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好
摘? 要:《我孤獨地漫游,像一朵云》是英國浪漫主義詩人華茲華斯的代表作之一,因其文筆清新,自然流暢而廣為流傳。本文主要從詩歌的韻律,語篇銜接和思想內容三個方面鑒賞此詩。
關鍵詞:《我孤獨地漫游,像一朵云》;韻律;語篇銜接;自然觀
[中圖分類號]:I1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9)-24-0-02
威廉·華茲華斯(1770-1850)是“湖畔詩人”的領袖,同時也是19世紀英國浪漫主義詩人的杰出代表。早年他受到法國啟蒙主義思想,尤其是盧梭“回歸自然”的影響。英法戰爭爆發后,他“歸隱”湖畔,致力于詩歌創作,并逐漸構建了自己的詩歌創作理論。《我孤獨地漫游,像一朵云》則是他其中的代表作之一,為英國浪漫主義詩歌的創作定下了基調。[1]華茲華斯與柯勒律治、騷同被稱為“湖畔派”詩人。他們也是英國文學中最早出現的浪漫主義作家。他們喜愛大自然,描寫宗法制農村生活,厭惡資本主義的城市文明和冷酷的金錢關系,他們遠離城市,隱居在昆布蘭湖區和格拉斯米爾湖區,由此得名“湖畔派”。
華茲華斯認為“所有的好詩都是強烈情感的自然流露”,主張詩人“選用人們真正用的語言”來寫“普通生活里的事件和情境”,而反對以18世紀格雷為代表的“詩歌詞藻”。他進而論述詩和詩人的崇高地位,認為詩非等閑之物,“詩是一切知識的開始和終結,它同人心一樣不朽”,而詩人則是“人性的最堅強的保護者,支持者和維護者。他所到之處都播下人的情誼和愛”。華茲華斯的詩歌理論動搖了英國古典主義詩學的統治,有力地推動了英國詩歌的革新和浪漫主義運動的發展,因而英美評論家將華茲華斯的《抒情歌謠集序》稱為英國浪漫主義的宣言。
《我孤獨地漫游,像一朵云》寫于1804年,源于詩人與妹妹多蘿茜一起外出游玩時深深地被大自然的嫵媚所吸引這一經歷寫成的,體現了詩人關于詩歌應描寫“平靜中回憶起來的情感”這一詩學主張。
一、韻律
從韻律上看,全詩分為四個詩節。一個詩節有六行,每一詩行四個音步,而且大部分都是抑揚格,所以華茲華斯基本上用抑揚格四音步來寫這首詩。此詩中,韻腳也遵循一定的規律:第一行與第三行押韻,第二行與第四行押韻,最后兩行押韻,即韻腳遵循ababcc的規律,ababcc的韻腳使詩歌有了很強的節奏感,朗誦起來流暢又朗朗上口。
總體來說,此詩的節奏十分鮮明,但并不是每一個詩行都采用了同樣的韻律。
例如第一詩節的第六行:Fluttering and dancing in the breeze. 這個詩行只有三個重音,首尾對稱,在整齊的四音部中突然出現一個三音步,就如同詩人原本如云朵一般慢慢飄蕩在上空,突然水仙進入了自己的視野,打破了自己緩緩的節奏I一般。在第二詩節的第六行:Tossing their heads in sprightly dance. 此詩行突然由上一詩行的抑揚格變成了揚抑格,突出了動詞“Toss”的動感,生動地描繪了水仙花在風中搖曳的姿態。正是由于這些韻律的變化,詩歌的表現力得到了加強,使得這首詩更活潑,描寫的水仙形象躍躍于紙上。
二、語篇銜接
根據語言學家韓禮德和哈桑的理論,語篇的銜接有五種手段:照應,連接,省略,替代以及詞匯銜接。[2]連接是語篇中最常見的銜接手段,此詩中作者多處妙用連詞,如:
Continuous as the stars that shine
And twinkle on the Milky Way,
此處作者把水仙花比作天上的繁星,用“and”將繁星閃閃的狀態緊呈于下一個詩行,把讀者的思緒由地上的水仙引到天上的繁星,擴大的讀者的思緒空間。
此詩當中運用得最多的銜接手段是詞匯銜接。詞匯銜接分為以下兩類: 重復(repetition)和搭配(collocation)。首先是文中水仙一詞的重復,“daffodils”一詞在第一詩節的第四詩行第一次出現,然后在詩的末尾再次出現,貫穿全文,首尾呼應,突出強調了詩歌的主題。其次,“I”一詞在文中一共出現了五次, “me”和“my”出現三次。作者把自己比作一朵流云,以流云的視角欣賞水仙的風姿,文中多次用第一人稱,將讀者帶入流云的視角,使得讀者能更真切地感受到水仙花的一搖一擺。此外,“dance”一詞在整首詩中一共出現了四次,每一個詩節一詞:
第一詩節:Fluttering and dancing in the breeze.
