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焦
(陸軍軍醫大學第三軍醫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心血管內科 重慶 400000)
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冠心病)是患者在冠狀動脈狹窄、阻塞及冠狀動脈痙攣等因素的影響下出現的心臟心肌缺血缺氧癥狀[1],患者的臨床表現以胸口劇烈疼痛、發悶、心悸和乏力等癥狀為主。而不穩定性心絞痛是基于穩定性心絞痛與心肌梗死之間的病癥,此種疾病易轉化為心肌梗死[2]。現階段藥物治療、介入治療與冠脈搭橋是治療冠心病不穩定性心絞痛的主要方式,與之相關的臨床護理工作也得到了研究者的關注。本次研究旨在分析延續性護理對老年冠心病不穩定性心絞痛患者的護理工作中的應用效果及此種護理方式對護理不良事件的預防情況。
納入本次研究的研究樣本為2017年12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520名老年不穩定性心絞痛患者。利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實驗組、對照組各260例。實驗組男140例,女120例,年齡在60-87歲之間,平均年齡為(73.2±3.6)歲。對照組男130例,女130例,年齡在60-88歲之間,平均年齡為(73.3±3.7)歲。經檢驗,兩組患者一般資料無明顯差異(P>0.05)。
對照組采用以常規護理為主的護理方式,內容如下:
(1)健康教育:護理人員利用口頭講解、錄像講解等方式向患者講解不穩定性心絞痛的發病原因及危害。
(2)飲食護理:叮囑患者食用低鹽、低脂和高維生素的食物。在飲食護理實施期間,護理人員需避免患者食用高膽固醇食物。
(3)心理護理:護理人員耐心傾聽患者的訴求,疏導患者的負面情緒
用藥指導:護理人員向患者講解藥物的使用方法藥物的使用量,督促患者按時服藥
實驗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開展延續護理。醫院組間延續性護理干預小組,在患者出院后利用電話隨訪及家庭隨訪等方式進行隨訪。在延續性護理實施期間,護理人員也會為患者制定科學性的康復計劃。
護理前后的SAS評分、SDS評分、治療后的心絞痛發作情況及護理不良事件發生率。
利用SPSS21.0軟件開展數學處理,計量資料表述方式為均數±標準差(±s),組內比較與組間比較均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表述方式為數(n)或率(%),組間比較采用X2檢驗。實驗組、對照組的組內差異與組間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的判定依據為P<0.05。
護理前,實驗組、對照組的SAS、SDS評分無明顯差異(P>0.05)。護理干預實施后,兩組患者的SAS評分和SDS評分均有所降低。實驗組治療后的SAS評分與SDS評分均低于對照組,組內差異與組間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實驗組心絞痛發作頻次低于對照組,持續時間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實驗組的護理不良事件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1 實驗組、對照組護理前后的SAS評分與SDS評分(±s )

表1 實驗組、對照組護理前后的SAS評分與SDS評分(±s )
組別 時間 SAS評分 SDS評分 護理前 61.8±4.2 60.4±6.1 實驗組 護理后 40.2±1.8 28.4±3.8 護理前 61.9±4.3 60.5±6.2 對照組 護理后 50.3±0.7 40.7±4.5 t 76.221 71.796 實驗組組內 P 0.000 0.000 t 42.934 41.674 對照組組內 P 0.000 0.000 t 0.268 0.185 護理前組間 P 0.789 0.853 t 84.324 33.674 護理后組間 P 0.000 0.000
表2 實驗組、對照組的心絞痛發作情況(±s )

表2 實驗組、對照組的心絞痛發作情況(±s )
組別 發作頻次(次/周)持續時間(min)實驗組 1.8±0.4 5.3±1.2 對照組 3.3±0.2 7.5±0.3 t 54.083 28.679 P 0.000 0.000

表3 實驗組、對照組護理不良事件發生率
現階段我國已經進入老齡化社會,老年冠心病不穩定型心絞痛的發病率已呈現出上升趨勢。科學化的護理干預措施的應用,有助于患者臨床癥狀的控制[3]。本研究所涉及的延續性護理模式可以為臨床護理的科學性、連貫性與規范性提供保障。本次研究的研究結果表明延續性護理有助于患者出院后的身心健康水平的提升。
綜上所述,延續性護理的臨床護理效果較為顯著,也可以讓患者的不良事件發生率有所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