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寧
(北京市航天中心醫院 北京 100049)
高血壓在臨床上具有很高的發生率,特別是對于老年人而言,且極易誘發動脈粥樣硬化,這是一種心腦血管疾病,會嚴重損傷到患者的心腦器官。該病的產生與各種因素有關,如吸煙喝酒、遺傳、高鈉飲食等,在一定程度上會嚴重影響患者正常的工作與生活,因此在治療時需做好護理干預工作[1]。現選取90例患者進行研究。
選擇我院收治的90例老年糖尿病住院患者,男51例、女39例,分組時采用隨機數字表法,每組45例。觀察組年齡65-76歲,平均年齡(70±3.21)歲;對照組年齡66-77歲,平均年齡(71±3.22)歲。兩組間差異性不明顯,P>0.05。
對照組:常規護理,即指導如何使用降血壓、降血脂的藥物,做好飲食護理工作,定期對血壓進行常規監測。觀察組:在上述基礎上又進行康復護理,詳情如下:
健康教育:關于高血壓的發生機制、動脈粥樣硬化的原因等,護理人員需要詳細的向患者進行解釋,如可以采用圖片和視頻的形式,側重于講解疾病發生的危害,確保患者與家屬能夠正常的認識,明確養成良好飲食習慣對于穩定血壓水平的重要性[2]。
(2)運動康復:指導患者開展類似于散步、慢跑等運動,嚴格按照循序漸進的原則,不能開展任何劇烈運動,若血壓超出正常范圍或者出現呼吸急促、頭暈、心慌等情況則需要立即進行臥床休息。
(3)用藥與飲食康復:患者在用藥時需指導其嚴格按照醫囑,如服用劑量、方法以及時間等,關于藥物副作用需要詳細告知患者,嚴禁擅自更改劑量、服用時間的行為,提醒患者每天都需要測量血壓,并定期去醫院復查。鼓勵患者多攝入蛋白質豐富的食物,對于動物油脂、鹽分的攝入進行嚴格限制,在日常飲食中多補充新鮮的蔬菜水果和粗糧,對于生冷、刺激、油膩、辛辣的食物要忌口[3]。
認真記錄患者護理前后的血壓情況,調查患者的護理滿意度。
采用統計軟件SPSS22.0分析,P<0.05具統計差異。
護理前,兩組患者的收縮壓、舒張壓經對比,無統計差異(P>0.05);護理后,盡管兩組血壓均有所降低,但是觀察組仍然明顯低于對照組,具有統計差異(P<0.05),如下表1。
觀察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為96.56%(17例非常滿意、26例滿意、2例不滿意)明顯高于對照組的62.22%(10例、18例、17例無效),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 .05)。
表1 兩組患者血壓變化情況的對比 (±s)

表1 兩組患者血壓變化情況的對比 (±s)
收縮壓(mmHg)舒張壓(mmHg)組別 護理前 護理后 護理前 護理后 觀察組(n=45)165.2±8.8 126.8±6.6 105.5±7.5 80.8±8.2 對照組(n=45)168.4±8.4 145.8±7.8 103.4±9.9 91.6±9.6 t 0.9118 10.3115 0.4301 12.8307 P >0.05 <0.05 >0.05 <0.05
現如今,我國人口老齡化進程不斷加快,極大的增加了老年高血壓患病率,該病的常見并發癥為動脈粥樣硬化,因患者血壓長時間處于較高的狀態 ,誘發血管內皮功能異常的可能性較大,進而會極大的降低血管彈性、順應性,從而導致血壓負荷增加,誘發動脈粥樣硬化的可能性較大。而這種并發癥的出現會進一步加重高血壓疾病病情,如此一來會造成惡性循環,會嚴重干擾患者正常的工作與生活,導致生活質量不斷降低,因此在治療過程中需要做好護理干預工作[4]。
康復護理作為康復醫學發展到一定階段的重要產物,作為一種新型護理模式極具科學化、高效化,能夠為患者營造舒適、溫馨的護理環境,幫助患者實現早日康復。在實際護理過程中可有效的協調與應用多方面的內容,即醫學、社會、職業、教育等,通過開展個性化訓練與指導,可避免因疾病因素而影響到患者的生活能力,確保早日恢復基本生活自理能力[5]。
在本次研究中,相比較于僅開展常規護理的對照組,觀察組又開展康復護理之后血壓得到有效控制,且患者護理滿意度獲得顯著提高,整體效果顯著(P< 0 .05)。
綜上所述,康復護理在高血壓護理中具有很高的應用價值,可穩定的降低血壓水平,提高護理滿意度,值得臨床推廣與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