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云
一、什么是“美”
《美學四講》這本書中大致把“美”分為了三種。第一種是表達感官愉快的強形式;比如在炎熱的夏季,我們已經走了很長的路程感到身心疲憊,這時候突然走進一個溫度適宜的空調房間,這時候身心得到滿足可能就會不禁感嘆“太美好了”。所以一定程度上,這種美來自于我們感官上的愉快。第二種是倫理判斷的弱形式;比如我們經常會對某個人某件事用“美”這個字稱贊,這實際上就是一種倫理判斷的弱形式。第三種就是指審美對象;比如當我們走到一處景點,不由感嘆大自然的美不勝收或者對一副藝術作品贊不絕口的時候,這時候就不是倫理道德的判斷也不是感官的判斷,而是審美的判斷了。朱光潛先生說過:“美是客觀方面某些事物、性質和形態適合主觀方面意識形態,可以交融在一起而成為一個完整形象的那種性質”也就是說人的主觀情感、意識和對象結合起來,達到客觀在“意識形態”即情感思想上的統一,才能產生美。所以從一定程度上來說,美是具有強烈的主觀性色彩的。同樣的一幅畫,可能你認為很美,別人卻不覺得美,每個人的主觀態度不一樣對美的理解就不盡相同,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審美不同。能讓我們產生共鳴的東西就是美的,美是我們對美好生活的一種追求。
二、什么是戲劇美學
戲劇美學是戲劇學和藝術美學的重要分支,是建立在戲劇學和美學的基礎之上的。戲劇美學的創立者是當代法國的美學家狄德羅。20世紀以來,有一大批的藝術家在自己實踐和理論的基礎上,形成了現代戲劇美學,大致分為四個流派,也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流派,布萊希特流派,梅蘭芳流派以及現代主義戲劇流派。
藝術作為上層建筑,戲劇這門綜合藝術幾乎綜合了音樂,舞蹈,語言,動作等諸多因素,那么什么樣的戲劇作品才能是稱之為美的呢?首先作為一度創作的文學劇本應該是美的,所謂美的文學劇本一定是劇作者將自己的情感灌輸其中的,劇作家以自己的審美心靈、審美情感去撞擊生活,感受人生寫出來的作品經過戲劇的二度創作要使觀眾看了有一定的共鳴,給觀眾的視覺帶來美的享受,給觀眾的心靈以及生活帶來一定的豐富和啟發。那么這樣的戲劇作品應該是被稱為美的。杰出的戲劇家往往都是靈魂雕塑的巨匠,他們從人物的內心深處發出的思想、感情、意志、欲望等心理變化形成內在沖突、感情的跌宕起伏。一部被稱之為美的成功的藝術作品應該是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隨著觀眾口味的不斷變換而不斷更新的,于是在當今社會便出現了多種的戲劇形式。當今時代下我們比較耳熟能詳的戲劇導演,像林兆華,田沁鑫等這些人的戲劇作品之所以成功就是因為他們的作品中有他們各自的風格美,能夠被大眾所接受。再比如我接下要說的先鋒戲劇導演孟京輝和他在舞臺上打造的“孟氏美學”以及賴聲川的戲劇和他的戲劇美學特征。
三、孟氏美學
“孟氏美學”這個詞很顯然是孟京輝在自己的戲劇舞臺上的一種美學特征。提到孟京輝的作品,大多就會聯想到“先鋒”這個詞。他的代表作品有《思凡》、《戀愛的犀牛》、《活著》等等。孟京輝一直以來追求恒定的美學風格。包括他舞臺空間的拓展以及舞臺背景的虛化這種非寫實主義的舞臺風格,他的演員通常以世俗化諷刺性的臺詞與夸張錯位的肢體動作和排比反復的臺詞句式為表演形式。他以獨具個性的創造力,并且辛辣、幽默、批判的個人風格屢創劇壇奇跡。中國當代先鋒戲劇大致有荒誕、心理刻畫、效仿等幾種形式。孟京輝說“先鋒就是一種美學態度”,孟氏先鋒美學多采用虛化的舞臺背景、錯位的戲劇對白、極端的肢體動作、非線性的表達方式已經超現實的燈光設計。獨特的孟氏先鋒戲劇美學領跑著中國先鋒戲劇的浪潮。他對于藝術的基本看法就是在他心里裝有一個放大鏡,把事物放大到極致,是故在他的戲劇美學中常包含極端的肢體語言、幽默諷刺的臺詞表達。而孟京輝最喜歡做的一件事就是打破平衡,所以在他的戲劇美學中常常可以見到各種美好的不平衡,自由的藝術表達。
