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田園
摘? 要:托馬斯·哈代是19世紀末維多利亞中后期的現實主義作家,他雖然生活在維多利亞時代,但他與典型的維多利亞作家有所不同,所以他筆下的人物也透露著與眾不同的特點。相比于哈代,作為典型的維多利亞時代作家,查爾斯·狄更斯的作品能很好地表現維多利亞時代的特點,這就突出了哈代與同時代作家的不同。
關鍵詞:托馬斯·哈代;查爾斯·狄更斯;蘇:艾格尼絲
[中圖分類號]:I1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9)-24--02
托馬斯·哈代是英國19世紀維多利亞中后期久負盛名的現實主義作家,他筆下的人物形象都極具個性,飽滿圓潤,不僅有驚人過目不忘的閃光點,同時也有各種缺點,更具備現實生活中人的真實性格。而查爾斯·狄更斯作為典型的維多利亞時期的作家代表,他筆下的人物形象具有濃重的維多利亞時代特征。尤其是在狄更斯早期的作品中,這些人物的性格較為單一和扁平,朝著較為理想化的方向發展。將他們兩位作家所創作的典型人物相對比就會發現哈代的與眾不同。
一、蘇的人物形象
蘇是托馬斯·哈代的最后一部小說《無名的裘德》中的女主人公,她是一個復雜、飽滿的人物形象。她不僅具有令人稱奇的優秀品格,也有普通人可能有的各種缺點,她的性格更接近于現實生活中人們的復雜性格。
(一)蘇性格中的閃光點
1、追求自由、平等
蘇是一個具有高度自我意識的女性。從小時候開始,她就跟男生一起玩,并且不愿意讓別人說她是女生便如何,在她眼里,男生和女生是平等的,是享有同樣的玩耍的權力的。長大后隨已結婚,但是無愛的婚姻促使她去追求自己真正的幸福。她與裘德同居,生下孩子,這一切都在顯示著她的超前性。因此,她是維多利亞時代的新女性形象,在她身上我們可以看到女性的自由與叛逆,看到一個渴望與男性有著平等權利的女性形象。
這樣的女性形象具有較強的現代性,它對女性表達了高度的關懷,也正因如此,蘇的形象收到了女權運動者的盛贊。美國女權理論家凱特·米利特在其著作《性的政治》中稱贊《裘德》“對性革命的文學做出了有意義的貢獻……它對社會習俗——尤其是婚姻和性占有——做出了猛烈的批評,同時滿懷激情地呼吁簡易離婚制度的來臨。”
2、對父權社會的反抗
作者在塑造蘇的形象時,不僅大量描寫蘇的自我意識,同時也對蘇的反叛精神進行了描寫。在維多利亞時期,大部分人都認為,婚姻是上帝對有德行的人的一種褒獎。婚姻是法律制定的七月,是不可打破的。而蘇卻認為婚姻是專制的,所以她只跟裘德同居而不結婚。這種觀念可以反映出作者對婚姻的悲觀態度,同時也說明,作者認為,當時的婚姻是有男性主導的,這樣的婚姻可以說是男性專職,女性沒有話語權。
既然持這樣的觀點,蘇就不可能對自己和費勞孫之間無愛的婚姻滿意,所以她選擇跳窗逃走,去追求自己真正的幸福。和裘德在一起的時間里,他們生兒育女卻拒絕用合法的婚姻來證明他們彼此的愛,這樣不倫的戀情在蘇所處的社會環境下,是不會被世人所接受的,然而,蘇還是堅持這么做了,甚至在這段關系維持期間生下了三個孩子,足以見得時間之長。從這一點上,也能充分反映蘇的反叛父權社會的意識。
3、對宗教信仰的藐視
哈代所生活的維多利亞時期,宗教氛圍非常濃厚,當時的人們都非常篤信基督教,他們認為上帝創造了一切,甚至生死都由上帝來掌控,更不用說被譽為“上帝對有德行的人的褒獎”的婚姻了。群眾普遍認為婚姻制度是一種契約,而這種契約來之不易,不可打破。而蘇對于基督教卻是另外一種態度,一種根本否定的態度。她是上過學、受過教育的女性,深受達爾文進化論思想的影響。所以可以說年輕時的蘇是一個無神論者,她不相信上帝的存在,至少表示很大的懷疑。所以她否認婚姻的神圣,因而和裘德只是同居而不結婚。
從這個方面看,可以發現蘇身上有著作者哈代的影子。達爾文進化論深深地影響著他,于是在作品中,他將自己的影子藏在不同的人物身上,通過他們的言行來表達自己的思想。在那樣一個宗教情結濃厚的是代理,他讓一個處處受到壓迫的女性成為先于時代五十年而存在的先進行項,不僅表現了他對女性的關注,同時也展現了他對社會現實的思考和批判。
(二)蘇的性格缺陷
蘇雖然有著很多閃光點,但她性格中也存在著缺陷,這些缺陷也是導致她悲劇結局的一部分原因。
1、自私的蘇
在蘇與那位劍橋大學的大學生在一起的15個月里,她沒有真正地把對方當作戀人,以致15個月后還保持著處女之身,導致那位大學生郁郁而終。當她和費勞孫先生結婚后,由于兩人之間并沒有什么真正的感情,她便跳窗逃走,導致費勞孫先生被開除。這些后果她根本就沒有思考過,只是一味地追求自己的真愛,釀成后貨之后也沒有什么補償與悔意,這充分展現了蘇的自私。
2、冷漠的蘇
