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曉輝
摘要:隨著互聯網和智能手機的快速發展,手機攝影逐漸融入人們的生活,并且越來越多的得到廣泛的應用。文章從手機攝影對人們日常生活的影響以及它對傳統媒體的沖擊兩方面探討其未來的發展。
關鍵詞:手機攝影;社交媒體;傳統媒體;新聞攝影
中圖分類號:G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6708(2019)239-0150-02
1手機攝影的誕生
第一部能拍照的手機是由韓國三星公司制作,于2000年推出的,但是該款手機的攝像頭和手機部件如果從根本上講是獨立的。同年9月份,由夏普公司和日本移動運營商J-PHONE聯合在日本推出了夏普J SH04,實現了電子發送照片的功能,很多人認為這才是第一部真正的能夠拍照的手機。當時這部手機的分辨率只有11萬像素,同時由于人們的固有使用理念,認為手機僅僅只是通話工具,并未引起太大的轟動。2003年夏普公司又發布了世界上第一臺百萬級像素的攝影手機,手機生產商們看到了內置攝像頭的重要性后,紛紛生產具備攝影功能的手機,在這十幾年的發展中,手機的拍攝功能不斷提升,現在已經成為手機的最基本的功能,同時還具有自動對焦、防抖動、臉部識別功能等,手機攝影更是成為廣大手機用戶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由于手機更加便于攜帶,容易上手。在生活中人們隨時可以拿出手機進行拍攝,通過分享增進朋友問彼此的感情交流,使手機攝影成為人們相互交流更好的溝通平臺。
2生活中的手機攝影
在當今人人都可以成為傳播者的時代,手機像素的疾速提升,WiFi、4G、5G網絡的普及以及手機的隨手拍攝性能,為拍攝者提供了重要的技術支持,滿足了大家張揚個性,傳播自我的心理需求。
在過去傳統的大眾傳播中,“傳者”和“受者”相互之間是固定的傳與受的關系,前者主動傳播給后者,傳播者具有壟斷性地位。手機媒體卻打破了這種固有的模式,使獲得和傳播信息機會逐漸向均衡的方向而發展。目前我們已經跨入了自媒體時代。在科技高度發達的今天,手機用戶完全都可能成為自媒體,發表自己的觀點,分享自己有趣的生活片段。在博客、個人微博、微信、QQ空問等主要社會化媒介中,隨時分享自己拍攝的照片、視頻成為其主要的基本功能。照片、視頻的說服力往往要強于語言,因此人們更喜歡在文字后配一張圖片或視頻來增強直觀效果,更具有說服力。
當今手機攝影仿佛與流行文化有了日益增多的交集,似乎每一秒鐘都會有大量的照片被拍攝出來,并且被快速分享到社交網上。從孩童到老人都會使用手機拍照,攝影的門檻已然變得越來越低了。當今的智能手機能夠從拍攝參數調整做到后期圖片的處理,完全一手包辦。在我們的周圍,使用手機攝影的人比比皆是,極大的豐富了人們的日常生活,讓許多精彩的瞬間成為永久的記憶。當今時代每個人都能夠表達自己的情感和審美理念,隨時隨地抓住生活中的靈感,真實的表達個人的所思所想。與此同時手機拍攝功能與互聯網的結合也使普通百姓對熒幕的向往感得到滿足,每個人都能夠成為備受矚目的“明星”,大大增加了普通人群的上鏡率。
另外手機攝影滿足了人們參與社會公共事務的要求,縮短了個體與社會的距離。普通市民都可以隨手拍下不文明甚至違法行為,這已經成為一種很有效的大眾社會活動,同時也可以投入到政府事務當中,比如手機隨手拍功能讓政府工作人員處于手機拍攝的監督之下,幫助老百姓更好地實現監督權。
3手機攝影在新聞報道中的運用
3.1手機攝影在突發事件中的應用
2005年倫敦地鐵發生了爆炸事件,當時在場的乘客亞歷山大·查德威克用手機拍下爆炸后的現場照片,后來《紐約時報》和《華盛頓郵報》在頭版位置刊登了這幅照片。手機拍攝的新聞圖片首次在傳統媒體的頭版出現,這一天也被稱為“改變新聞攝影歷史的日子”,意味著手機新聞攝影的時代宣告來臨。