孟京輝作品舉例
他的話劇作品《戀愛的犀牛》,被稱為是愛情的圣經。劇中的臺詞第一印象就給人一種詩一樣優美的感覺。此外,孟京輝打破傳統話劇中以語言為重的形式,劇中演員多采用極端的肢體表現,以及劇中的不言而喻的情感之美充斥整部話劇,馬路說“忘掉是一般人能做的唯一的事,但我決定不忘掉她”馬路偏執的愛著明明,即使知道明明不愛他,而明明又偏執的愛著藝術家陳飛。馬路的癡迷讓這段愛情故事顯得格外美麗,那么作為觀眾,我們又何嘗沒有在劇中看到自己的影子呢。在這個快節奏的社會當中,一切都變得不那么有所謂,在愛情面前我們愿意像馬路那樣做一個卑微癡情的人嗎?廖一梅說過“上天會厚待那些勇敢的、堅強的、多情的人”愛情使人變得強大,也使人變得柔軟。這部被稱為永遠的愛情圣經的作品之所以常演不衰,之所以被大眾所認可,是因為作品展現的美激發了觀眾的情感共鳴,接受了它的設定,并反過來思考自己的人生。
四、賴聲川的戲劇美學特征
賴聲川是臺灣知名的戲劇導演,他創立了“表演工作坊”并且排演了多部我們耳熟能詳的戲劇作品。像《暗戀桃花源》、《如夢之夢》等。和孟京輝的戲劇風格不同的是,賴聲川多采用敘事的手法,場景一般都非常寫實,演員在其中表演非常自然,感覺就像過日子一樣,一下子拉近了演員和觀眾之間的距離。賴聲川的劇中也習慣采用一些幽默的臺詞來諷刺社會中的一些現象。像他的作品《絕不付賬》中,演員采用極其自然的表演方法,幽默且一針見血的臺詞諷刺了社會中的奸商和政府。賴聲川帶領的“表演工作坊”喜歡采用集體即興創作的形式來碰撞,這也成為他日后的一種風格。即興創作中,演員有各自的想法在他們之間產生著、交流著,一切都是自發的,然而又是有秩序的。這樣創作出來的作品是自然的,而自然就是“美”的。他的大部分作品雖然風格都比較幽默,但是作品背后卻表現著十分嚴肅的劇作主題,他許多作品中都將極致的悲與喜融為一起。
賴聲川作品舉例
提到賴聲川,不得不提的就是他的《暗戀桃花源》這部家喻戶曉的作品。如今作品被拍成多種版本,可見作品是被大眾所接受的。這出戲是一個戲中戲的敘事結構。《暗戀》是一出時代悲劇,而《桃花源》則是一出搞笑的古裝喜劇。一悲一喜,同在一個劇場爭著排練,它們相互干擾、彼此打斷,賴聲川導演大膽的把它們合二為一,完美的演繹了一出交錯的戲劇。于是我們便看到了在同一個舞臺上輪流上演悲喜劇的荒唐局面。我們在觀看這部話劇的同時,也感受到人們在面對生活中錯過的那種無奈,當云之凡轉身離去的那一刻,我相信所有人都會為他們之間這段曠世的愛情悲劇潸然淚下。而桃花源就像是我們憧憬的一個夢,一個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但是夢,當你憧憬它的時候,他就像是喜劇。但是它如果照進了現實也許就變成了悲劇。這部話劇作品之所以“美”是因為它就像我們的人生一樣。我們生活中難免會有一些錯過,一些遺憾,但是有句話說得好“殘缺也是一種美”,沒有人的一生是可以一帆風順的,殘缺從另一種意義上來說可以讓我們的人生變得更加完整。并且我們要滿懷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畢竟每個人心中都住著一個美好的“桃花源”,只要我們愿意相信,我想它就應該是存在的。
結 論
在這個快速發展的社會中,美是無處不在的,只要我們用心的去發現。而且我相信會有更多的觀眾愿意接受這種新的戲劇形式,愿意走進劇場從戲劇作品中找到自己的影子。那么我們作為戲劇藝術的工作者,應該不忘自己身兼重任,要努力的不斷創新,在不斷的實踐中為大眾創作出更多優秀的有溫度有共鳴的戲劇作品,用我們的作品真正的向大家傳播真、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