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閱讀教學是英語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而繪本閱讀也逐漸成為小學英語閱讀教學資源的有效補充。本文將以《跟上兔子》第二季系列繪本為例,探討小學英語繪本教學中如何緊扣題目,抓住“文眼”,并圍繞“文眼”在教學活動的三個階段設計有效的問題,從而更好地引導學生理解文本,更好地發展學生的語言能力,思維能力,提升學生的英語核心素養。
【關鍵詞】文眼;有效提問
【作者簡介】葛黃榮,江蘇省南京市六合區馬鞍中心小學。
“文眼”即文章的“眼睛”,具有“揭示文章主題,確定文章結構,奠定文章語言風格,升華作者情感”的作用(丁銀玲,2015a)。一般來說,每篇文章都有自己的“文眼”,且大都隱藏在標題、篇首、篇尾、中心句或過渡句中(丁銀玲,2015b),“文眼”蘊含了文章的邏輯、情感脈絡。而閱讀教學活動的三個部分:pre-reading,while-reading, post-reading,都離不開有效的設問,從而引導學生快速把握故事的中心思想。因此, 從“文眼”出發,有效導入,引領學生先整體理解(global understanding),再以“文眼”為中心,引導學生細致深入地理解文本(detailed information),最后,以“文眼”為標準,升華學生的情感,辯證學生的思考。
繪本“文眼”分析及有效導入:
導入即閱讀的Pre-reading部分,好的導入是教學成功的一半,而成功的導入一定是基于“文眼”。單看繪本的標題和封面我們并不知道文章的“文眼”,這樣我們了解的故事很有可能是部分的、片面的。因此,這本繪本的“文眼”是隱性的。教師在設計導入問題時,如果只是單純地從標題封面出發,而不了解故事的文眼,就有可能設計以下問題:“What can you see? How are the cat and mouse?”根據老師的引導,學生會回答:“Cat and Mouse are friends.”接下來老師會提出“What happened to them?”的問題,按照既有的繪本內容順序進行教學活動。這樣學生也能了解繪本的故事內容,但學生沒有一個整體的理解(global understanding),學生可能就會對故事揭示的情感不明確。
因而,教師在設計這個故事的教學提問時,應該準確把握故事的“文眼”。 也應該成為老師導入的一個突破口,教學設計的邏輯起點,從而引導學生對故事有一個整體的大局把握。在此基礎上有效地導入問題就可以是:“Why are they no longer friends?”學生只有通過整體地翻閱繪本,才能知道問題的答案:“Because Mouse Cheats Cat.”學生把握住了問題的答案,也就把握到了Cat and Mouse的前后關系變化,而這種關系的變化正是故事的“文眼”,文章的主線。在此基礎上學生才能更有效地去關注細節,深入思考,形成自己的價值判斷。
繪本“文眼”分析及有效討論:
分析繪本內容,可以明確故事的“文眼”是Eason對妹妹的前后情感(feelings)變化,所以老師應該以“How does Eason feel?”為主線進行教學活動設計。While-reading部分帶領學生討論故事的細節信息,準確把握Eason的心理變化。而細節的把握也應該緊扣主題,不能泛泛而談,也不能所有的細節都去解析。所以While-reading部分的問題設置不能偏離“文眼”,而要聚焦文眼,解析文眼。
這個故事的細節主要分為兩個部分,一個是妹妹出生前Eason的感受,一個是出生后的感受,很明顯后半部分應該是老師學生在閱讀中要關注的細節信息。針對此部分的內容教師可以設置以下活動“Read and feel”,此活動主要是把學生帶入故事情境,先呈現妹妹的各種吵鬧、奪愛行為,然后出示問題“How does Eason feel?”引導學生理解Eason的心理:Eason thinks Emily is troublesome.
讀20頁到23頁,利用圖片,捕捉細節信息,引導學生回答問題:“How does Eason feel?”Eason thinks Emily is lovely and funny.
老師在準確把握故事文眼的基礎上,圍繞“How does Eason feel?”設置相關的活動和話題討論,學生也在問題活動的引導下了解了故事的細節,把握了繪本的“文眼”和故事的邏輯主線,為后面的價值判斷做了鋪墊,讓學生有語言表達和思考的空間。
繪本閱讀教學應注重激發與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故事有別于以信息獲取為目的的新聞閱讀,其動因源于懸念,其樂趣在于過程,一味地查找信息、回答知識性的問題的做法會扼殺學生閱讀文本的欲望(張伊娜,2014)。因此,在閱讀教學的三個環節中,有效的問題設計能激發學生閱讀興趣,引導學生正確深入理解文本,形成話題討論,升華閱讀情感。
[1]丁銀玲.淺析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文眼”[J].教育實踐與研究, 2015(23):19-22.
[2]丁銀玲.小學語文“文眼”的特征和作用[J].中小學教師培訓, 2015(10):59-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