弭凱
摘? 要:《大學》作為“四書”之一是中國古代士子科考登第的必讀書目。開篇第一句就是,“大學之道……”由此可見,它是中國傳統知識分子治學求仕的綱領之學,是思想與精神的立基之本。反觀現代知識分子,言必西學,視“四書”為封建糟粕,雖不受精神枷鎖所縛,但也多陷于精神荒原而不能自拔之輩,于是就有了諸多“迷茫”、“苦悶”。當今傳統文化復興之際,知識分子重修“治學之道”,重塑“精神之本”,當從《大學》里汲取養料。
關鍵詞:大學;知識分子;精神
[中圖分類號]:B2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9)-24-0-01
一、《大學》概述
《大學》原是《小戴禮記》中的一篇,是專述儒家修齊治平思想的散文,相傳為曾子所作。經宋程顥、程頤尊崇,朱熹增刪整理,最終和《中庸》、《論語》、《孟子》并稱為“四書”。宋以后,《大學》成為科舉考試的必讀書,對中國古代士子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大學》依據孔子“仁”的思想,以“德治”作為指導,闡述了“修己以安人”的圣王之道。全書提出“三綱領”和“八條目”。“三綱領”為,“明明德,親(新)民,止于至善”。所謂“明明德”就是“發揚人心中固有的光明德行”,親民即“新民”,引導人們革除舊染的惡習,以彰明其天然固有之善,二者都要歸于“至善”的境地。“八條目”為“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八項舉措環環相扣,直至傳統士子的最高理想——“平天下”。它把治學的先后次序,每個階段的具體要求都講得非常清晰,并進行了“本末之分”。這不僅幫助知識分子明確了理想,而且指出了到達理想的路徑和具體方法。此外,書中還提到了“慎獨”、“躬行”、“推己及人”、“反求諸己”等觀點,對知識分子的為學治世都有極大的影響。
二、傳統士子精神與傳統思想的淪落
中國傳統士子講究“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凡事以天下為己任。在他們捧起經書的那一刻,想到是天下,放下經書的時候,想到的是自省。宋儒張載曾將傳統士子精神總結為,“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讀書并不僅僅為了求知或是解惑,更是為了濟世安民。諸葛武侯以“輔佐幼主,匡扶漢室”為己任,鞠躬盡瘁死而后已。岳武穆以“收復中原,還于舊都”為己任,至死“矢志不移”。陽明先生出則帶兵平叛,入則立院講學。曾文正公“挽狂瀾于既倒,扶大廈于將傾”。可見傳統士子并不盡是只懂“子曰書云”的迂腐之輩。
自清末西學東漸以來,知識分子開始對民族固有文化進行反思,但反思中不免有矯枉過正之處。五四以后,愛國知識分子豎起“新文化”的旗幟,這是當時的時代所需,也是民族進步的必需。魯迅先生曾以筆為武器,在文學陣地上對“封建禮教”、“民族劣根”進行了犀利的批判。可先生是在“經史子集”中滋養長大,以救亡圖存為己任,身上有著傳統士子“家國天下”的情懷。可有些人卻將儒家經典扔進了故紙堆,視其為文化糟粕,一味推崇西學。這類人在“反封建”屢遭碰壁之時,又陷入了“迷茫”與“苦悶”。經過近百年的思潮涌動,儒家思想被徹底邊緣化。近幾年,隨著國家實力的提升,民族自信也在逐步提高,文化自信亟待恢復,國家順勢提出了“復興優秀傳統文化”的號召。當代知識分子在經濟先行的社會背景下同樣面臨著被邊緣化的問題,如何在“新時代”實現當代知識分子的價值,需重回儒家經典中尋找“君子”的精神與思想,需從《大學》中汲取營養。
三、當代知識分子需從《大學》中汲取的營養
(一)君子慎獨
“誠意”一章中講到,“故君子必慎其獨也”。“慎獨”是儒家思想所提出的君子必備的品質,要求知識分子在獨自一人時仍要謹言慎行,高度約束自己。近年來,“某某教授”學術造假事件屢見報端。古人講,“身教重于言教”,這種“師范”對學子嚴肅治學精神的形成必然造成嚴重破壞。曾子曰:“十目所視,十手所指,其嚴乎!”知識分子重拾“慎獨”品質,嚴于律己勢在必行。
(二)正心修身
經濟先行的社會背景下,逐“物”思想抬頭,一切都向“錢”看。很多知識分子在這種環境下,變得浮躁,難以靜心學術。范仲淹講,“不以物信,不以己悲”。知識分子既然選擇了做學問就應“心無旁騖”,專心治學。只有心態正了,才有好的學術修養,才能做好學問。
(三)推己及人
《大學》中講,“君子有諸己,而后求諸人,無諸己,而后非諸人。”《論語》中也講,“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這都是在說,君子要“推己及人”。當今知識分子參與行政管理,企業管理的不在少數。管理別人固然需要現代的管理學知識,但先做好自己,率先垂范才是管理好組織的關鍵。管理者推己及人,被管理者才能上行下效,整個組織就會協調運轉,最終實現“絜矩之道”。
(四)德本財末
置身于經濟發展的浪潮中,面對金錢的誘惑,有些知識分子難以把持,有放棄學術去企業謀高薪的,有醉心于“賺外快”而忘掉本職的。《大學》中講,“德者本也,財者末也。”正確的“財富觀”對當代知識分子至關重要。受過十幾年教育的知識分子,面對金錢應有定力。君子愛財取之有道。知識分子不應在金錢中迷失自己,隨波逐流。樹立“以德為本”的思想勢在必行。
當代知識分子誕生于一個社會歷史的轉型期。多元文化交流碰撞,加之傳統文化傳承的斷裂,讓他們處于一個“精神斷乳階段”,以致在社會發展大潮中迷失方向。如今傳統文化復興之際,選擇精神回歸,重拾傳統文人精神,不失為找回“自我”,突破“精神圍城”的一個方法。而《大學》為分子成長提供了一整套成熟的模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