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慧林
急診急救病人護理,顧名思義,是指在緊急情況下對瀕危、危重、急癥病人在獲得治療前,采取的緊急護理措施。目的是為了使上述急診病人得到有效救治、轉危為安贏得寶貴的時間。醫學上有急救“黃金6分鐘”一說,據統計,有99%急癥病人都錯過了寶貴的黃金6分鐘,而延誤了最佳獲救時間,而造成愈后不佳,有些甚至付出了失去生命的代價。由此可以看出急診急救病人的護理對急癥患者來說是多么的寶貴。那么,遇到急診急救病人要怎樣護理才是正確的呢?
1患者病情分級救治與診區劃分
為了更有效的護理和救治病人,讓病情危急的患者優先得到護理和救治,國家衛生部制訂了《急診病人病情分級試點指導原則》,將急診和急救病人按病情分為四個等級。它們分別是一級瀕危病人,二級危重病人,三級急癥病人,四級非急癥病人。將急診科從功能上分為紅黃綠"三區"
1.1一級病情
病情可能隨時危及生命的病人稱瀕危病人,這類患者要立即采取挽救生命的干預措施,急診科要合理配備人力和醫療資源進行搶救。臨床上出現氣管插管病人、無呼吸或無脈搏病人、急性意識障礙病人以及其他需要采取挽救生命干預措施的病人,要考慮他們為一級病情患者。應立即把他們送入急診搶救室進行急救。
1.2二級病情
病情有可能在短時間內發展到一級,或可能導致嚴重致殘的患者,為二級病情患者。要安排盡快接診,給予病人相應處置及治療。這類病人來診時呼吸循環狀況尚穩定,但其病情的嚴重性需要盡早引起足夠重視,這類病人有可能發展為一級病情,患者有急性意識模糊或定向力障礙、復合傷、心絞痛等。接診護士需要立即給這類病人提供平車和必要的監護設備。另外嚴重影響病人自身舒適感的主訴,比如疼痛嚴重,也屬于該級別。
1.3三級病情
病人當前明確沒有在短時間內危及生命或嚴重致殘的病征,稱為三級病情患者,應安排病人在一定的時間段內就診。這類病人病情進展為嚴重疾病和出現嚴重并發癥的可能性很低,也無嚴重影響病人舒適性的不適感,但需要迅速處理緩解病人癥狀。如果病人在留觀和候診過程中出現生命體征異常者,病情級別應考慮上調為二級。
1.4四級病情
病人目前沒有急性發病癥狀稱四級病情患者,這類患者一般沒有或很少不適主訴,臨床判斷患者需要很少急診醫療資源的病人。
1.5診區劃分
為了有效救治病人,要把急診區域分為三大區域,紅區、黃區和綠區,表示治療的優先順序。一級和二級病人放到紅區,是需要立即治療的患者。三級病人放在黃區,黃區是密切觀察診療區,原則上按照時間順序處置病人,當出現病情變化或分診護士認為有必要可考慮提前診治時,病情惡化的病人應被立即送入紅區;綠區為四級病人診療區。
2急診急救病人護理
這里所說的急診急救病人護理,專指急診急救病人接受醫生治療前的護理,目的是使患者治療前能得到正確護理,為他們后續接受有效治療做好充分準備。根據發生的地方,它可分為院內和院外護理,因為院內院外護理內容大同小異,下面就以院內為例進行說明。
2.1對一級病情患者,如果病人有呼吸停止、心臟停跳、無脈搏或創口流血不止等危險病形,要先實施人工呼吸、恢復心跳、脈搏和包扎創口止血等急求措施,在病情好轉后立即送急診專門科室搶救,為病人得到有效救治贏得黃金6分鐘。
2.2對二級病情患者,如果病人有大的開放性創口、中毒、窒息等比較緊急病情,須先對這些病情做預先處理,然后再由CT、X光片、血管造影等檢查科室參與介入治療,避免患者病情惡化升級為一級病情。然后根據病因分診治療。
2.3對三急病情的急診病人,接診護士主要根據自己所掌握的醫學知識,對患者進行基礎性生命體征檢查,如量體溫、血壓、脈搏,并安慰患者和導診,讓患者情緒穩定接受后續治療。
2.4對四級病情病人,主要是做好基礎生命體征檢查,并做好導診。隨時觀察病情發展并安撫他們的情緒。
2.5為了急診急救病人到院時能獲得及時有效護理,接診護士平時多學習急救知識,同時要了解本院的急救資源,還要掌握與急診科有密切關系的科室負責人的聯絡方式,以便接到急診、急救病人時能正確、沉著應對,為患者贏得黃金6分鐘。
結 論
為了急診、急救患者到醫院后能得到有效救治,在治療前做好正確的護理很重要。要做好這類病人的護理,首先要把急診急救病人按衛生部制定的相關標準進行病情分類,然后針對各類病情提供專業護理,為患者得到有效救治爭取黃金搶救6分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