2011年,《紐約時報》記者Damon Winter用手機拍攝的攝影作品《一名步兵的生活》在國際年度攝影比賽中獲得新聞組三等獎。2012年,美國《時代》雜志封面刊登了由戰地攝影師Benjamin Lowy手機拍攝的颶風“桑迪”席卷美國的照片。在國內《京華時報》2005年刊登了北京地鐵大火圖片,是最早刊登突發新聞事件中手機新聞圖片的,隨后各大紙媒也紛紛采用手機拍攝的新聞圖片。在“9·11”事件、“5·12”汶川大地震、“9·27”地鐵追尾事故、“4·20”蘆山地震、天津港“8·12”重大火災爆炸事故等一系列突發事件中,手機攝影都發揮了巨大的作用。現場群眾用手機拍攝的具有視覺沖擊力的圖片、視頻成為各大媒體報道突發新聞事件采用的珍貴圖片和視頻資料,讓人們第一時間了解突發事件的過程。因此,在很多突發新聞事件,在場群眾拍下的圖片和視頻,記載下轉瞬即逝的突發事件場景,彌補了專業攝影記者不能夠及時趕到、拍不到第一現場造成的遺憾。
此外在突發新聞事件發生的第一時問,手機攝影數字化的快速傳播為新聞報道提供了極高的時效性。手機拍攝的現場照片和視頻完全能夠實現即拍、即傳、即編,讓新聞第一現場的情況及時得到展現。
3.2手機攝影與傳統媒體的融合
現今進入全媒體時代,全民參與手機攝影,人人都是攝像師。伴隨著3D動畫、短視頻、無人機拍攝等新的數字影像技術的崛起,傳統的新聞攝影模式受到強烈沖擊。
以前的新聞報道中,新聞現場就是唯一的新聞來源,傳播途徑也是單一的。但是隨著智能手機和互聯網通訊的飛速發展,廣大網民隨時能夠成為突發事件的目擊者和傳播者,通過轉發、評論推動事件成為熱點話題,信息已實現跨平臺自由流動。受地域和時間影響,傳統新聞攝影常常存在一定的滯后性,不能滿足受眾對新聞時效性的迫切需求。而手機能夠做到直播事件動態現場,實現了即時性傳播。目前很多記者開始使用手機進行直播、現場連線、現場播報等任務。
手機攝影打破了傳統媒體對新聞話語權的壟斷,使傳統媒體的控制地位受到挑戰,而從另一方面看也縮短了傳統媒體和受眾的話語距離。隨處都在的手機用戶是一個龐大的群體,在轉瞬即逝的突發事件中,專業不專業就顯得沒有那么重要了。民眾參與報道傳播新聞事件打破了以往由上至下的線性傳播模式,媒體與受眾的互動性增強,為傳統媒體注入了新的活力。媒體可以更好的引導,同時發布的信息通過手機和社交網絡迅速傳播蔓延,新聞信息無法隱瞞,趨向透明公開,對媒體起到一定的監督作用。
傳統媒體要走出困境,必須與新興媒體融合發展。要學會利用新媒體平臺,借助自身多年來積累的資源和成熟專業的技術團隊,增進不同媒介與平臺之問的聯系和協作。
3.3手機攝影的欠缺和負面影響
盡管手機攝影給新聞報道帶來了很大的便利,但也存在一些缺點和負面影響。目前智能手機都具備拍照功能,大部分已經接近單反相機的拍攝性能,但是手機在畫質、清晰度、鏡頭、像素和感光元件等方面,與專業相機相比還存在不足,成像達不到專業水平。在時政新聞以及大型體育比賽報道等,對于一些畫面要求高的新聞拍攝達不到要求。此外專業攝影記者能夠更全面、更真實、更專業地選擇新聞攝影報道的視角,能從新聞人的角度更客觀全面地呈現事件的全貌。專業的新聞攝影記者,可以做到立體化、全方位地進行新聞圖片構建,通過新聞圖片故事的撰寫、后期的合理剪輯,使新聞報道更加精致,有著深刻的感染力和視覺沖擊力,使受眾在短時問內對事件有一個全面的了解。完整記敘事件發生發展的全貌,深刻揭示所要表達的主題。而非專業的攝影者,則是對新聞現場的純粹記錄,可能造成信息不全面。由于追求傳播速度,容易造成片面性、甚至反面記錄。更嚴重的是普通手機用戶在面對新聞事件特別是突發事件時,直接把拍攝到的畫面上傳到網絡,各個環節沒有嚴格監管,不受道德約束,可能傳播不良信息,造成內容片面性或者不真實。
如何正確地引導和規范手機攝影報道?首先要樹立社會責任感,秉承客觀報道的理念,遵循新聞攝影真實性原則,客觀記錄事實真相,提升公民的新聞攝影素養。此外,要制定完善手機新聞攝影的法律監督機制。對于那些侵犯他人隱私、肖像權,以及充滿血腥、恐怖、黃色暴力的圖片和視頻,都不宜拍攝。同時也要考慮到視覺傳播的社會效果,不要產生負面影響。
由古至今,人類智慧的啟迪和文明的傳承無疑離不開傳播。現今世界人們更加渴望大信息量傳播。當影像成為一種新的語言在傳播體系中占有越來越重的比重時,可以預測,它將會改變人類的生活方式。就像100多年前,驚嘆于相機發明的人們怎么會預料到現在數碼攝影時代的來臨,今天我們似乎也很難想象這部小小的手機能夠帶著攝影走向多么遙遠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