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達記
摘? 要:俗語是人們喜愛的語言形式。本文具體分析了俗語包括俗語、諺語、格言、俚語等形式的概念、特點及其應用,對人們了解俗語及其應用有一定幫助作用。
關鍵詞:俗語;俗語形式;應用
[中圖分類號]:H13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9)-24--01
一、引言
俗語,是漢語語匯里為群眾所創造,并在群眾口語中流傳,具有口語性和通俗性的語言單位,是廣泛流行,約定俗成,形象精練的語句,由勞動人民創造出來的,反映人民生活的經驗和愿望。
“俗語”一詞,始見于中國西漢司馬遷《史記·滑稽列傳》附褚少孫補寫的《西門豹治鄴》一文:“民人俗語日:‘即不為河伯娶婦,水來漂沒,溺其人民云。”在這里,“俗語”一詞,是指民間流傳的說法。
后來,劉向《說苑·貴德》和班固《漢書·路溫舒傳》引述路溫舒寫給漢宣帝信中的話語:“故俗語云:‘畫地作獄,議不可入;刻木為吏,期不可對。此皆疾吏之風,悲痛之辭也。”(《說苑·貴德》);“故俗語云:‘畫地作獄,議不入;刻木為吏,期不對。此皆疾吏之風,悲痛之辭也。”(《漢書·路溫舒傳》),正式用“俗語”來指通俗、形象、廣泛流行在群眾中的定型語句。
俗語是熟語之一,通常指通俗并廣泛流行,形象定型,精練俗成的語句。在廣義方面看,俗語包括諺語、格言、俚語、歇后語、慣用語和口頭上常用的成語,但不包括方言詞、俗語詞、書面語中的成語,或名著中的名言警句;在狹義方面看,俗語是具有自己特點的語類之一,不同于諺語、格言、俚語、歇后語,但一些俗語介乎幾者之間。在下面,結合陽江地區的語言習慣,探討一下俗語及其應用。
二、俗語形式及其應用
1.俗語
俗語是指通俗流行,形象定型的語句,其來源很廣,既來自人民群眾的口頭創作,也有來自詩文名句,格言警語,歷史典故等。俗語顧名思義更加的通俗,風趣幽默,也更擅于描摹世態風情。俗語使人們的交流更加方便且具有趣味性,具有地方特色,是人們喜愛的一種語言。如:
① 自律明知,篤定至行。
② 培德端行,育智利民。
③ 好的說不壞,壞的說不好。
④ 田不理會荒蕪,人不理會荒廢。
⑤ 臭水滋生蚊蟲,腐肉招引烏蠅。
⑥ 輕葉不禁風,小砂不禁浪。
⑦ 草怕踐踏,心怕折磨。
⑧ 小人嗓大,破鑼聲大。
⑨ 高壓線碰不得。
⑩ 無完美的圖畫。
? 抄作業成不了好學生。
? 不求千般好,只求一心安。
? 妖風會敗俗,妖怪會吃人。
? 不入深山,難尋仙蹤。
? 日淘一珠,年淘百寶。
? 究竟好不好,問過三個佬。
? 善之本在教,教之本在師。
? 治病要對癥,教育要對法。
? 無行得完的路,無讀得完的書。
? 大自然是一本讀不完的書。
2.諺語
諺語是廣泛流傳于民間的言簡意賅并較為定性的藝術語句,它多是口語形式的通俗易懂的短句或韻語。是民間集體創造,反映了勞動人民的生活實踐經驗,是民眾的豐富智慧和普遍經驗的規律性總結,諺語雖然通俗,但反映的道理非常深刻,諺語反映的內容涉及到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諺語只是俗語的一部分,它是一些總結知識經驗,寓有思想意義的俗語。恰當地運用諺語可使語言活潑風趣,增強文章的表現力。如:
① 播種在春天,讀書在少年。
② 只有勤撒網,才能捕到魚。
③ 鐵百煉成鋼,藝百練成家。
④ 無易開的路,無易攀的峰。
⑤ 挑擔在力,打鐵在藝。
⑥ 大糯長不出油粘。
⑦ 石頭也有軟化時。
⑧ 光明與黑暗并存,才是大自然。
⑨ 軟柿子任人捏,糯米粉任人搓。
⑩ 一樣米養百樣人。
? 枉(壞)雞蛋孵不出仔。
? 苦難是人的教科書。
3.格言
格言也總結知識經驗,寓有思想意義,反映深刻的道理。但仔細區分稍有不同,格言所總結的知識經驗主要是社會方面的,多屬邏輯思維,是哲理性的語句,常出自名人名著;而諺語總結的知識經驗不限于社會方面,也包括自然科學、生產實踐(如農諺),它出自人民群眾之口,多屬形象思維,是文學性的語言。這種區別,應該把格言歸入書面語一類,把諺語歸入口語一類,但也難免有交錯的情況。如:
① 滿招損,謙受益。
② 世上無難事,只要肯登攀。
③ 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
④ 不要等機會,而要創造機會。
⑤ 與人為善,快樂無限。
4.俚語
有部分俗語語句是描述性的,跟總結知識經驗的諺語不同,而又無確定的術語,現在只是籠統地稱為俗語。有的作者用“熟語”來稱呼描述性的俗語,它有時跟俗語相混,而“慣用語”實際上多指俚語,俚語常指帶有方言色彩的土語。作為術語,它自身有不足之處。因此,就借用“俚語”稱呼這些描述性的俗語較為常見。如:
① 雞鴨不同籠。
② 有牙吃飯香。
③ 鸚鵡學舌亂嘈嘈(吵吵)。
④ 苦瓜面全是皺。
⑤ 狗仔不吠善良人。
⑥ 蟻死尚會蹬幾下。
⑦ 無牙老虎,假威風。
⑧ 風吹飄絮,不定蹤。
三、結言
俗語還有歇后語、口頭成語等形式,各形式有共同之處,但各自又有鮮明不同特點。不管那種形式,俗語都給人們的交流更加方便且具有趣味性,使語言活潑風趣,增強文章的表現力,深受人們喜愛。在生活中,我們只要認真觀察,善于思考,勇于創造,則會更好地創作和應用俗語,讓其較好點綴工作,豐富生活,提高文化層次,增加文化自信。
參考文獻:
[1]俗語百度·漢典(引用日期2018-0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