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偵查辨認是偵查人員在偵查階段中常運用到的偵查措施,實踐表明,在偵查中組織辨認能夠發現案件線索、節約辦案時間,提高辦案效率、避免錯案發生。我國現行的法規對偵查辨認程序只是簡單規制,無法推進偵查辨認活動的有序進行,難以滿足司法需要。所以有必要在借鑒觀察比較法視野下對各種辨認規則的基礎上,對我國刑事訴訟中的辨認從制度與運作層面予 以重構、完善。
一、偵查辨認的概念
第一種觀點,美國學者認為,偵查辨認是在刑事訴訟中,警方或檢察官以辨 認的方式識別、確定被稱作為辨認對象的已被逮捕者或將被逮捕的人是否為犯罪 者,以及為案件的審理提供相應的證據。這種界定方式不僅揭示了辨認的組織主體及目的,而且還將被辨認的對象僅限于犯罪嫌疑人,然而我國卻把偵查辨認的對象擴大到與犯罪有關的物品、文件、尸體或者犯罪嫌疑人,這種差別主要 由它們的辨認方式所決定的,該界定方式缺乏對辨認機理和辨認主體的描述
第二種觀點,意大利學者認為偵查辨認就是法官按照嚴格而細致的操作規 則安排辨認人對其所感知的事實在諸多類似物中進行甄別。這個概念描述了辨 認的組織者,辨認人、辨認對象、以及偵查辨認的機理,從偵查辨認的要素上看, 這個概念表述的相當完備,但是,從用語的角度上看,卻有點過于口語化,顯得不是十分的嚴謹。
第三種觀點,我國對偵查辨認概念的認識,學界之間有著不同的切入點。有些訴訟法學者認為:“偵查辨認是在偵查人員的主持下,由被害人、犯罪嫌疑人或者證人對與犯罪有關的物品、文件、尸體、場所或者犯罪嫌疑人進行辨別和確認的一 種偵查活動。”這樣的表述雖然在辨認的主體以及對象上有了清晰的規制,但 是缺乏對偵查辨認的運作機理以及偵查辨認開展所要實現目的的準確把握。 還有些偵查學學者認為:“偵查辨認,是指在偵查人員的主持下,由識別者對識別對象進行比較,使識別者對識別對象進行比較,使識別者大腦記憶中的客體的 形象與被辨識客體的形象加以同一認定或區別的一種偵查措施。”這種概念的 界定主要突出了偵查辨認的同一認定和心理學再認的運作機理,并未通過列舉方式將辨認的客體一一標明,也有學者主張,偵查辨認是指在偵查人員 的主持下,由被害人、犯罪嫌疑人或者證人對與犯罪有關的物品、文件、尸體、 場所或者犯罪嫌疑人進行辨別和確認的一種偵查活動。這種界定方式是國內比 較通用的觀點,它雖然對辨認的相關主體進行的概述,但是缺乏對辨認目的和辨認機理的描寫,辨認作為一種偵查措施,它是有其特定目的 和原理。綜合以上各種界定方式的解析,筆者認為,對偵查辨認概念的界定應該涵蓋辨認目的,辨認主體、辨認對象這些要素,所以,筆者認為偵查辨認是指為了查明案件事實,必要時在偵查人員的主持下,由被害人、證人、犯罪嫌疑人對與犯罪有關的物品、文件、尸體、場所或者犯罪嫌疑人進行辨別和確認的偵查措施。
二、偵查辨認的基本要素
(一)偵查辨認的主體。我國多數學者認為偵查辨認的主體除了具體的識別人之外,還應當包括參與辨認活動的偵查人員,包含該案的辦案人員、辨認的審批人、辨認活動的主持人。筆者認為,偵查辨認的主體應當分為事實主體與參與主體,前者是指實際進行辨識活動的辨識人,可以被稱為“狹義的辨認主體”,也可以直接稱為“辨認人”,而后者就是“廣義的辨認主體”。筆者 認為辨認的主體僅僅是指主動參與辨識活動的辨識人,偵查人員只能作為辨認的主持人,前者狹義的辨認主體筆者認為更加科學合理。
(二)偵查辨認的客體。有學者認為,辨認的客體中不應當包含對犯罪嫌疑人的人身辨認。雖然在現行刑訴法中明確規定客體中包括犯罪嫌疑人,但是實踐中,應該明確了偵查人員在組織辨認過程中對嫌疑人應當以“無罪推定”為辦案的邏輯起點。因此,筆者認為對辨認客體的概括便是:對嫌疑人的人身、以及與案件有關的場所、 物品、尸體的辨認。
