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志偉 陳光偉
摘? 要:《浮士德》被譽為西方現代人的圣經。主角浮士德在不斷追求自我,不斷超越自我中所展現出來的自強不息,追求卓越的精神,被總結為“浮士德精神”,其深刻體現了現代人的特征。與此同時,浮士德在面對重重難題所展示的懷疑和批判精神也是以理性、啟蒙為基礎的現代性精神的核心要義。
關鍵詞:浮士德;現代性;人格困惑
[中圖分類號]:I1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9)-24--02
《浮士德》被譽為西方現代人的圣經。這部長達 12111 行的詩劇,是德國的文學巨匠歌德(1749—1832)結合當時西方社會由封建社會向資本主義社會過渡的轉型時期,各領域新舊力量碰撞十分激烈的社會現實,歷經64年創作完成。它來源于德國民間傳說,描寫了一個新興資產階級知識分子在文藝復興時期社會矛盾叢生的背景下,不斷思索人生意義,追求社會理想生活的探索之路。主角浮士德關于人類困境的范式,關于人性發展的悖論被稱為“浮士德難題”,充分體現了現代社會的困惑;其在不斷追求自我,不斷超越自我中所展現出來的自強不息,追求卓越的精神,被總結為“浮士德精神”,其深刻體現了現代人的特征;與此同時,浮士德在面對重重難題所展示的懷疑和批判精神也是以理性、啟蒙為基礎的現代性精神的核心要義。因此深刻剖析《浮士德》,將有助于我們強化對現代社會、現代人、現代性的理解。
一、現代性的形成及其特征
(一)現代性的形成
“現代性”是一個被廣泛應用與各個領域的概念。利奧·施特勞斯在《現代性的三次浪潮》[1]中認為,現代性是一種世俗化了的圣經信仰。所謂世俗化就意味著當圣經喪失了信仰的意義,或者說是萎縮之后,依然保留著具有圣經起源的思想、感受、習慣。他指出,現代性是通過與前現代思想的斷裂而出現的,其歷史起點“是對存在(the is)與應當(the ought)、實際與理想之間鴻溝的不滿。”
馬基雅維里打響了西方現代文明的第一槍,掀起了現代性的第一次浪潮,其政治哲學可以歸結為四點:第一,關注“事實性的、實踐性的真理,而非幻想”;第二,人們事實上如何生活,而非人應當如何生活;第三,“質料(人民)是可以改造的”,推翻了命運輪,啟發了歷史的動力;第四,自然本性,“人是萬物的尺度”。現代性的第二次浪潮是從盧梭開始的。如果說“現代性第一個浪潮的特質是將道德問題與政治問題還原為技術問題,以及設想自然必需披上作為單純人工制品的文明產物之外衣。”那么“這兩個特質就成了盧梭批判的靶子。”盧梭對現代性提出了三個問題:現代性的發展是平面的還是歷史的;現代性的動力論判斷是什么和現代性的本質是什么。他注重歷史化的過程,主張回到人的自然本性,他看到了“惡”的歷史作用,提出了“科技越發展,人的道德越墮落”的著名論斷。并提出了現代性就是一堆矛盾,就是“二律背反”。現代性的第三次浪潮則與尼采有關。“盧梭讓我們面對自然這一方與市民社會、理性、道德、歷史這另一方的二律背反”“第三次浪潮構成它的對一種生存情緒的嶄新理解:這個情緒更多的是對恐懼與灼痛而非和諧與平靜的體驗。”這一次浪潮是對理性的顛覆與解構,它既是西方現代性發展的頂峰,也是現代性發展的結束。是后現代思想的萌芽。[2]
(二)現代性的基本特征
現代性有哪些特征?到目前為止,也沒有一個定論,但學界普遍認同的現代性的基本特征有五個:即重科技、重理性、強調主體性、偏愛宏大敘事和世俗性。而其核心特征則是矛盾性,即“二律背反”:利用理性精神,在反思和自反中取得進步,永不停滯地追求新生事物。以“浮士德精神”和“浮士德難題”貫穿始終的《浮士德》通過理想與現實間的不斷穿梭完成了對古典的繼承和對現代批判,并展現了對未來的希望。
二、浮士德精神與現代人的精神困惑
(一)浮士德精神
《浮士德》以人類的前途、命運為關注的核心點。宗白華先生曾談到: “近代人失去了希臘文化中人與宇宙的諧和,又失去了基督教對上帝虔誠的信仰,人類精神上,獲得了解放,得著了自由,但也就同時失所依傍,彷徨、摸索、苦悶、追求,欲在生活本身的努力中尋得人生的意義與價值。歌德與其替身浮士德一生生活的內容,就是盡量體驗這近代人生特殊的精神意義”[3]具體說來,“浮士德精神”就是在理想與現實的矛盾中,永不滿足于現實的成就,永遠追求理想和真理;在各自困難和障礙面前,通過不斷的批判與反思辨明前進的方向,通過不斷地實踐來檢驗真理、調整理想,并最終擺脫困境實現人類的自我救贖。
