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海萍
摘? 要:家譜是記載一個家族淵源的重要歷史記載。一個家族通過家譜能夠了解自己的過去,而家譜的編纂及其研究對于傳承這份傳統文化來說,就顯得更為重要。當前,我區的家譜編研,主要體現在民間上,大多數是以個人力量完成的,但正是這些點點滴滴的細致工作對推動我區家譜編研工作的專門化奠定了堅實基礎。
關鍵詞:家譜編研;意義;傳承文化;教化功能
[中圖分類號]:K820.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9)-24--02
一、家譜編研的意義
家譜是一種特殊的文獻,就其內容而言,是中國五千年文明史中具有平民特色的文獻,記載的是同宗共祖血緣集團世系人物和事跡等方面情況的歷史圖籍。各個家族在編寫自己家譜的時候,內容本身也有差別,但通常來家族的人口譜系淵源以及家族的家風、家規、家訓等都是記載于內的,以便在家族的不斷演化中牢記祖宗遺訓,傳承好本家族的家風等。因此,可以說,家譜屬珍貴的人文資料,對于歷史學、民俗學、人口學、社會學和經濟學的深入研究,均有其不可替代的獨特功能。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們物質生活水平的日益提升,大家對譜系家風的傳承也趨于重視。某些地區的氏族,還進行重修家譜之舉,以發揚祖先的良好家風,越來越得到社會的重視。
纂修族譜,善莫大焉。一九五七年,毛澤東同志在成都召開的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上論歷史研究時指出:“搜集家譜、族譜加以研究,可以知道人類社會發展的規律,也可以為人文地理、聚落地域研究提供寶貴的資料”。2001年2月文化部辦公廳專門下達《關于協助編寫<中國家譜總目>的通知》中指出:“家譜蘊藏著大量有關人口學、社會學、歷史學、民族學、教育學、人物傳記以及地方史的資料,對開展學術研究有著重要價值,同時對海外華人尋根認祖,增強民族凝聚力,也有著重要意義”。家族、家庭是構成社會的細胞,因其具有基礎性、細微性、獨特性、人文性、故有正史所難以涉及的地方和獨具的資料價值,因此家譜是正史的有益補充。更為重要的是家譜字里行間總是凝結著綿延已久的傳統價值觀。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言:“中華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學習和掌握其中的各種思想精華,對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很有益處”。其教化功能主要有:
一是提高文化自信的重要源泉。先人創造的精神財富,是先民時代智慧的結晶,是維系民族情感的精神紐帶,是后代取之不盡的精神遺產,以祖宗遺德化人,以祖宗業績勵人,以祖宗精神傳人,以良好家風育人,對提高民族綜合素養乃至民族精神無疑是大有裨益的。由此而凝結的精神氣質便是文化自信的重要源泉。
二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基礎。家譜不僅記錄著每個家族世代割舍不斷的血緣親情,還具有維系家族、家庭成員之間的和諧美好和促使每個成員遵守社會道德和人倫的顯著功能,是一個家族凝聚力的黏合劑。由此而形成的家庭美德、社會公德、團結能量又是社會和諧的重要基礎。
三是教化民眾的重要載體。族譜中絡繹的時代英華——清官循吏、鴻儒俊彥、濟世才俊、震世英杰往往是子孫推崇的楷模,勵志的典型;族譜中滲透出的良好家風——忠厚為人、勤儉持家、孝敬父母、關愛子侄,助人為樂等往往是子孫奉行的美德,相襲的風尚;家訓、家規中所出臺的行為條款:遵師重道、和睦鄰里、志存高遠、拒染惡習、恪守婦道、解危濟困等往往是子孫遵循的準則,同守的規范。這些價值觀念可以通過耳濡目染,而進一步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對興家風、淳民風、正社風產生重要的作用,從而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得到有效彰顯。
二、安定家譜編研現狀及問題
