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慧芳
摘? 要:在明清易代的特殊階段,王夫之創作出《詩廣傳》這部著作。獨特的社會背景使其注重社會現實,主張經世致用。《詩廣傳》是王夫之圍繞《詩經》展開的綜合性文章,從哲學、歷史、政治和文學的等不同角度解讀《詩經》各篇,具有針砭時弊的文風。
關鍵詞:王夫之;《詩廣傳》;《詩經》研究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9)-24-0-01
王夫之(1619-1692),字而農,號姜齋,后世學者稱之為船山先生。他經歷了明清易代的特殊階段,一生命途多舛。初期,他致力于科舉考試,于24歲考中舉人,時逢李自成領導農民起義,勢如破竹,其舉業之路隨之中斷。明亡后,王夫之投身于反清復明的大業,在各地輾轉奔走,飽嘗顛沛流離之苦。36歲之后,經歷過國破家亡的王夫之在湖南隱居,開始潛心著書立說,直到1692年病逝。
一、復雜的時代背景
《詩廣傳》成書的確切時間,書中并沒有明確記載。后世學者根據其文章內容和行文風格推測出《詩廣傳》創作于1671年左右,這種說法被學界普遍接受。總之,《詩廣傳》產生于明亡后,當時船山先生處于隱居著書的階段。
明清易代是一個風起云涌的歷史階段。在復雜的社會環境的影響下,明末和清初的文學思潮顯現出截然不同的特征。晚明時期,政治環境黑暗,腐敗風氣盛行,政府和豪強的橫征暴斂給百姓生活帶來了沉重的負擔。在社會矛盾重重,危機全面爆發之際,李自成揭竿而起,舉兵起義,推翻了明王朝的腐朽統治。在文學思潮方面,晚明時期盛行的心學主張“致良知”,引發了虛浮空泛的學術風氣。知識分子普遍崇尚務虛的學術風氣,不關注現實社會中的種種問題。王夫之目睹了明朝亡國的悲劇之后,對這種不切實際的學風提出了沉痛的批判,并主張“經世致用”。他認為知識分子應當體察民生疾苦,關注社會矛盾,重視國家危機,用知識化解社會實際問題,擔負起安邦定國的責任。
清朝建立后,統治者為了鞏固維護社會安定,對漢族的知識分子采用軟硬兼施的政策。一方面,統治者采用懷柔政策,尊崇孔子,重視儒學經典,并開科取士,籠絡漢族知識分子。另一方面,清朝統治者又實施殘酷的文字獄,用嚴苛的政治手段控制思想,鏟除異己。在這樣的文化環境中,避開政治干擾的經學走上了繁榮昌盛的發展道路。作為儒家經典之一,《詩經》受到了清初學者的普遍關注,圍繞《詩經》展開的考據、點評等方面的著作層出不窮。王夫之的《詩廣傳》便創作于這樣的環境中。
二、《詩廣傳》的主要內容
《詩廣傳》是王夫之讀《詩經》時有感而發而寫下的一些綜合性的文章。王夫之在哲學、歷史、政治和文學的角度解讀《詩經》各篇,內容十分豐富,因此命名為《詩廣傳》。《詩廣傳》沒有對《詩經》中的篇目一一點評,只涉及其中的194篇。船山根據行文需要,有些把一篇引申為幾個部分,有些把幾篇合成一個部分來論述。全書一共五卷,第一、二卷論《周南》《召南》和十三《國風》,第三卷論《小雅》,第四卷論《大雅》,第五卷論《周頌》《魯頌》《商頌》,全書共237則,主要包括王夫之的哲學、歷史思想和政治思想。
首先,《詩廣傳》包含了王夫之的哲學和歷史思想。在《詩廣傳》中,王夫之以《大雅·文王》中的“文王在上,于昭于天”和“文王陟降,在帝左右”兩句為出發點,討論了“形”與“理”、“氣”與“神”之間的關系。船山認為“形有數,理未有數;理無數,則形不得而有數。氣有類,神未有類;神無類,則氣不得而有類”,從而得出“由形之必有理,知理之既有形也;由氣之必有神,知神之固有氣也”的結論。對于歷史興衰的規律,王夫之認為“治”與“亂”都不是一朝一夕的變化,而是緩慢的發展過程,正所謂“亂極而治,非一旦之治也;治極而亂,非一旦之亂也”。在國家動亂的過程中,如果能抓住促進社會發展的機會,便能逐漸穩定下來。在國富民強之時,若不居安思危,忽視了某些潛在的隱患,國家也可能走上覆滅的道路。
其次,《詩廣傳》包含了王夫之的政治思想。經歷過明清易代的動亂之后,王夫之的政治思想尤為深刻犀利。在《詩廣傳》中,船山以《詩經》中的《采薇》《菁菁者莪》等詩篇為基點,引申出許多切實可行的政治主張。針對蠻夷的入侵,船山提出御夷之道的關鍵不在于“戰”或者“守”,而在于“知時”。“知時”便是根據實際情況采用恰當的戰術,具體而言是:“時戰則戰,時守則守。時戰,則欺之而不為不信,殄之而不為不仁,奪之而不為不義。時守,則幾若可乘,不乘而不為不智;力若可用,不用而不為不勇。”對于舉用人才的問題,船山認為應該向古人學習求賢之道:在招攬人才時應該抱有求賢若渴的態度,而在期待賢士施展才能時應當從容不迫,這樣賢士才能大展經綸。“古之求賢也迫,而期于賢也緩;期之緩,故賢得以抒其道。后之求賢也緩,而期于賢也迫;期之迫,故回遹得以徼功,而賢皆隱矣。”這些政治主張針砭時弊,不僅反思了明朝滅亡的原因,也譏諷了清朝的政治環境,凸顯出其經世致用的風格。
參考文獻:
[1]納秀艷. 王夫之《詩經》學研究[M].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6.
[2]趙沛霖. 打破傳統研究模式的《詩經》學著作──讀王夫之《詩廣傳》[J]. 求索,1996(03):102-104.
[3]魏春春,李歡. 《詩廣傳》成書年代考辨[J]. 船山學刊,2010(2):105-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