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國良 沈根海★ 王 剛
(蘇州市第九人民醫院普外科 江蘇 蘇州 215200)
腹股溝疝的病因與腹腔異常解剖結構有關,腹腔內組織或臟器會通過腹橫筋膜缺損、腹股溝區結構薄弱處向體表突出,疾病可能對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威脅,如合并腸梗阻與穿孔等嚴重并發癥時甚至可能導致患者死亡[1]。疝氣形成后患者臨床表現包括腹股溝區腫塊,多可能合并墜脹與痛感。目前臨床針對成年腹股溝疝疾病多選擇手術治療,手術治療方式具有多樣性特點,傳統術式包括 Bassini或Mcvay法等,但傳統手術方式應用后并發癥率較高,存在復發風險,因此逐漸被無張力修補術取代[2-3]。但近年來隨著腹腔鏡技術的不斷發展,將其應用于疝氣手術中也具有一定優勢。文章納入162例腹股溝疝患者,比較兩種手術治療腹股溝疝的療效,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時間:2017.10月-2018.12月間;分組:干預組與常規組各81例,干預組包括男性78例、女性3例,年齡范圍在30-71歲,平均為(51.3±6.1)歲;腹股溝斜疝62例、直疝19例。常規組包括男性80例、女性1例,年齡范圍在32-72歲,平均為(51.9±6.0)歲;腹股溝斜疝60例、直疝21例。兩組患者疾病一般資料結果比較無統計學意義,P>0.05。
干預組:采用全麻方式,術者自患者臍部下緣處作一1.2cm的弧形切口,打開腹直肌前鞘后分離內側,術者使用手指鈍性分離暴露后鞘,插入10mm Trocar,做縫合固定后將氣腹機充入二氧化碳氣體,控制壓力在1.60-1.86kPa,插入腹腔鏡,使用10mm 30°腹腔鏡鏡頭推開腹膜前間隙,再分別從臍與恥骨結節連線上1/3處各穿入5mm Trocar,鈍性分離Retzius間隙后暴露恥骨聯合與恥骨疏帶,分離Bogros顯露腹股溝區重要解剖標志。斜疝需先分離精索后再擴大腹膜外間隙;直疝情況下只需要游離處理即可。將補片放置在腹膜前間隙內,展平后覆蓋腹股溝區,于覆膜前間隙放置負壓引流管,避免產生局部血腫。
常規組:采用連續硬膜外麻醉,術者在患側與腹股溝韌帶上方2cm處做一4-6cm的平行切口,切開皮膚與組織后沿著纖維方向切開腹外斜肌腱膜,打開后游離上下兩頁,顯露腹股溝韌帶與聯合腱后,游離精索后查看疝囊位置,游離疝囊后將其直接還納于腹膜外脂肪高位處,從疝環口置入網塞后在腹橫筋膜前固定邊緣處,在精索后方平鋪補片,固定處理。
干預組患者各項手術指標值均低于常規組,但住院費用高于常規組,P<0.05。見表1。
干預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率1.23%,低于常規組8.64%,P<0.05;見表2。
無張力疝修補術應用優勢指符合人體正常生理結構,手術重點是采用人工合成材料修補加強腹橫筋膜;手術操作簡單,無張力,微創,術后恢復用時短;此外該術式可在各級醫院進行,臨床普及率較高[4]。但疝環充填式無張力修補術后遠期效果一般,術后存在疼痛與不適感,存在并發癥風險。

表1 比較兩組患者各項手術指標結果(n=81,例)

表2 比較并發癥發生情況(n=81,例)
文章研究結果表明干預組患者各項手術指標值、并發癥發生率均低于常規組,但住院費用高于常規組,P<0.05;分析原因發現,腹腔鏡手術需要全身麻醉,導致費用增加,完全腹膜外腹股溝疝修補術的治療機制是修補“恥骨肌孔”,該術式中將補片放置的腹膜前間隙中全面覆蓋整個恥骨肌孔,術中不進入腹腔,對腹腔臟器無影響,無需進行釘合操作,手術后不適感較輕,且手術創傷小,術后恢復快[5-6]。但腹腔鏡手術對操作者的要求相對較高,治療費用相對較高,臨床普及率相對較低。
綜上所述,采用腹腔鏡完全腹膜外疝修補術治療腹股溝疝療效優于疝環填充式無張力疝修補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