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俊玲
(重慶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消化內科 重慶 400010)
消化系統疾病可表現出發病概率高、病程較長的特點[1]。此種疾病也會讓患者自身的心理壓力有所增加,患者在消化內科疾病影響下出現的焦慮、抑郁等負面情緒會嚴重影響患者康復[2]。近年來心理護理干預手段開始廣泛應用于臨床護理領域,本次研究旨在結合消化內科患者護理情況,分析心理護理干預對患者負性情緒及疼痛緩解率的影響。
本次研究所選取的研究樣本為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收治的180名消化內科患者。利用隨機數字表法進行分組,將入選患者分為實驗組(90例)和對照組(90例)。實驗組男49例,女41例,年齡在25-50歲之間,平均年齡為(35.9±9.5)歲。對照組男48例,女42例,年齡在24-51歲之間,平均年齡為(35.8±9.4)歲。經檢驗,實驗組、對照組的一般資料無明顯差異(P>0.05)。
對照組采用常規基礎護理,護理內容以病房環境護理及用藥指導等內容為主。
實驗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開展心理護理干預。實驗組使用的基礎護理措施與對照組相同。在心理護理干預應用于臨床護理以后,護理人員會與患者進行交往的過程中,滿足患者要求,并耐心解答患者提出的問題。在護理操作實施期間,護理人員也會借助熟練化、細致化的護理操作,與患者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根據患者的實際病情,安排護理人員與患者開展個別交流,在了解患者的文化程度、病情及家庭情況的基礎上,為其提供有針對性的心理干預措施,提升患者的治療信心。為幫助患者化解自身的焦慮情緒與抑郁情緒,護理人員也會開展面向患者家屬的護理工作,讓患者家屬對患者有所關心,并為其提供精神支持。
護理前后的SAS評分、SDS評分及疼痛緩解率
利用SPSS21.0軟件進行數學處理,計量資料表述方式為均數±標準差(±s),組內比較與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表述方式為數(n)或率(%),組間比較采用X2檢驗,如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實驗組、對照組護理前的SAS評分無明顯差異(P>0.05),實驗組護理后的SAS評分同護理前相比有明顯改善(P<0.05),對照組護理前后的SAS評分差異顯著(P<0.05)。兩組患者護理前的SDS評分無明顯差異(P>0.05),同護理前相比,實驗組、對照組的護理后的SDS評分較護理前有明顯改善(P<0.05)。實驗組、對照組護理后的SAS評分、SDS評分均有明顯差異。同對照組相比,實驗組護理后的SAS評分更為理想,護理后的SDS評分更為理想(P<0.05),見表1。
表1 實驗組、對照組護理前后的SAS評分與SDS評分 (±s)

表1 實驗組、對照組護理前后的SAS評分與SDS評分 (±s)
組別 時間 SAS評分 SDS評分 護理前 48.8±1.2 49.3±1.5 實驗組 護理后 12.3±2.7 13.8±2.5 護理前 48.9±1.3 49.4±1.6 對照組 護理后 30.2±1.8 31.1±3.9 t 117.194 115.515 實驗組組內 P 0.000 0.000 t 79.899 41.184 對照組組內 P 0.000 0.000 t 0.536 0.433 護理前組間 P 0.592 0.666 t 52.331 35.428 護理后組間 P 0.000 0.000
實驗組的疼痛緩解率優于對照組,兩組組間有明顯差異(P<0.05),見表2。
消化內科患者的負性情緒多與疾病因素、經濟條件、生活壓力及社會環境等多種因素有關。在患者出現的抑郁情緒或焦慮情緒未得到及時排解的情況下,消化內科疾病可能會導致患者出現其他生理疾病,甚至導致患者死亡[3]。既有研究表明,消化內科患者多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郁心理與焦慮心理,患者的抑郁癥、焦慮癥發病風險相對較高[4]。

表2 實驗組、對照組的疼痛緩解率
消化內科患者自身的負性情緒可能會讓患者護理工作的實施難度有所增加。就本次研究而言,心理護理干預在臨床護理工作中的有效運用,是改善消化內科患者治療效果的可行措施。通過對本次研究的研究結果進行分析,實驗組的SAS評分與SDS評分較對照組有明顯改善,這一結果表明心理護理干預的臨床效果較為顯著,此種護理方式可以消化內科患者的抑郁癥發病風險與焦慮癥發病風險有所降低,可以為進一步的治療工作提供支持。兩組患者在疼痛緩解率方面所表現出的差異表明心理護理干預有助于緩解患者的疼痛癥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