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一平
摘? 要:“列錦”作為古典詩詞中常見的修辭手法之一,出現(xiàn)已經有幾千年了,受到唐五代詩詞的影響,宋金元詩歌為了達到其審美追求,不僅在保持了“列錦”結構模式,并且在“列錦”結構模式的基礎上還進行了一定的創(chuàng)新。本文主要就“列錦”結構模式的概念展開論述,并具體就宋金元詩歌“列錦”結構模式及其審美追求進行分析,期望為廣大古典詩詞研究者提供一些參考。
關鍵詞:宋金元詩歌;“列錦”結構模式;審美追求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9)-24-0-01
引言:
“列錦”修辭格是我國傳統(tǒng)的獨特的修辭手法,也是詩歌中大量運用的藝術手法,它言簡意賅,詞約意豐,以最少的文字帶給讀者最大的想象空間。其大膽創(chuàng)新的句法、獨有的意象組合以及豐富的留白能大大增強語言的表現(xiàn)力,使詩詞能產生了力透紙背的藝術效果。此外,“列錦”修辭格隱性的語言涵義也能充分反映詩人深厚的語言功底和“列錦”修辭格獨特的語言魅力[1]。
1. 宋金元詩歌“列錦”結構模式
列錦是指去除謂語動詞或連接詞,直接將若干名詞或名詞性詞組排列起來構成句子,多維度地描繪事物,去表達一些復雜思想感情的修辭手法。詩歌藝術中的列錦,并不是名詞的在數(shù)量上簡單的堆砌,它引發(fā)了詩意的質變,在質上和各個單一的意象是截然不同的,是詩人的一種藝術性創(chuàng)造。我國列錦修辭手法的形成與應用初始與先秦兩漢時期,例如,詩經中的“喓喓草蟲,趯趯阜螽”,已經初見“NP”列錦結構模式,到漢代這種“NP”列錦結構模式在詩歌中的應用已經比較廣泛了,例如,“青青河畔草,郁郁園中柳”,“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等等[2]。
宋金元詩歌關于列錦修辭手法的應用受到前代影響比較大,常見的列錦結構模式主要有五言成句的“NP,NP”(疊字領起)結構模式、五言成句的“NP,NP”(非疊字領起)結構模式、七言成句的“NP,NP”(非疊字領起)結構、七言成句的“NP,NP”(非疊字領起)結構、七言成句的“NP+NP,NP+NP”結構模式、七言成句的“NP+NP+NP”結構模式、五言成句的“NP+NP”結構模式、七言成句的“NP+NP”結構模式、五言成句的“NP”(疊字領起)結構模式、五言成句的“NP+NP+NP,NP+NP+NP”結構模式、七言成句的“NP+NP+NP,NP+NP+NP”結構模式、六言成句的“NP”結構模式、七言成句的“NP”結構模式、六言成句的“NP+NP,NP+NP”(疊字領起)結構模式等等。“列錦”結構模式在詩歌中的應用不僅是為了句式整齊,更是具有其內在的審美追求[3]。
2. 宋金元詩歌“列錦”結構模式的審美追求
2.1宋金元詩歌“列錦”結構模式追求蘊藉美
詩歌采用列錦修辭手法,完全通過名詞組合成句,具有言簡意賅,詞約意豐的特點。例如,宋代岳飛的詩句“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運用幾個名詞進行連綴,不盡之意于含言外,構成了意蘊深遠的藝術境界。幾十年來,岳飛視功名利祿若塵埃和沙土,懷著滿腹報國壯志,南征北戰(zhàn),收復了大片失土,而統(tǒng)治者卻只愿茍且偷安,消極抗戰(zhàn)。這兩句詩回顧過去,飽含著復雜凝重的思想感情:既有壯志難酬的感嘆,更有對失陷人民的深深摯愛。
由此可見,通過列錦修辭手法通過提取一些具有代表典型景物的名詞,并進行巧妙的組合,可以使看似尋常的景物,包蘊不盡的詩情畫意,進而達到了“尺幅千里”的藝術境界。
2.2宋金元詩歌“列錦”結構模式追求凝練美
與散文、小說等描述性文體不同,詩歌中運用列錦修辭故意使句子成分殘缺,而達到簡潔凝練藝術效果。例如,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列錦修辭的應用要注意選取凝練的點景,從而增強詩歌的畫面感、立體感與感染力。開篇三句無一形容詞,僅通過九個名詞短語形成一幅暮色低垂的立體畫,將讀者帶入深秋時節(jié),極具有藝術感染力。同時,通過點景的羅列形成廣闊的藝術想象空間,使讀者通過自身的聯(lián)想去挖掘深層的審美信息,更加的扣人心弦。同時,列錦修辭使得詩句沒有謂語動詞、數(shù)量詞和連接詞,也進一步豐富了詩歌的隱性涵義。讀者僅通過點景的“枯”“老”“昏”就可以想象行人的步履艱難與孤獨無助,使得詩句具有獨特的語言魅力。
結語:
綜合上述,“列錦”修辭手法的使用為宋金元詩歌創(chuàng)作帶來了無限的凝練美、形式美、意境美、凝練美和空靈美,因此“列錦”修辭手法受到了古今中外無數(shù)詩詞創(chuàng)作者的青睞。現(xiàn)代詩人在進行詩歌創(chuàng)作的過程中,如果能吸收宋金元詩歌的“列錦”結構模式無疑會有利于提高自身的詩歌創(chuàng)作水平,進一步促進我詩歌文化的繁榮昌盛。
參考文獻:
[1]盧丹暉.生態(tài)翻譯學視角下元曲的列錦英譯探析[J].欽州學院學報,2018,33(09):76-79.
[2]吳禮權.現(xiàn)代詩歌中的“列錦”及其審美追求[J].遼寧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40(06):104-113.
[3]吳禮權.元曲與列錦的關系[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7,40(03):2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