她對自己的子女毫不關心。她的孩子們從一生下來就被世人嫌棄甚至唾罵,他們承受著與年齡不相符的心理壓力。孩子們覺得自己的出生給父母帶來了許多麻煩,甚至認為自己根本就不應該出生在這個世界上。孩子相比于裘德和蘇而言,是最無辜的,是他們父母不幸的人生中最悲哀的存在,原本應該被細心呵護的孩子,蘇對他們卻毫不關心,以致最后孩子終于崩潰,自相殘殺,這也導致了蘇最后的悲劇結尾。
(三)蘇的悲劇結局
蘇的結局,就像哈代筆下很多的女性一樣,有一個悲劇的結局。她在孩子們自相殘殺的打擊下失去了自己以前所有的勇氣,再也沒有能力重新追求新的生活。于是就從一個從來不把基督教放在心上的新女性成為了一個最虔誠的基督徒。她最后能相信的不是這個屢屢打擊她的世界,而是上帝。
這樣的結局,暗含了作者的悲觀主義思想和宿命論的觀點,讓一個人在接近幸福的時候突然跌進深淵,加劇作品的悲劇性。
二、艾格尼絲的人物形象
艾格尼絲是英國現實主義作家查爾斯·狄更斯的代表作之一《大衛·科波菲爾》中大衛的第二任妻子,一個圣潔、賢惠、善良、聰慧的女性形象。她滿足了讀者對一個女性所有的美好愿望,在她身上幾乎看不到缺點,是一個近乎完美的女性形象,也是狄更斯“扁平型人物形象”的代表。
(一)家人的好幫手
艾格尼絲是家庭工作的好幫手,是一個能為家人付出的孩子。
她的父親威客菲爾是一名律師,為貝西姨婆管理遺產。而艾格尼絲則是父親的得力助手,她由于母親早逝,很小就開始承擔家務,過早成熟,為了保護父親,還要在陰險小人西普面前周旋,又要保護自己不被西普傷害,做到聰明睿智,八面玲瓏。
(二)值得尊重的好朋友
艾格尼絲是一個敏銳的女孩子,她對人有著極強的洞察力。如對于斯蒂夫,即使沒有與他過多的接觸,就能判斷出他是一個品行不端的人,在大衛身邊是一個潛在的危險。大衛對斯蒂夫不加掩飾的崇拜展現了他的感性,這也就襯托出艾格尼絲的理性。
同時,艾格尼絲也具有豐富的愛心和極強的包容心。對于好朋友朵拉,即使朵拉嫁給了艾格尼絲也愛的大衛,她依然能致以最真誠的祝福,在朵拉生病并且病重的時候,她也能給予細心的照料,并能讓朵拉與大衛共度她生命的最后時光。這就顯示了艾格尼絲極強的包容心和犧牲精神。這樣的好朋友是值得尊重的,也是主人公大衛人生中最重要的精神財富。
(三)對愛情執著的妻子
艾格尼絲是一個對感情特別重視又極其隱忍的女性。
她從少年時代與大衛結為朋友開始,一步步將對大衛的好感升華為深沉的愛,在此過程中都是悄悄進行的。表面上,她是大衛最有力的后盾,愿意幫他克服一切困難,愿意看他過的越來越好,而實際上自己卻在一直默默付出,甚至犧牲掉自己的愛情以成全大威德幸福。
這樣一個具有無私精神的女性,最終遇到的是遲又美好的愛情和婚姻,成為大衛最好的賢內助。她用自己的善良、賢惠、堅韌、聰明、睿智為自己贏得了最后的幸福。
(四)艾格尼絲的美好結局
艾格尼絲在大衛的第一任妻子朵拉去世后,幫助大衛走過低沉期,也用自己的真心讓遲鈍的大衛發現了自己對他的愛。最終艾格尼絲嫁給大衛,有了穩定的生活,有了一個完美的結局。
狄更斯的這部作品具有明顯的自傳性質,他讓身世不幸的大衛通過努力過上幸福的生活,并且塑造了艾格尼絲這樣一個優秀的、幾乎沒有缺點的理想化女性形象來幫助他充分表現了作者追求美好結局的創作思想,也是維多利亞時代典型作家的創作方法。
三、小結
從蘇的形象和艾格尼斯的形象的對比中可以發現,蘇的形象比較飽滿,有明顯的缺點和明顯的有優點,更像是生活在現實生活中的人,有血有肉,是“圓”的。而艾格尼絲的形象就顯得單一,她不論什么時候都是完美無缺的圣潔女神的形象,呈現給獨顯核的只有大量的閃光點,幾乎找不到缺點。這樣的人物是理想化的,只存在于虛擬的故事情節中,而不能存在于現實中。
哈代在這樣的人物塑造上就呈現出了與以狄更斯為代表的維多利亞典型作家之間的差異。哈代筆下的人物性格復雜且具有先進性,突破了常規,而且大量表現沖突,而狄更斯創造的人物則具有鮮明的單一性性格特征,將一個人的某一方面的性格表現到極致。這樣的對比突出了哈代的與眾不同和前瞻性,為后來的20世紀文學打開了新的研究方向。
參考文獻:
[1][英]托馬斯·哈代.無名的裘德.方華文譯[M].江西:江西教育出版社,2016.
[2][英]查爾斯·狄更斯.大衛·科波菲爾.董秋斯譯[M].人民文學出版社,1980.
[3][美]凱特·米利特. 性的政治.鐘良明譯[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9.
[4]諶登峰:蘇·布萊赫德與讀者——論《無名的裘德》女主人公蘇·布萊赫德的形象解讀[D].山東:山東英才學院外國語學院,2010.
[5]羅勇:電影《大衛·科波菲爾》的人物形象分析.陜西學前師范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