第二詩節:Tossing their heads in sprightly dance.
第三詩節:The waves beside them danced, but they
第四詩節:And dances with the daffodils.
“dance”是文中一個十分重要的意象,整首詩中“dance”的重復將水仙花翩翩起舞的姿態和詩人愉悅的心情聯系在一起,水仙花起舞,詩人的內心也跟著“舞蹈”起來,這種聯系貫穿整首詩歌,生動形象。本詩還有一個顯而易見的詞匯重復,那就是在第三個詩節,詩人重復了同一個動詞:I gazed----and gazed----but little thought,兩個緊連著的“gazed”表達了作者溢于言表的欣喜之情。除了原詞的重復,詩中還出現了不少同義詞。例如:
When all at once I saw a crowd,
A host, of golden daffodils;
詩中靈活多變地運用兩個同義詞組a crowd, a host, 既避免了詩歌語言形式的呆板,又使得語言銜接上更加靈活,語義上這一組同義詞的運用又突出強調了水仙花的繁茂。
三、內容與思想
《我獨自漫游,像一朵流云》一詩情景交融,詩人的情感與水仙緊緊聯系在一起。詩中一共有四個詩節,第一個詩節描繪了一朵流云,孤寂地飄蕩在上空,突然,一大片水仙映入眼簾。第二個詩節著重描寫的水仙,把水仙比作天空的點點繁星,又描繪了水仙花簇延綿不斷的景象,生動形象地刻畫出了水仙隨風搖曳起舞的優美姿態。第三個詩節將詩人與水仙聯系在一起,水仙歡快地“舞蹈”起來,詩人的愁云也逐漸消散了。詩人在第三詩節中指出他從未想到此時此刻看到的場景會影響他以后的心緒。第四個詩節詩人寫到他領悟了“這精神所給我的心靈至寶”,每當詩人百無聊賴,心靈空寂時,只要想起這一片水仙花,他的心靈就能得到慰藉。這一首詩充分體現了華茲華斯的浪漫主義自然觀:自然與人本為一體,只有返璞歸真,回歸自然,才能凈化情感,達到和諧,生命的本質才能體現。對大自然的親近,暗喻了詩人對城市生活的否定與厭惡。詩人將自己的心緒與水仙緊緊聯系在一起,暗示了水仙這樣的自然景物與人類有著相近的精神和個性,進而揭示了整個大自然與人類共為一體的主題。華茲華斯歌
四、總結
華茲華斯是英國歷史上杰出的浪漫主義詩人,這首《我孤獨地漫游,像一朵流云》是他的代表作之一。本文從韻律,語篇結構,思想內容等三個方面對此詩進行賞析,這首詩整體遵循抑揚格四音步的韻律,卻又不完全遵照這個規律,詩人偶爾變換的節奏使得這首詩重點更加突出。詩歌雖然短小,語言形式獨具一格,但通過對這首詩的語篇分析,可以發現整首詩結構緊湊,語意連貫。在這24行的小詩里,通過對水仙花的贊美和謳歌,詩人抒發了對大自然的無比熱愛之情,提倡人們應該在自然中尋找心靈的慰藉
注釋:
[1]https://baike.baidu.com/item/威廉·華茲華斯/1119466?fr=aladdin 2018/12/26 11:12.
[2]胡壯麟. Introduction to Linguistics and school(5th edition) 北京: 北京大學出版社, 2015: 84-86.
參考文獻:
[1]https://baike.baidu.com/item/威廉·華茲華斯/1119466?fr=aladdin.
[2]安曉紅. 英詩音韻分析[J]. 唐山師范學院學報,2003(4): 19-21.
[3]羅經國. 新編英國文學選讀[M]. 北京: 北京大學出版社, 1996: 56-58.
[4]胡壯麟. Introduction to Linguistics and school(5th edition)[M]. 北京: 北京大學出版社, 2015: 83-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