療效果分為顯效、有效和無效三個等級:a.顯效:患者治療后疼痛癥狀明顯改善;b.有效:患者治療后疼痛癥狀有所改善。c.無效:患者治療后疼痛癥狀無任何改善。總有效率=(顯效+有效)例數/n×100%。不良反應發生情況主要通過惡心、嘔吐、乏力等表現進行比較。
1.4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16.0進行統計學處理,計數資料采用x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P<0.05表示有統計學意義。
2.1 研究組與對照組的治療效果相比,研究組總有效率為93.75%,明顯高于對照組的84.38%,結果顯示,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治療效果比較
2.2 研究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概率低于對照組患者,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
中醫是我國從古至今的傳統醫學方式,近年來,隨著中醫內科臨床治療方法的逐步推廣和應用,患者逐步的開始對中醫治療方法產生認可,并使活血化瘀法成為了中醫內科臨床治療中的一種重要方式。從研究結果可以看出,活血化瘀法治療中醫內科疾病不僅療效得肯定,而且安全性高,不良反應發生率低,臨床治療效果優于常規西醫療法,在臨床上具有一定的應用和參考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