(三)偵查辨認的目的。站在偵查學者的立場,對偵查辨認的研究主要是從“偵查活動”角度來探討辨認的實際效能,偵查機關如何通過組織辨認來查明是否存有犯罪案件,又是何人作案,以及案件發生的進展狀況以及其他的情況,重點查明的是有無犯罪的“線索”。 在現代法治理念下,我們既不能偏向一味地保障人權的訴訟理念,也不可偏廢偵查活動內涵的打擊犯罪的目的,要處理好“線索”與“證據”兩者之間的關系,結合兩者之間的理論分歧,我們可以認為偵查辨認的主要目的是為了:“收集證據,查明案情,“
三、偵查辨認的規則
(一)辨前提醒規則。辨認提醒規則在我國《公安規定》中沒有涉及,而在《檢察規則》有所體現。我們可以看到,這樣的規定“僅是在大的方面做出原則性的規定而 缺少對細節進行完善的規定。”在內容上僅僅表現在對法律責任的告知,并且內容太過籠統,無法很好地保證辨認的有效開展。,
(二)辨前詢問規則。辨認前詢問規則是指在進行偵查辨認活動之前,辨認活動的組織者預先對辨認人進行詢問以獲知其所感知的關于辨認對象的相 關情況。具體而言,就是在偵查辨認活動進行前,先讓辨認人簡單陳述一下自已所知道的案件事實,然后,辨認活動的組織者根據其陳述內容進行有針對性的提 問,以引導辨認人準確地回憶其所經歷的事件。
(三)客觀辨認規則。客觀辨認規是指在偵查辨認的過程中,辨認活動的組織者不得以某些言語、動作、表情等其他方式進行暗示或誘導,使得辨認人做出某種回答。因為在偵查辨認活動中,辨認活動組織者的某些語言或動作充斥著暗示或誘導,往往會使辨認人做出錯誤的判斷。所以,就必須對辨認活動組織者進行規制
(四)混雜辨認規則。混雜辨認規則是指在組織偵查辨認時,將被辨認的嫌疑人或物品夾雜在若干個與其相似的陪襯對象之中,然后由辨認人進行辨認的規則。混雜辨認規則在偵查辨認活動中十分重要,在運用時,應該特別注意的問題 就是合理地選擇陪襯對象,具體表現在兩個方面,即陪襯對象的數量要求和陪襯對象的質量要求。
(五)分別辨認規則。分別辨認規則是指數人辨認人對一個或數個被辨認對象進行辨認時,應當單獨進行辨認。分別辨認規在偵查辨認活動中的作用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第一個方面,分別辨認規則可以防止辨認人在辨認時相互干擾,相互影響,提高辨認結論的可靠性。另一方面是分別 辨認規則必然帶來的一種結果,即其有利于提高偵查效益。
(六)辨認結果告知規則。辨認結果告知規則是指在偵查辨認結束后,辨認活動的組織者應當明確地告知犯罪嫌疑人辨認的結果,以便犯罪嫌疑人在后續的訴訟過程中進行積極有效的防御,從而維護自已的合法權益。它具體包括兩個方面的告知,即關于辨認人描述的告知與辨認結果的告知。它是特定的訴訟環境下的產物,同時也是犯罪嫌疑人訴訟權利加強的結果。
四、偵查辨認制度的現狀
(一)偵查辨認制度的立法狀況。我國現行刑事訴訟法并沒有對偵查辨認制度進行規定,在司法實務中,只有公安部的《公安機關辦理刑事案件程序規定》和高人民檢察院的《人民檢察院 刑事訴訟規則》對偵查辨認制度進行了規制,我國現行的法規對偵查辨認程序只是簡單規制,無法推進偵查辨認活動的有序進行,難以滿足司法需要
(二)偵查辨認制度的實施狀況。偵查辨認是偵查人員在偵查階段中常運用到的偵查措施,,但是,在司法實踐中卻存 在辨認前不進行審批或者亂審批的現象出現了不進行審批、事后審批或得濫用審批,不僅造成了偵查機關在偵查辨認啟動上的隨意性,同時在偵查辨認過程中也存在隨意 進行偵查辨認的情形,比如混雜辨認時陪襯對象的數量不符合法律的規定、不當 暗示等,嚴重地破壞了偵查辨認措施的權威性和影響了偵查辨認結論的客觀性。
作者簡介:朱晨佳,西北政法大學公安學院,訴訟法學偵查專業,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