家譜是一個家族的發展史。一個家族要發展壯大,除需要雄厚的物質條件外,還需要“強宗固族”的精神條件,而良好家風的形成,正是這種精神條件的基礎和內容之一。族譜中所保存的家規、家訓中,倫理綱常禮教作為其理論基礎占有中心地位,三綱五常、孝悌忠信的內容占全部內容的大半。族譜中的家規、家訓除上述內容外,還有“睦族人”、“和親友”以及“戒賭博”、“戒奢侈”、“戒懶惰”“戒淫逸”等等,對家族成員的行為、舉止作出規范,這也是足資我們今天借鑒的有益的成分。
某種意義上來講,一本家譜就是一個家族發展史的見證,或者說也是一個家族自身興衰的最為直觀的印記。在家譜中,可以管窺到這個家族的歷史性演變、宗族發展、人口變化、居住分布、婚姻情況以及該家族成員官職大小、社會地位、社會貢獻等各個方面。
因此,從家譜所記載的內容不難看出,它就是一個涉及范圍比較廣、歷史沿革比較久、記載內容比較實、傳承意義比較大的“家族志”,可以說它完全是與正史或方志并列的又一文史寶庫。家譜是記載同親共族的血緣集團世系人物和事跡等方面情況的書籍。它與正史、方志一起被稱為中華民族大廈的三大支柱。世界各國均有編纂家譜的習俗,但僅有幾百年歷史,而我中華則延續三千余年,僅上海圖書館收藏就有一萬二千多部。新中國成立,因運動頻繁,較長一段時間民間修譜中斷,很多族譜毀于運動。改革開放,尤其新世紀以來,傳統文化逐漸復蘇,修撰家譜,蔚然成風。
從當前安定家譜的編纂情況來看,主要集中在介紹家族的世系淵源及其家族部分成員的從事的社會職業。但從編纂的初衷來看,其族譜核心內容主要還是對家族的世系源流、血緣系統的記載,以防血緣關系紊亂而導致家族瓦解。連城《新泉張氏族譜》卷首說得明白:“親疏派別得譜則溯其源,上下分支得譜則窮其本,即蕩析代變,而皆有所考焉?!睘檫_到顯示血統的目的,各地族譜均有認中國先朝名人為遠祖的習俗,這種附會的譜風,雖能使其家系倍增光彩,但往往導致家史失真和對后代誤導。如劉姓必溯祖為劉邦,肖姓多探源為蕭何,都是這種攀強名流、附會望族的修譜心態之反映。
研究家譜的意義還在于通過我國傳統家譜進行內容、體積、結構等的分析,來構建一種能適應社會主義新時代需要的新型族譜。一部新型族譜或家族檔案,其編制原則應是既符合現代家庭的需要,順應現代社會的發展,也具備傳統族譜的“敦宗睦族”、“凝聚血親”的功能作用;編法既繼承傳統族譜中的一些優秀成分,也要創制適應現代需要的內容。
三、存在的問題
修纂族譜,目前在政府、社會認同上表現在:一部分人極左思想作祟,視為牛鬼蛇神、敬而遠之;一部分人認為是家族的事,與社會政府毫無關系;還有一部分人認為順其自然,任其存亡。我認為這三種觀點都有偏頗,而社會,尤其是政府正確的做法應該是:積極介入、大膽鼓勵、正確引導、廣泛搜藏、科學研發。
族譜編研,目前國家文化等部門雖有一定的發聲,但總覺缺力度、缺系統、缺規范,面對紛至沓來的族譜文化,各級文化部門應該積極介入,要有專門的機構和人員指導、把關、研發。而對尚未或有志于編纂族譜者給予大膽鼓勵,甚而予以一定的經濟資助。而編撰過程應在業務方面予以悉心指導,對其價值觀予以引導,對內容予以把關,“分析鑒別批判”“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去粗取精,去偽存真”。使其成為觀點正確、體例科學、語言精煉、特色鮮明,富含正能量的書籍。對于民間已修成或待修族譜,文化館、圖書館、博物館、檔案館、方志辦等部門應當做彌足珍貴的歷史資料,通過各種渠道廣泛搜集收藏。對于搜集到的族譜資料,要有專人予以系統研發:發現其正史所疏漏缺失的瑰寶,揀拾其資政育人的珍珠,分享其獨具魅力的芬芳。
四、結語
族譜編研功在當代,利在千秋,惠及萬民。隨著信息技術的普及,互聯網事業的騰飛,又給族譜編研帶來了諸多方便。我們相信在習總書記高度重視繼承傳統文化,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治國理念引領下,在各級部門的高度重視下,族譜編研將會欣欣向榮,進一步推進全區社會文明進步。
參考文獻:
[1]王鶴鳴等:《中華譜碟研究》,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0年版。
[2]中國譜碟學研究會:譜碟學研究(第三輯).北京: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92年版。
[3]中國譜碟學研究會:譜碟學研究(第四輯).北京: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95年版。
[4]王鶴鳴等主編:中國譜碟研究:全國譜碟開發與利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