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明霞

隨著以核心素養為統領的中小學課程體系逐漸形成,我積極參與到基于核心素養推進課程與教學領域的改革過程中。在課堂教學中發現學生聽課缺乏主動性、目的性,學生缺少質疑問難或是學生所提問題浮于表面、缺乏深度等問題。基于新課程標準與核心素養理念引領的課堂建設,教學仍需要不斷改進,我在有效預習上找到突破口。
一、設立預習本,細化預習步驟
許多學生把預習簡單理解成看書,難以深入教材獨立思考和主動探索新知;也有些學生認為把生字詞會認會寫就行了。這樣完成的預習,效果可想而知。“好記性不如爛筆頭”告訴我們不動筆墨不讀書,我設置了預習本,在預習本的扉頁上,印制了具體的預習要求:
圈:標出文章每個自然段的序號;圈畫課文中生字新詞。
讀:讀課文,要做到音準句順。
寫:抄寫帶有生字的生詞并再組一個新詞。
積:找出文中好詞佳句,積累到《書海拾貝》上。
查:運用工具書或上網對課文寫作背景、作者等進行查詢。
問:對課文不理解地方,提出1~2個有價值的問題
課前有效預習,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拓展了學生思維,拓寬了學生的學習空間,也因此大大提高了課堂教學效果。
二、課堂觀察,探討有效預習在教學中的體現
為了檢驗教師提出的預習要求是否合理,對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有多大影響以及教師在課堂教學前布置的預習作業如何在教學實踐中進行檢查反饋等問題,我執教《爬山虎的腳》一課,并設計了課堂觀察量表,請組里老師聽課探討。
預習對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觀察量表
觀察維度:教師預習要求的合理性;對學生預習的檢查;學生對預習內容的應答、反饋;預習對課堂教學的幫助。
研究問題:預習內容如何在教學實踐中進行檢查反饋?預習對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所起的作用?
課后,我和參與聽課觀察的老師進行了交流,對老師填寫的量表進行了匯總分析:
1.生字詞的預習檢測。預習要求的“圈”“讀”,學生做得很好。上課伊始,老師通過大屏幕檢測學生讀音,開火車檢查認讀。“疊”字筆畫較多,老師讓學生說說自己怎樣記住的,學生紛紛說自己識記的方法,生字詞書寫正確達到98%。在檢測課文朗讀情況時,學生表現出了較高的朗讀水平,除兩三名學生讀斷句,其他學生都讀得流暢生動。
2.概括能力一直是學生語言訓練的一個難點。在《爬山虎的腳》一課的教學中,讓學生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89%的學生用自己的語言流暢地進行了概括。如果沒有課前有效的預習,學生概括起來難免會顧此失彼,或是語言啰嗦抓不住重點。
3.預習作為一種前置性學習,教師在教學中要重視檢查學生對于文本內容和形式的解讀、質疑。教師引導孩子們把預習時有意義的心得帶到課堂與同學老師一同交流分享;把困惑的東西、不解的地方也帶進課堂,與同學老師一起探究研討。這樣,知識得以積累,能力逐步形成,這才是真正把預習落到實處,這更是對學生核心素養培養的有效途徑。
“爬山虎怎樣往上爬?”是本課教學的重點,也是學生在預習時遇到的疑惑,有30%的學生在質疑環節提出這一問題。帶著疑惑和老師同學探討,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另外,學生還提到“爬山虎的腳是什么樣子”等問題,都是有效的質疑,與老師的教學產生共鳴,有效預習在課堂中得以充分體現。
4.預習與其他學習一樣,也需要不斷地激勵,使學生保持、發展興趣。老師要善于發現學生的進步,及時予以激勵。在榜樣示范的作用下,會有更多的學生進行積極有效的預習。
綜合以上分析,由于學生課前充分的預習,大大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教師講解時,學生對已懂部分會積極表達,對模糊部分會專心聽講,課堂上出現“爭先恐后”的場面。教師的表揚更是一味興奮劑,使學生整節課都會處于興奮狀態,學生學得積極,教師教得也輕松,課堂效果自然會很好。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預習是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一個有效的途徑,而小學則是養成良好預習習慣的最好階段。學生課前做好預習,勢必會對自身學習能力的提高、對課堂學習效率的提高、使核心素養在教學中加以落實,起著積極的促進作用。
參考文獻:
李翠蘭.小學和諧高效教學探索研究[M].天津教育出版社,2009-12.