(二)浮士德精神與現代人的精神困惑
《浮士德》寫出了現代人現實的無奈,更寫出了現代理性宿命式的悲哀:理性賦予人類不同于動物的精神世界,但同時也開啟了人類無法停止的追求。一方面,由于擁有理性人類永遠不會滿足于現實。永遠在追求未來,但未來總是一直幻象,因此追求之人必然感到失落和孤單;另一方面人類對未來的渴望永遠受物質世界牽引,每一次超越都不過是喚起更高的追求。浮士德就是人類理性精神的寫照:既樂觀又迷惑,既沉著又沖動,既理性又神秘。浮士德對現代性的意義、對現代人自身理解方式的意義被斯賓格勒恰如其分的評價——現代人即浮士德式的人。浮士德所面臨的困境也正是現代人所面臨的精神困境。
始終在有限與無限間掙扎。在有限的生命與無限的真理之間始終存在著無法跨越的鴻溝,無論是浮士德還是現代人,真實世界的本質是什么?我們究竟該如何認識這個世界始終是困惑他們的問題[4]浮士德永遠在追求卻始終無法達到終點。他的一生都在有限與無限的困境中徘徊。[5]進入現代社會,隨著科學的發展,人們不再相信上帝,開始用科學標準審視一切事物,但有限的生命同樣依然制約著現代人可以探究的深度,人們依然沒有擺脫有限與無限的困境。
始終在理想與現實間掙扎。理想與現實之間的困境是人類社會共同面對的矛盾,無論是個人還是社會,任何理想的實現都會受到現實環境的限制。一方面,由于擁有理性人類永遠不會滿足于現實,永遠在追求未來,但未來總是一直幻象;另一方面人類對未來的渴望永遠受物質世界牽引,每一次超越都不過是喚起更高的追求。浮士德每一次的理想實現都是理想的破滅。從相對的角度來看,這個理想世界是現實的,從絕對角度來看,它是烏托邦,是不可能實現的。[6]
始終在欲望與道德見掙扎。現代性的第一次浪潮將人的欲望從道德的控制下解放出來,從而給社會發展帶來巨大的力量,但同時正如盧梭評價的“科學和藝術每增長一步,人的道德就會墮落”。從浮士德的形象中,我們可以看出歌德清晰地展現了當人類尋求自身欲望的同時也深深地被道德所限制。[7]在《實踐理性批判》中,康德提出了“自然欲望”和“道德律令”。他強調道德和欲望之間的困惑無法避免的。道德依靠人類理性,是通過控制人類欲望來實現的;相反,欲望體現了人類的動物本能,欲望的宣泄是對道德的反叛。因此欲望與道德是相對的。這是浮士德必須面對的困境,也是現代人必須面對的困境。
三、《浮士德》對現代性的反思
追求不息、奮斗不止的“浮士德精神”體現了現代人對人類生命價值的肯定和追求,這是浮士德的現代性典型特征。但更為深刻的是浮士德展現了對這種具有主流的現代精神的批判與反思,“宗教、自然觀、社會、國家制度,一切都受到了最無情的批判;一切都必須在理性的法庭面前為自己的存在作辯護或者放棄存在的權利。”[8]《浮士德》與現代性從源頭上是一致的,透過主角所呈現出的對于人類、對于社會的關注與憂慮,在解決困境難題時所展現的思考方式和解決路徑,無不扣緊了現代人最敏感的神經。這是一部偉大的作品,對其內涵的解讀正如現代性概念內涵本身一樣會隨著環境的變化、時代的變遷,呈現出不同層次的廣闊、更寬闊的意義與價值。
參考文獻:
[1]參考利奧·施特勞斯《現代性的三次浪潮》,《現代性基本讀本》P157-167
[2]參考張雄教授《當代馬克思主義視野中的現代性問題研究》課程筆記
[3]宗白華.美學與意境[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66.
[4]高全喜 . 浮士德精神:在上帝與魔鬼之間[M]. 北京:北京時代華文書局,2014:26.
[5]丁蔓.王琳.解析浮士德的現代人困境[J].外語教育研究.2016(1):54
[6]余匡復 .《浮士德》——歌德的精神自傳[M]. 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9:241
[7]歌德 . 浮士德[M]. 楊武能,譯 .? 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2013:80.
[8]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