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焰
摘? 要:賈平凹與哈代生活在不同的時代與文化環境里,但在創作思想上有一定的相似性,而這種相似性只出現在二人特定時期的作品中,個人認為這種相似性恰恰源于文人在時代特質上的共通性。本文以女性觀為切入點,探討賈平凹與哈代的思想發展相似性,由此梳理文人思想隨時代發展而變化的一般規律。
關鍵詞:賈平凹;托馬斯·哈代;女性觀;文人思想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9)-24-0-01
一、賈平凹與哈代的女性作品及其女性觀
賈平凹成名時以及更早的作品對于女性形象的描寫都是十分豐富的,也因此被文學創作者和研究者認為是20世紀七八十年代極具代表性的女性主義代表。他早期的作品中常有對于對女性先進性的描繪,這種描繪與當時中國文學作品中普遍的女性形象相去甚遠,尤其是對男尊女卑關系的抗拒極為突出,在以《浮躁》、《白蓮花》、《晚雨》等為代表的80年代創作的作品中,賈平凹所描述的兩性關系很少出現地位貴賤之別,甚至有大量對女性社會權力的放大描繪,我認為這是時代發展的過程中賈平凹極為超前的崇尚女性形象的最突出的表現。
哈代出生于19世紀40年代的英國,其中青年時期恰逢西方女性主義運動大潮時期(19世紀60年代),這一時期哈代所創作的作品也表現出了強烈的女性主義色彩,在《德伯家的苔絲》、《一雙蔚藍的眼睛》、《無名的裘德》、《還鄉》等作品中,哈代對于女性形象的描繪都表現出一種相對外放的挑戰和革新意識,例如苔絲就不止于對既定生活和權威意見的固守(不聽從母親對失身于亞雷一事的處理意見),更敢于追求自己渴望的生活,雖然最終仍被判處絞刑,但苔絲渴望平等的新時代女性形象也恰恰表現了哈代對舊時代性別不公的鄙夷之情。
對比來看,賈平凹與哈代出生在完全不同的國家和時代,卻在作品中展示了去男性中心化、追求自由與平等的相似形象,可見二人對于性別公平和女性的崇尚有著共通之處。
二、賈平凹與哈代女性觀的內涵與發展過程相似性
從賈平凹的創作歷程來看,他對于女性主義的表達大致經歷了三個階段:一是早期創作階段,這一時期以《山地筆記》為代表的一系列短篇小說作品中都表現出較強的女性崇拜特點,例如在《回音》中描述了拒絕浪蕩學生又敢于追求書呆子的女性形象,其充分表現了中國女性日漸覺醒的自主意識;二是以《浮躁》等作品為代表的女性觀極端化發展時期,這段時期他作品中所描繪的女性很少有絕對理想的清純美好形象,比如作品中的女主人公小水的絕對理想化形象和田瑩瑩極度傳統和愚昧的封建女性形象,這種極端的塑造可能是他在嘗試以對比來襯托他理想中“偉大的女性”應有的形象;三是自《廢都》起一落千里的女性觀傳統回歸,這一時期賈平凹所創作的作品中明顯對女性進行了他者化的處理,將女性視為男性社會的依附體,甚至女性的美和成就需要男性來定義和認同,這一問題即便在《秦腔》中也未能被徹底扭轉。
哈代的創作歷程和賈平凹的十分類似,在對女性主義的表達上也有著從懵懂到高度崇尚,再到回歸傳統的觀念的過程。他在早期作品中所塑造的女性形象大多是強調自覺意識的現象,例如在《枉費心機》中描繪了傳統時代下女性所遭遇的不公,在表達了對女性憐憫的同時,也嘗試去描繪當時一些先進女性對生活的抗爭。他從《一次藍眼睛》開始專職于創作,作品中出現了大量對自由和現代女性的描繪,比如出現頻率極高的女性對愛情禮俗的突破等,其中以《德伯家的苔絲》和《無名的裘德》為最。然而這兩部作品收到了大量的批評聲音,他在創作中對女性的絕對獨立和崇尚自由精神的刻畫越發鮮見,而“家庭是女性的歸宿”這種觀點越發多見,這一點與賈平凹九十年代后作品中的女性定位十分相似。
縱觀二人作品中的女性觀變化來看,大致都經歷了對女性的崇尚以及對社會現狀的不滿、現代女性應有形象的思考與假設、向傳統女性觀的回歸,這種相隔百年的性別觀念相似性必然存在一定的內在規律。
三、賈平凹與哈代的思想變化揭示的文人思想發展的時代規律
回顧賈平凹與哈代女性觀的發展與變化不難發現,兩人女性觀都始于對女性的崇尚,這種崇尚恰恰來自于兩人所處時代下中國和英國農村社會快速的進步與變革,除了性別平等等先進思潮的涌現,他們所處的生活圈也必然出現了那種有著無數閃光點的現代女性,這種閃光點使得其較之于傳統女性更為突出,可能正是這種凌駕于時代之上的性別閃光不斷刺激并放大著兩人對女性的崇尚之情,促成了兩人早期崇尚自由女性的相似性。在兩人創作的成熟期,他們的女性觀的先進性包含了對傳統社會的反思和傳統觀念的諷刺,也希望向大眾傳遞更為公平的性別觀。而這種反思正是當時兩人所處社會高速革新和發展的現實,這種現實促使他們更主動地思考現代女性應有的地位和品質。而在兩人的后期創作中他們都出現了性別觀的傳統回歸問題,例如都出現了對女性無法脫離家庭而獲得美好生活的形象定位,其本質上仍未脫離男性社會中心化。
兩人都受到了社會思潮、社會發展的影響,社會變革形成的“新”的為他們的創作提供了素材與靈感源泉,文人思想始于對現實的觀察和思考,哪怕遠去千里,相似的社會與文化發展都能催生出有相似覺醒意識的文人,只是不應忽視時代局限對文人思想理想化發展的制約。
參考文獻:
[1]王亞麗. 賈平凹小說的文化建構與身份認同[J]. 小說評論, 2019(01):195-199.
[2]夏文利. 哈代小說的生態意識[J]. 語文建設, 2017(14):37-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