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德驊
(淮安市淮陰醫院婦科 江蘇 淮安 223000)
米非司酮作為一種應用率具有顯著特點的新型抗孕激素,其可以同孕酮受體以及糖皮質激素受體進行充分結合,在婦科疾病的臨床治療中,具有較高的用藥安全性,并且可以獲得確切效果。本次研究將針對婦科疾病患者探究米非司酮藥物應用可行性,以利于患者疾病轉歸。
選擇我院2016年12月~2018年03月收治的88例婦科疾病患者作為實驗對象;隨機數表法分組后探究每組擬定的藥物治療方案;試驗組(44例):年齡分布范圍為37歲~66歲,平均年齡為(49.26±2.25)歲;對照組(44例):年齡分布范圍為39歲~69歲,平均年齡為(49.29±2.29)歲;所有患者中共有28例子宮終止妊娠患者,30例子宮肌瘤患者,16例緊急避孕患者,14例子宮內膜異位癥患者。患者的各項檢驗顯示p>0.05。
對照組進行常規藥物治療,試驗組進行米非司酮治療,對于子宮終止妊娠患者,病癥早期每日用藥兩次,25mg/次,連續用藥三天;病癥中期每日用藥兩次,25mg/次,連續用藥二天,第三天進行三次米索前列醇的口服,每次用藥劑量為100mg;病癥晚期每日用藥兩次,50mg/次,連續用藥三天后米索前列醇每次用藥劑量為0.05mg,每日用藥三次[1]。對于子宮肌瘤患者,米非司酮用藥開始于患者生理期的第一日,每日用藥一次,用藥劑量為25mg,連續治療半年。對于緊急避孕患者,為達到理想的避孕效果,需要在口服25mg米非司酮在性行為結束后的72h內。對于子宮內膜異位癥患者,每日米非司酮用藥劑量在10-12.5mg左右,連續用藥半年。
子宮終止妊娠患者終止妊娠后一個星期,血絨毛膜促性性激素呈現陰性,無殘留組織存在于宮腔中,則為顯效;血絨毛膜促性性激素呈現陰性,宮腔內存在少量殘留組織,為有效;血絨毛膜促性性激素呈現陽性,宮腔內存在大量殘留組織,為無效。子宮肌瘤患者臨床癥狀全部消失,患者出現閉經,子宮肌瘤消失,為顯效;患者疾病癥狀改善程度明顯,對子宮肌瘤消失程度進行分析,結果達到1/4,最終為有效;患者子宮肌瘤以及疾病癥狀仍然存在,甚至表現出嚴重現象,則為無效。緊急避孕患者避孕成功則為顯效,避孕失敗,有妊娠反應,則為無效。子宮內膜異位癥患者臨床癥狀全部消失,盆腔腫物均轉為正常,對患者實施體格檢查,最終獲得獲得陰性結果,表示顯效;患者疾病癥狀改善程度顯著,盆腔腫物獲得緩解,表示有效;患者盆腔腫物以及疾病癥狀仍然存在,對患者實施體格檢查,獲得陽性結果,表示無效。
運用統計學軟件SPSS22.0展開兩組婦科疾病患者用藥結果分析,計數資料(用藥總有效率)以n(%)表示,行X2檢驗,結果P<0.05表示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試驗組婦科疾病患者藥物治療總有效率(97.73%)高于對照組(84.09%)明顯(P<0.05),見表1。

表1 兩組婦科疾病患者藥物治療總有效率臨床對比 [n(%)]
作為一種合成類的新型激素,米非司酮屬于固醇類型中的一種,在臨床中廣泛應用于婦科病的治療中,具有顯著的臨床治療效果。對于常見的婦科疾病種類,例如子宮終止妊娠、子宮肌瘤、緊急避孕以及子宮內膜異位癥等等,據相關研究結果顯示,使用米非司酮藥物治療婦科疾病,相比較傳統藥物治療,其臨床用藥的安全性更高,同時有利于提升臨床治療效果,同時能夠減少患者不良反應癥狀的發生[2]。
觀察本次研究結果發現,試驗組婦科疾病患者藥物治療總有效率(97.73%)高于對照組(84.09%)明顯,可充分說明擬定米非司酮藥物治療方法對婦科疾病患者施治的可行性。
綜上所述,婦科疾病患者于臨床接受米非司酮藥物治療后,利于用藥療效的顯著提升,最終充分促進婦科疾病患者病情轉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