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愛麗
(北京市航天中心醫院 北京 100049)
高血壓作為一種老年人心血管疾病,在臨床上比較常見,該病具有復雜的病因,疾病的產生與多種因素有關,因患者動脈血壓持續上升,因此該病多發生在老年人身上。為最大限度的保證患者的生命安全,早期做好預防工作至關重要,確保及時發現并盡早治療[1]。現選取100例患者進行研究,就如何做好臨床護理工作而詳情介紹如下:
選取100例患者,男61例、女39例,分組時采用隨機數字表法,每組各有50例。觀察組年齡45-79歲,平均年齡為(60.2±3.8)歲;對照組年齡46-80歲,平均年齡為(60.5±3.9)歲;1-7個月,平均病程為(2.4±0.5)個月。納入標準:初次診斷為高血壓的患者,在知情同意書上簽字;排除標準:將繼發性高血壓、意識障礙、嚴重心肝腎功能不全等患者排除。兩組間差異性不明顯,P>0.05。
對照組:僅開展常規護理工作,即嚴密監測各項生命體征與病情,叮囑患者嚴格按照醫囑用藥。觀察組:在上述基礎上開展健康教育,詳情如下:
1.2.1 群體教育
關于健康教育的開展時間,護理人員需要進行適當的選擇,如早餐前或晚飯后,開展形式多樣化(科普資料、座談會、錄像、板報、專題講座等),邀請患者積極的參加,內容涵蓋高血壓危害、具體發病機制、治療方案與效果等;指導患者飲食與生活[2]。
1.2.2 個體健康教育
按照每位患者的實際情況開展一對一教育,在宣教過程中積極的納入之前的成功治療案例,提高患者治療依從性,耐心、細致的解答患者所提出的問題。
1.2.3 書面教育
關于本院自制的《高血壓健康宣傳手冊》發放給每位患者,安排專人定期進行更新,為確保患者對相關知識進行及時獲取,對于與高血壓知識相關的資料醫院可進行粘貼復制。
1.2.4 飲食指導
鼓勵患者多攝入蛋白質豐富的食物,對于動物油脂、鹽分的攝入進行嚴格限制,在日常飲食中多補充新鮮的蔬菜水果和粗糧,對于生冷、刺激、油膩、辛辣的食物要忌口。
兩組患者的干預周期均為30天[3]。
1.2.5 運動指導
指導患者開展類似于散步、慢跑等運動,嚴格按照循序漸進的原則,不能開展任何劇烈運動,若血壓超出正常范圍則需要立即進行臥床休息。
認真記錄患者護理前后的血壓情況,調查與分析患者的護理滿意度。
采用統計軟件SPSS22.0分析,P<0.05具統計差異。
護理前,兩組患者的收縮壓、舒張壓經對比,無統計差異(P>0.05);護理后,盡管兩組血壓均有所降低,但是觀察組仍然明顯低于對照組,具有統計差異(P<0.05),如下表1。
觀察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為96.00%(22例非常滿意、26例滿意、2例不滿意)明顯高于對照組的70.00%(14例、21例、15例無效),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 .05)。
表1 兩組患者血壓變化情況的對比 (±s)

表1 兩組患者血壓變化情況的對比 (±s)
血壓 時間 觀察組(n=50)對照組(n=50)護理前 132.6±156.4 131.5±155.7 收縮壓(mmHg)護理后 109.7±136.8 117.9±145.6 護理前 83.9±105.6 83.7±105.6 舒張壓(mmHg)護理后 75.6±92.7 83.1±99.7
高血壓是一種常見的疾病,多集中出現在老年人身上,為此需要科學的選擇降壓藥物。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人們的飲食習慣以及生活方式有了很大的改變,高血壓疾病的發病率也在呈上升趨勢逐漸遞增。若患者無法良好控制血壓穩定將引發各種并發癥,如果治療不及時高血壓會對患者的各項主要器官造成損害,引起心率衰竭、心率失常、慢性腎病等,同時會對血管造成損害。因此,選擇行之有效的護理方法至關重要[4]。
常規護理中不能有效的改善患者的血壓情況。而健康教育能夠真正做到“以人為本”,可幫助患者對自身病情變化進行更好的了解,對健康知識與正確處理危險隱患的方法進行細致的講解,便于患者能夠對自身病情進行正確對待,從而有助于病情的持續恢復[5]。在本次研究中,相比較于僅開展常規護理的對照組,觀察組又開展健康教育之后血壓得到有效控制,且患者護理滿意度獲得顯著提高,整體效果顯著(P< 0 .05)。
綜上所述,健康教育在高血壓護理中能夠取得良好效果,穩定血壓的同時提高護理滿意度,值得臨床推廣與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