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蘭蘭
(廣州市花都區花山鎮衛生院 廣東 廣州 528100)
急性心肌梗死是一種臨床常見的心內科急診,具有以下幾種臨床特點:其一,發病急;其二,死亡率高;其三,病情嚴重[1]。急性心肌梗死的主要發病機制在于:冠狀動脈血管突然栓塞繼而導致供血部位出現缺血或缺氧等情況。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主要臨床表現為:(1)胸痛;(2)胸悶;(3)伴有心電圖改變等[2]。
選取本院(在2018年2月-2019年2月)收治的48例急診心肌梗死患者。納入標準:(1)均符合我國關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診斷標準(①胸痛持續時間超過0.5h且服用硝酸酯類藥物無法得到有效緩解、②心電圖顯示心肌酶升高);(2)均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以及家屬知情下參與本次研究。排除標準:(1)合并其他嚴重器官組織病變患者;(2)合并惡性腫瘤患者;(3)合并精神障礙者。實驗組中有18例男性患者、6例女性患者;對照組中有19例男性患者、5例女性患者;實驗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平均年齡為(65.5±3.3)歲,對照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平均年齡為(66.7±2.1)歲.實驗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有8例合并高血壓、10例合并糖尿病,對照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有9例合并高血壓、11例合并糖尿病.
1.2.1 對照組
對照組應用常規護理方法,主要內容有:其一,持續心電監護;其二,保持絕對臥床休息;其三,吸氧護理;其四,建立靜脈通道;其五,遵照醫囑用藥;其六,進行抽血化驗檢查等。
1.2.2 實驗組
實驗組應用預見性護理方法,主要內容有:其一,預測且評估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呼吸狀況、神志狀況以及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主訴等;其二,檢測心電圖、血氧飽和度以及血壓水平等;其三,使用套管針開放靜脈通道,進行抽血化驗;其四,迅速提供12導聯心電圖;其五,根據醫囑進行針對性處理。在預見性護理服務過程中,護理人員需堅持以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主管感受為原則,根據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個性差異,充分尊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基本需求,由責任護士綜合評估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認知能力、行為能力以及情感能力等,及時了解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潛在問題或并發癥等,將異常情況告知給醫師,再制定出針對性地護理計劃。護士長需要根據護理計劃中的不足之處予以及時糾正,從而顯著提高護理服務水平。
分析兩組急診心肌梗死患者的死亡率、有效搶救時間以及急診到冠心病重癥監護病房時間。
資料分析采用SPSS 21.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分析。定量數據用均數±標準差( x ± 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Student's t檢驗;計數資料用率或構成比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或精確概率法。所有統計檢驗均為雙側概率檢驗,檢驗水準為0.05。
實驗組急診心肌梗死患者死亡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實驗組急診心肌梗死患者有效搶救時間顯著短于對照組(P<0.05),兩組急診心肌梗死患由急診到冠心病重癥監護病房時間比較差異未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兩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死亡率、有效搶救時間、由急診到冠心病重癥監護病房時間比較
根據相關研究資料顯示,我國急性心肌梗死發病率近年來呈顯著上升趨勢[3]。流行病學研究資料顯示,急性心肌梗死每年新發病例最少62萬[4-5]。本文研究結果顯示實驗組急診心肌梗死患者死亡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實驗組急診心肌梗死患者有效搶救時間顯著短于對照組(P<0.05),兩組急診心肌梗死患由急診到冠心病重癥監護病房時間比較差異未有統計學意義(P>0.05)。預見性護理主要指的是在患者出現某一種臨床癥狀之前便開展預測護理服務,繼而加強護理服務。預見性護理能夠讓護理人員根據患者的不同癥狀和性格特點等積極評估患者,清楚了解患者的需求,及時解決患者潛藏問題,繼而使得護理工作能夠越來越人性化。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采取預見性護理措施能夠顯著降低并發癥發生率和死亡率,縮短有效搶救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