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佳婧
摘? 要:本文將以邏輯順序對阿拉伯語在馬格里布[1]在等地的傳播加以論述。阿拉伯人征服埃及之后繼續西進,于7-8世紀之交完全征服馬格里布,從而在馬格里布地區得到了很大的傳播和發展,并體現出了阿拉伯語的語言特點。
關鍵詞:阿拉伯語;馬格里布傳播;阿拉伯語言特點。
[中圖分類號]:H3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9)-24--01
語言會根據一定的規律進行融合與發展,生產力、文化水平較落后的民族的流言會融合于生產力發展水平較高、文化比較發達的民族的語言。阿拉伯語因其獨特的魅力與文化,再加之阿拉伯人的一路西征,將阿拉伯語進行了不斷地傳播,從而推動了當地的發展以及阿拉伯語自身的傳播與發展。
在歷史上,腓尼基人、汪達爾人、希臘、羅馬、柏柏爾人都曾在這個地方建立過王國。這一地區無論在種族,民族成分還是在經濟文化領域等方面,同歐洲的關系一直很密切。在阿拉伯人入侵之前,馬格里布地區主要是使用3種語言:希臘語、布匿語和柏柏爾語。代表希臘文化的希臘語言是官方語言,也是統治階級拜占庭人的語言。布匿語是北非沿海城市居民的語言,它是由于晚期通行于北非城市迦太基的腓尼基語發展而來,并受到希臘語、拉丁語,尤其是柏柏爾語的影響而近似于一種混合語。柏柏爾語則是居住在內地上的土著居民柏柏爾人的語言。柏柏爾語并未受到羅馬文化的深刻影響,因為羅馬人和拜占庭人主要居住在沿海城市,他們所代表的文化是北非這些游牧和半游牧民族的文化格格不入的。由此可見,當時馬格里布地區的語言多且使用復雜,都適用不同的人群,他們中并沒有個統一標準,所以這為阿拉伯語的傳播創造了一個有利的條件。
阿拉伯人對北非的征服經歷了一個漫長的時期,最初只是征集貢物、掠奪戰利品,后來才成為有步驟的征服。670年,突尼斯被占領,702年,整個馬格里布被征服。那時,阿拉伯語才開始與該地語言發生廣泛的接觸,并逐漸擊敗和融合這些語言。
(一)發展原因
1.阿拉伯語之所以能在該地區得到廣泛的傳播和發展,這在一定程度上是與倭馬亞時期將阿拉伯語作為官方語言是密不可分的。而該地區原來通用的官方語言希臘語由于缺乏社會基礎很快就被廢止了,阿拉伯語取而代之;而布匿語的居民比較歡迎阿拉伯語的到來,他們順應社會并積極采納阿拉伯語。此外,他們原來所使用的語言本身與阿拉伯語存在近緣關系,故能較快地接受阿拉伯語。
2.宗教的傳播為語言的傳播奠定了一定的基礎,這使得柏柏爾人開始學習阿拉伯語,因為柏柏爾語言多、復雜而又無書面文獻,從而為阿拉伯語的傳播開辟了道路。
3.統治和征服為阿拉伯語的發展與傳播打下了堅定的基礎。政治是為文化的傳播打基礎的,政治上的征服和統治為發展和傳播語言提供了有利契機。
(二)阿拉伯語在該地區傳播的成就及表現
1.到了公元9世紀初,這一地區已出現了阿拉伯語著作,這就進一步說明阿拉伯語在當地進行了切實的傳播和發展,使得語言從最初的口頭傳述到了如今的筆頭記錄,這是傳播的一大成就。
2.部落間的融合和通婚是的,馬格里布地區逐漸阿拉伯化,至12-13世紀,基本上完成了語言的融合,阿拉伯語成了勝利的語言而普及于這一地區。
3.阿拉伯語因其獨具魅力的語言文化,使得阿拉伯語不斷地傳播,從而使得蓋爾旺則成為該地的文化中心。這進一步說明,語言的傳播是以文化為底蘊的,如若這是一門沒有文化的語言,那么必定傳播不了這么久遠,更不會促進其發展。
(三)阿拉伯語語言特點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進一步地了解到阿拉伯語在馬格里布地區的傳播與發展。也發現語言的傳播與發展是需要一定的條件與基礎。而這,可以說明阿拉伯語本身具有其獨特的語言特點和魅力,主要有以下三點:
1.阿拉伯語是宗教的語言,宗教的傳播會在一定程度上促進阿拉伯語的發展;
2.官方的語言政策發揮了巨大的作用。官方支持發展和在多地區的傳播以豐富自身語言,從而使得阿拉伯語能夠成為官方語言;
3.阿拉伯語與該地區原生語言是親屬語系,在發展與融合上更為容易,因為有一定的規則與之相通,在傳播與發展融合上更具特色。
(四)小結
縱觀全文,本文將阿拉伯語在馬格里布地區的發展原因、傳播成就以及在傳播過程中體現出來的特點進行逐一闡釋,從而說明了阿拉伯語在該地區的傳播。總之,一個語言若想發展,政治必然要為發展打下基礎,進而是要有經濟作為支撐,從而才能在推動語言傳播上有利可循。因此,我們要分析阿拉伯語的傳播必然要與該地區當時的政治、經濟、文化相聯系,從而達到研究的效果。
注釋:
[1]“馬格里布”阿拉伯語為“西方”的含義,指北非地區.
參考文獻:
[1]《語言與語言學》,胡明揚,湖北教育出版社,1985年出版.
[2]《阿拉伯語的起源、發展和傳播》,納忠,1980年第一期.
[3]《阿拉伯語發展史》,劉開古,朱威烈,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3年;.
[4]《語言學引論》,戚雨村,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85年;.
[5]《阿拉伯文學簡史》,陸孝修,姚俊德譯,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