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翠娜
(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第八十二集團軍醫院 河北 保定 071000)
心胸外科手術由于切口大,對機體有一定損傷,術后發生呼吸性疾病、感染與肺不張情況機率非常高,甚至部分患者還會出現呼吸衰竭情況,這不僅增加醫療費用,還會影響預后效果。在圍術期間開展呼吸功能訓練有助于減少肺部不適情況,確保手術效果[1]。因此,本文針對心胸外科手術護理中開展呼吸功能訓練方法,選擇2017年3月至2018年5月我院106例需實施心胸外科手術患者,具體報道如下。
選擇2017年3月至2018年5月我院106例需實施心胸外科手術患者,根按照數字隨機法將其分為兩組,各組53例。參照組男性33例,女性20例,年齡18-78歲,平均年齡(62.68±1.32)歲。研究組男性32例,女性21例,年齡19-79歲,平均年齡(62.71±1.35)歲;兩組患者在一般資料方面相比較,差距小,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①患者需實施心胸外科手術;②患者或者家屬同意此次研究;③符合手術指征;
排除標準:①并發惡性腫瘤;②中途退出者;③凝血障礙;④精神障礙;⑤不接受護理服務。
參照組對患者實施常規護理服務,告知患者疾病注意事宜,遵醫囑按時按量服用藥物,護理人員加強對患者各項指標的觀察,若任何異常情況及時通知醫護人員。
研究組實施優質護理服務,護理人員對患者與家屬進行宣教,告知其疾病誘發因素、治療流程與預后效果等,了解機體當前所需注意項目,開展有效的溝通與交流,釋放其心理壓力,構建良好的護患關系。根據患者機體狀況開展合理、科學的呼吸功能訓練:術前:護理人員糾正患者錯誤的生活習慣與飲食規律,多休息,指導其正確深呼吸,肢體放置位置情況,每日進行15min左右的深呼吸操鍛煉,有規律的呼吸,保持肺部通氣良好,促進呼吸循環情況。對胸部做切口時會導致胸式呼吸法應用受限,而選擇腹式呼吸,上肢放到前胸與上腹,采用鼻道呼吸,在吸氣時腹部鼓起,呼氣時凹下,控制胸部活動,調節呼吸頻率,提高膈肌運動情況,這樣有助于氣體交換。術后,護理人員指導患者正確咳嗽咳痰,從而減少肺部感染情況發生。
觀察治療后,兩組患者肺功能指標情況,對比兩組患者住院時間、拔管事件以及機體不適反應發生率情況。
采用SPSS 15.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 (±s )表示,組間比較采用 t 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X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參照組住院時間(13.52±1.09)d,拔管時間(5.32±0.24)d,并發癥:肺不張2例,胸腔積液1例;
研究組住院時間(9.52±0.89)d,拔管時間(3.82±0.23)d,并發癥:肺不張0例,胸腔積液0例;兩組患者護理后在基本指標方面相比較,研究組患者在住院時間、拔管事件與并發癥發生率方面優于參照組,比較有統計學意義(P<0.05)。
兩組患者在肺功能指標方面相比較,研究組患者的FEVI、FVC、FEV1/FVC改善的優于參照組81.13%,比較有統計學意義(P<0.05)。 具體見表1
表1 對比兩組肺功能指標情況(±s )

表1 對比兩組肺功能指標情況(±s )
小組 例數 FEVI(L)FVC(L)FEV1/FVC 參照組 53 1.19±0.26 2.43±0.32 0.43±0.09 研究組 53 1.43±0.23 2.71±0.28 0.61±0.08 t 4.564 4.689 4.634 P <0.05 <0.05 <0.05
呼吸功能訓練就是通過合理、科學的呼吸方式,延長患者呼吸時間,從而調節肺部通氣量,達到氣體交換的目的[2]。有相關研究稱:術前,開展呼吸鍛煉利于機體術后呼吸運動頻率,開展系統規范的呼吸道管理,同手術傷情相結合開展胸式深呼吸或者腹式呼吸提高肺泡氣體交換,調節肺部組織血液循環,從而改善由手術導致的血液淤積情況[3]。指導患者正確咳嗽、咳痰可將呼吸道分泌物及時清除,減少術后肺不張、感染情況。在圍手術期間實施呼吸法鍛煉可將胸腔積血積氣進行清除,從而可減少胸腔引流管留置時間,降低切口疼痛程度[4]。護理人員對患者進行合理的關系與心理疏通,可提高其配合度,維護良好的信任關系,保證護理效果[5]。
研究結果顯示心胸外科手術護理中實施呼吸功能訓練即可縮短手術時間,還可減少相關不適反應的發生,改善肺部指標情況,這充分表明了呼吸功能訓練優勢性與臨床價值。
綜上所述針對心胸外科手術患者實施護理服務中增加呼吸功能訓練可提高患者肺功能,還可減少肺部相關并發癥的發生,保證療效,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